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一:霍韬晦《唯识宗的种子》(摘录自《现代佛学大系》{54}) 唯识宗的种子观念,是从植物种子来的,以借喻现象生起的根据。不过最先提出这一观念的不是唯识宗,而是经部。经部处理业的问题,认为业与果报的媒介物是思的种子,即由思的活动熏成。种子刹那相续,到成熟时,便生起名色果报。不过有关种子的贮存问题,经部并未了解到须有一底层意识的存在,所以只归于色心互持。唯识宗起,始规定种子是“本识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别”(《成唯识论》卷二),于是全部括入阿赖耶识中。根据世亲(,约西元五世纪)对阿赖耶识的规定,阿赖耶识是异熟识,它拥有一切种子。异熟是面对前生的善恶业,至今已化为现实存在的意思说的。“拥有一切种子”则是从它的内部构造上说。盖阿赖耶识自身并无特殊内容,种子就是它的内容,所以赖耶和种子是一整体性的关系,不可分割。传统的解释,以赖耶为体,种子为用,又说种子是赖耶的相分(这主要是护法说,见《成唯识论》卷二),则如何由赖耶之一,生起种子之多?此亦有违种子六义中的引自果义(见下),所以不能把赖耶和种子分开。 由阿赖耶识的结构,进一步开出的就是赖耶缘起说。唯识宗以赖耶持种、待缘现行的观念来交代客观世界的生起,为此对于种子的性质、活动方式先予安立,这就是种子六义: (1)刹那灭:种子在刹那中才生即灭,而非常住。种子如此,则种子所生起的表相世界亦然。唯识宗以此概念来说明世界的无常义。 (2)果俱有:种子与所生之现行(即表相)同时出现,现行还熏新种亦同时进行,三法展转,因果同时。这是在刹那灭的观点下建立因果关系。 (3)恒随转:种子在第一刹那中才生即灭,第二刹那种子再起,中无间隙,而前后两种子相类。这是为了解释现象的连贯性而建立。 (4)性决定:种子的性质,如有漏、无漏、善、恶、无记等,与所生现行相同,现行与所熏生的种子亦相同。这是为了维持因果的一致性,若因果性质不同不可能相生。 (5)待众缘:种子起为现行,须待条件。盖种子自身是因缘,但仍须等无间缘、所缘缘,及增上缘的牵引,始能生起。 (6)引自果:每一种子只能生起自现行,而不会生起不同内容的现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唯识宗认为:通过此义,可使现象界的因果内容不乱。 由上述六义,可见唯识宗对于世界的构造问题是采取一种功能原子论的进路,把世界分解为片片表相,然后收入种子;种子与表相成为一一对应的关系。这种想法,最大的困难可能是多重表相结合以成一客观对象的根据问题,种子自身显然不能担负这一功能。 其次,关于种子的来源,有本有种子(本性住种),亦有新熏种子(习所成种)。关于这一方面的讨论,主要在解决成佛问题。因为从现实生命反溯,每一期阿赖耶识的存在都是前期善恶业的异熟,因复有因,实不能在时间上定一起点,所以无始时来都是新熏种,亦称为习气,由现行熏生。问题是,众生修行实践至见道位,无漏种子初起现行便不能无根而有,所以必须设定有本有的无漏种子以作交代。然而,从现实生命上想,无始时来阿赖耶识都是有漏种子的活动地方,则无漏种子的存在便不可能在内(依性决定义,有漏、无漏不相交涉),而只能是一种“寄存状态”,待原有结构打散后,才能接替有漏种子起现行,这也就是转依。 其次,阿赖耶识贯通三世,前生的业与后生的存在如何关联亦一问题。唯识宗说种子有两种:(1)名言种子,(2)业种子。名言种子负责生起(转化)出整个我、法世界,所以它们是现实存在的根源。它们之所以称为“名言”,是因为存在世界全部都可以用“名言”表达。于中复分两类:1。表义名言种子,由具体的语言现象熏生,唯第六意识有;2。显境名言种子,由人的认识活动熏生,通前七识心、心所(但若从我、法世界的提供上说,八识种子都是名言种子)。至于业种子,则为决定引生来世名言种子的力量。人生各有不同的命运就是受业种子牵引。业种子由第六意识中的思心所发出善恶性的身、语、意业熏生,而贮存于阿赖耶识中,对来生的阿赖耶识的名言种子有牵引作用,所以阿赖耶识称为异熟识。(《成唯识论述记》说异熟有三解:(1)异时而熟,此显因先果后;(2)异类而熟,业种子居因位时有善、恶性,至果位名言种子生起时是无记性,性质类别已有不同。因为这表示前期的善恶性到此已成熟,获得酬报。此即传统唯识家所说的“因通善恶、果唯无记”;(3)变异而熟,即由因转化为果。)其实业种子与名言种子在体性上并无不同,若从其所熏生的种子能引生自现行,即作因缘义,便是名言种子;若只是牵引果位的其他的名言种子起现行,即作增上缘用,便是业种子。 依据上述,亦可以把名言种子生起的我、法现象的功能分开,于是有两种习气:(1)名言习气,这是总名;(2)我执习气,特指产生自我观念的种子(唯第六、七识有)。加上有支习气(“有”,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众生存在的三大界域,也是轮回的界域;“支”是支分义,即轮回之各段,或“因”义,即轮回之因。所以即是指业种子而言),便成三种。 此外,在名言种子中,又有共相种子与不共相种子之分。共相种子负责转化出客观世界(器世间),如山河、大地之类,由前生的共业种子引生;不共相种子负责转化出个体生命(有根身),由前生的不共业种子引生。 附二:侯外庐(等)《种子、现行与熏习》(摘录自《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上)第三章第三节) 唯识论者认为,显现的、在当前的刹那间发生作用的现行之识,对於潜在之识是有影响的,这种影响便是所谓“熏习”。正和“种子”是由比喻得名一样,“熏习”也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它的涵义是:现行之识把它的印象反映到潜在之识中,使潜在之识受到它的熏染,正如以香花熏油,使油也获得花香一样。就“现行”对“种子”的熏习而言,“种子”又名“习气”。对这一比喻,窥基有如下的说明: “此种子者,习气异名,习气之法,必由熏有,如胡麻中所有香气,华熏故生。西方欲作涂身香油,先以香华,和于苣胜,聚之一处,令便极烂,后以明显油,油遂香馥。”(《述记》卷十三) 关于“种子”的熏习,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种子”是本有的,“由熏习力,但可增长”;另一种说法是“种子”都由熏习而成;第三种说法是调和以上二说,认为“种子”有二类,一类是本有的,一类是由熏习而成,即所谓“习所成种”。这些说法是就“种子”的来源而言,但都一致承认“现行”对“种子”的熏习作用。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