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禅露集》——武术禅(4)

2.用于书写文献的材料的保存年代,也是有限度的。在远古,文献书写在竹帛上,到后来,发明了纸,文献就书写或印刷在纸上。竹帛和纸不管通过地上还是地下,保存下来都是很不容易的,越是远古,保存下来的就越少,

2.用于书写文献的材料的保存年代,也是有限度的。在远古,文献书写在竹帛上,到后来,发明了纸,文献就书写或印刷在纸上。竹帛和纸不管通过地上还是地下,保存下来都是很不容易的,越是远古,保存下来的就越少,于是也给历史留下了这样或那样的一个个谜,也给学者们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穷经皓首,百般无奈。

3.因历代频繁的战乱和朝代更替,以及人为的毁禁,也极大地影响了古代文献的留存。更值得注意的是,能够保存下来的文献,都无不带有著作人的鲜明历史倾向,这势必影响到后人对前人的看法和解释。由于以上三方面原因,使得学者通过文献来把握史实是比较难的,特别是历史越古老越显得艰难。所以学者除了文献之外,还借助于文物考古,甚至借助于民族学材料,以印证史实。我认为:对历史的研究,及其所取得的任何一项成果,都是很有必要的,更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研究并不仅仅是描述,更重要的是透过古代来看今天,比较古今之间的深刻变化,看看它们之间的异同。所以既然是用过去来说明今天,那么更应该借助于当下的活生生的现实生活把握现在。过去我一直觉得,现在的生活和古代的生活变化太大了,近来我却觉得:现在的生活与古代的生活在整体上变化并不太大,至少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尽管轿车代替了高头大马,飞机旅行一帆风顺,电话代替了烽火驿站,电灯代替了油灯,但在人生情感的根本问题上,如日常的喜怒哀乐,行为和思考方式,生死意义上的追寻,等等,并没有什么变化。具体地说科学技术和物质生活发生了一跃千里的巨变,但在人类精神的层面,我们与古人面对的还是思想解脱的人生价值观,这或者对人类而言,也许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佛教徒的当下实修体证所获得的生活智慧,应该有助于学者的研究。反过来,今日大陆佛教徒整体素质的偏下,又需要学者的指导。所以我作为佛教徒,恳切希望学者在佛教徒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中给予热忱的帮助。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文化,经过二千余年的发展,已成为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为社会的安定,正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佛教的研究和实践,是佛教最基本两大部分,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目前我国佛教正处于外缘殊胜的有利时期,它表现在佛教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大量的佛学书籍不断出版说明佛教徒与学者加强合作非常重要。比如全国各大寺院正为培养僧才积极办学,我们少林寺也办了僧伽班,还办了刊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佛教界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尤其是缺乏高质量的人才,而学者们则有这方面的优势。又比如,学者们的学术研究经费不足,限制了他们的研究活动,作为我们寺院在允许的条件下,有计划地考虑给予资助,将学者研究题目与寺院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走出一条新路。总之,佛教徒与学者的合作非常重要,合作范围也非常广泛,其前景是可观的。

所以我希望学者和佛教徒通过合作,在追求真理和改造世界的内在目标下进一步加强交流和理解,互相帮助,共同建设佛教事业,谋求人类的和平与幸福。

二、少林寺和少林寺文化

研究少林寺文化,要把少林寺放在整个中原的历史地理的大背景中去考察。首先,少林寺离不开嵩山与洛阳的关系。洛阳系九朝古都,中原文化的象征。嵩山世称中岳,是洛阳地区唯一的一座高山。由于嵩山地理位置险要,所以在战乱年代,嵩山成为洛阳都城东南天然屏障,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少林口轩辕关是东汉八大关之一。嵩山地区的这一历史地理特点,也是少林武术发源的基本条件。由于嵩山地区的风景优美,在和平盛世,嵩山成为帝王贵胄以及文人士大夫的游幸揽胜之所,犹如现在的北京与北戴河的关系。嵩山的会善寺、嵩岳寺、龙潭寺等,原来都是帝王离宫,所以,嵩山地区实际上带有王畿性质,与都城洛阳互为一体。正因为有了这种一体关系,在佛教初传中原时,嵩山就成为全国最主要的坐禅场所,并一直是北传佛教的根据地。故北魏太和年间,印度高僧、跋陀来华,就选择了嵩山,孝文帝为他敕建了少林寺。没隔几年,达摩祖师也来到嵩山少林寺后山五乳峰石窟坐禅,“面壁九年”,不久唐高僧玄奘大师从西域取经回来,也曾多次向唐太宗要求,希望把译场选在少林寺,这一切都表明着少林寺、嵩山与洛阳不可分离的一体关系。

