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禅露集》——武术禅

学佛网摘站---学佛网,佛,阿弥陀佛,在线念经,在线念佛,念佛,在线诵经堂,在线念佛堂,在线修行,法宝流通,佛教博客,佛网导航,净土,西方极乐世界,净空法师

1995年金秋,我应邀参加少林寺举行的建寺15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这次会上认识了少林寺住持永信法师,并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之所以说永信法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除了他的非凡组织能力,能将数千来宾参加的纪念少林寺1500周年的隆重大会开得有生有色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对佛教事业和学术的挚爱。学术研讨会上,很多人都提交了论文,永信法师的新著《禅露集》也与与会者首次见面 。我看了这本书,认为永信法师有自己的思考,很多问题都是切合自己的实践而谈的,例如 ,关于少林寺的特色,现在无疑是以武的形象而出现的。少林寺的僧人是以盖世的武功而展现给世人,这是少林寺的特点,也是它最有现实价值的一部分内容,很多人到寺院来参观,就是冲着这一点来的,就此而言,少林寺僧人应该引以为自豪,并把它作为寺院的传统而不断地发扬光大,创出自己的新法门。

不过,回顾历史,少林寺从建立到扬名,都是与禅或禅宗有关,少林寺的开山祖跋陀就是一位道行卓著的禅师,他在这里修习印度的禅法(可能是小乘佛教的禅法),“闻风响会者,众恒数百”,弟子中以僧稠号“禅学之最”。菩提达摩也是一位禅师,他来到此地,面壁参禅九年,被禅宗奉为中土初祖。谈论历史上的少林寺,必将与禅挂勾,现在谈起少林寺时,总会想到的是少林武功,这就关系到“少林寺是禅还是拳”的根本性问题,也就是说怎样来看待禅与拳的关系?永信法师经过深思熟虑的探索 ,在他的书中提出了“武术禅”的概念,认为练武达到内心不乱,外不著相的境界,就是禅的境界,所以“武术禅”就是通过学习武术,练身练心,齐至禅境的功夫。这个思考看来已经摸到了路子,但是还需要进一步从理论上论证。我自己认为,武术禅的问题关键还是在于怎样从理论上去解决动静之间的关系,传统佛教有“动静一如”的说法,“动”是武,“静 ”是禅,解决好此二者的关系,就能够阐述好“武术禅”的理论了。这是用传统的思路来廓清武禅关系。还可以用禅宗理解的“禅”来说明“武术禅”,不过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的禅法,其关键是要叫人不要执著于坐禅,更多的是让人去参,去体味自性,开发本有的东西。就传统的理论层面而言,我更倾向于前者,因为我本人就是搞文字般若的,愿意从理论上去探究。

现在永信法师又要出第二本《禅露集》了,这是他的又一修证成果,而我则是先睹为快的读者之一。在这本书的几篇文章里,他谈到了“信徒佛教与学者佛学”的问题。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当前学界和教界之间存在的现实问题。简单地说,一般认为学者更多是知识佛教的代表,信徒更多的是修证佛教的代表。学者与信徒之间的差异,现在看来主要表现在理解上面,也就是说对某一问题,每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有看法是正常的,没有看法反而是不正常的,因为每人所处的生活道路和现实环境,以及知识结构都不一定全部相同,因此对问题的理解自然就会出现差异,如果大家都是一样的,互相之间见解完全一致,那么历史也许就不会有诸多的著作传世,佛教也不会分成好几个派别,所以因理解而造成的差异,不仅在学者与信徒之间存在,而且在学者内部之间也存在,在信徒内部之间同样存在。但是存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存在。佛教之所以能够繁衍不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有了各种不同的理解和争论,有了各种各样的思想和派别主张,于是佛教就繁荣了,佛法就多起来了,所以我认为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没有什么了不起。当然我更赞成永信法师所说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原则和基本态度,而且只有在这个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大家才能取得共识,共同将佛教包括佛学向前推进。永信法师书中的另一部分内容是有关印度佛教遗址的观感,这是他亲自去印度礼佛后的切实体会。佛教界一直有参学的优良传统,《华严经》里专门谈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古代的许多禅师、大德都在参学的过程中得到了开悟,所以参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 。佛教过去在印度已经毁灭,现在仅有一些遗址可寻。这些遗址我也去过,并且深深地受到昔日印度佛教的盛大气势。当我们站在鹿野苑的废墟上,面对深邃的禅堂,眺望高大的残塔,可以想象得出,当年佛教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何等的辉煌,何等的壮观!世界各国的佛教都是从印度流出的,因此印度是各国佛教的源,各国的佛教是流。学佛的人一定要追根寻源,像玄奘那样去印度寻求佛教真正的意蕴,体会印度文化的氛围。学习佛陀伟大的人格能够生发出更深的信仰,我觉得永信法师决心去印度寻求佛教的真谛,寻觅佛迹 ,拜谒佛教著名人士是值得称赞的,也是值得大书的。他走在了很多人的前面,而且不仅亲眼看了,还动手记了并将它写了出来,使大家都能从中了解过去和现在印度佛教的情况,这个意义也就更大了。永信法师在书中提到的很多佛教圣地如兰毗尼、鹿野苑、灵鹫山、拘尸那罗等,我们在学习佛教时知道了一些缘由,通过阅读永信法师对这些圣迹的描述,使我们学到了很多历史知识,打开了眼界,增加了亲切感,好象自己也身临其境一样。另外,永信法师挥笔介绍的几位法师、长老、学者都是我们熟悉的佛教界著名人士,他们的学识、德行 ,追求无上菩提的决心和毅力,特别是对中国的热爱,都值得记述、称赞。近年来,永信法师不仅亲自参与学术活动,例如参加会议,出版著作,而且还热心支持学术研究事业。他发大心向一些单位和大学赠送《大藏经》,捐款支持学术活动,我们玄奘研究中心就曾经接到永信法师的资助,他的善举得到了学术界普遍的好评。永信法师正值壮年,他精力旺盛,两眼炯炯有神,透露出他是一个十分精明、能干的出家人,他写出两本书反映了他的孜孜不倦的好学和对真理探索的精神。他的书写得很朴实,反映出了他的真实想法,有些思考的问题紧扣现实,很有意义。能说真话是需要勇气的,也就更难能可贵了。

我希望他能写出更多、更有益的书籍,能够育德化人,饶益群生。是为序。

1997年8月5日 于北京车公庄寓所

信徒佛教与学者佛学

立这个题目,缘起于1995年9月份少林寺建寺1500周年庆典法会。因为庆典法会中有一项“国际禅文化研究讨论会”活动,是我们少林寺委托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承办的,于是,来了国内外一百多名佛教学术界著名人士,比如周绍良老居士、吴立民教授、黄心川教授等前辈,欢聚少林寺,盛况空前。由于这个机会,我身为主人,与学者们有了广泛的接触。以后,通过合作编辑论文集,资助学术机构,捐赠《大藏经》等活动,与学术界便有了进一步的相互理解。过去我们总认为:佛教的主体是出家众,居士是大护法。通过与学术界的交往,使我认识到:学术界的学者们,也是一支很重要的护法力量。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