其次,少林寺文化是一个完整的历史文化体系。少林寺历史悠久,到今年已是1500周年。在佛教史上,佛寺曾经成千上万,难以计算,但象这种经历千余年的大寺能保存下来的,的确为数不多了。当年达摩祖师来华,到了南朝梁都金陵,城内有寺480处,如今已剩无几。北朝洛阳有寺1367所,现也只有白马寺和少林寺香火依旧。在少林寺历史上,少林寺作为子孙丛林,曾领有18家族,如少室庵、延寿庵、大业庵、永化堂,等等。而每门家族又分辈份,有的辈数达八、九辈。据寺存元至元二年铁钟铭记载,当时少林寺有31个下院,远及方城、信阳、灵宝、卢氏、洛宁等地。按志书上说,少林寺曾拥有土地八百余顷,寺院的地界,南至大金店,北至清水河,东至禹县,西至伊川的白沙。所以,少林寺处嵩山的腹地,虽处一隅,实为嵩山地区的管理机构。比如寺内尚存的有名的《唐少林寺碑》,记载了十三棍僧助唐的史事。实际上,这十三棍僧并不常住少林寺,而常住离少林寺西北五十里的柏谷墅。柏谷墅为少林寺下院,隋高祖杨坚开皇年间所赐。柏谷墅地处洛阳东出要道,隋末王世充侄王仁则,占领柏谷墅后,建辕州。十三棍僧起事,擒王仁则献唐王李世民,为唐王李世民进攻洛阳创造了有利条件。所以,少林寺文化不仅仅是由一个山门或一方塔院构成的。

第三,研究少林寺文化,要跳出“少林寺禅宗达摩祖师”的小圈子。从遗留下来的历史文献看,尽管达摩祖师与少林寺塔关系不明,但长期在少林寺地区内活动是毫无疑问的,唐道宣《续高僧传》就说过“天竺沙门菩提达摩游化嵩洛”。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达摩祖师为禅宗祖师,这是历史产物。我们应当尊重历史,因为这里面凝结着古人一代又一代的真诚和理解。以千古颂扬的大禹治水为例,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在大禹时代,连铁都没有发明,更谈不上炸药、推土机之类了,黄河冲决龙门,发大水,大禹能治什么水,至多是考察灾情,安抚济赈,然后重建家园,教民生息之道。但我们颂扬大禹治水的美好传说,主要是颂扬大禹对民众的仁爱精神。家喻户晓的达摩祖师“九年面壁”,二祖“断臂求法”等传说也一样,后人传颂它,就是传颂达摩祖师的坚韧不拔,二祖的勇于追求真理的大无畏精神。正是这些传说包含着伟大的不朽精神,一直鼓舞着后人,并成为我们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达摩祖师等人的贡献在于:他开创了中国佛教的一代新风,他的创业精神是我们至今仍然值得效仿的,正是由于有了这种精神,才使少林寺充满了勃勃的生机,其影响波及国门内外,大江南北。少林寺的文化走出了嵩洛,走出了北方,走出了中国,走出了亚洲,走向了 世界。整个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和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不能没有少林寺文化的地位,反过来说,少林寺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氛围,所以,在研究少林寺文化的过程中,仅仅着眼于史实的探求是不够的,还要考察少林寺文化与我们民族整体文化的关系。少林寺文化远比“塔院文化”的内容丰富得多。今日少林寺的影响已经比过去大得多,少林武术不再是秘传看家绝技,而成为大众化的体育活动,这些都是我们研究少林寺文化的新起点,我们提倡武术禅,创办慈善福利基金会,这仅仅是一些初步尝试而已。现在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人们都把世界称为“地球村”了,我们去国外访问交流,比过去去郑州的次数还要多,时代发展了,少林寺文化研究,应该、也一定会有一个全新的面貌。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