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有人说道教是希望长生的宗教,而佛教是求死的宗教,佛教徒到底是求生还是求死? 答:其实,佛教徒应是“先求生,后求死”。生的问题解决了,死的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我们没有死亡之前,也就是活着的时候,应该活好。所谓活好,就是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不要让生命白白浪费,让其空过。生命本身就是一个从生到死的过程。在你生的时候,能够好好地修行,那么在死后,也就有了好的去处、好的归宿。所以佛法的修行包括了现世的快乐,来世的快乐以及涅槃后寂静的快乐。当然,这里所指的现世的快乐,并不等同于世俗所理解的乐,而是指内心的充实,心的自在,没有烦恼。如果一个人生的时候能够活得踏实、自在、坦然,那么在面临死亡时,你也就有可能为自己找到一个良好的归宿。所以,求生和求死不是绝然对立和矛盾的,可以理解为兼而有之,是一个生命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 问:佛教徒应怎样对待现实社会? 答:佛教徒是生活在社会中,不能离开社会的。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以佛法中的智慧和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行为,去面对现实社会。具体来讲,在家佛教徒皈依了三宝,就应当遵守五戒,将五戒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标准。五戒不仅是一种自觉的修行,同时也是人与人相处时一种重要的行为规范。例如,一个人能做到不杀生,别人就不必担心会被他伤害;一个人能不偷盗,别人就不必担心财物被他偷走;一个人能坚持做到不邪淫,别人就会觉得比较安心,因为他不会乱来;一个人如能做到不讲瞎话,别人就不必担心被他欺骗。所以五戒是我们与别人交往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基础之一。又比如,家庭是社会的重要因素,是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在一个家庭中,做丈夫的就应该作一个模范丈夫;做妻子的就应该是一个贤妻良母;是人儿女,就应该孝敬父母。既然是家庭的一分子,就应该尽到家庭的责任。在工作单位,身为佛教徒就要处理好与同事以及他人的关系。由此及彼,还有邻里关系,亲属关系等。应该以佛教提倡的慈悲精神和宽大胸怀作到“与人为善”,对众生要慈悲,要以生活中的修行实践来检讨自己的“身、口、意”三业。要时时注意自己每天想了些什么,作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不要以为修行只是局限于念佛、念经、拜佛。真正的修行其实就是在生活中。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事物,自己会不会起贪念、妄念,这同样是修行。时时处处遵守佛陀的教诫,使自己生活在持戒修定的状态中,这就是修行了。 问:由于机制转换,现在社会上出现了一部分下岗人员,大家都在东奔西跑找工作,很辛苦。找工作的过程在佛教而言是一种攀缘,这种攀缘对修行者来说是不是一种妨碍,应如何对待? 答:可以说,修行也要有福报,若没有福报也就没有条件修行。很多人虽然也想学佛,想修行,可一天到晚为了生计,根本就抽不出时间。或者是亲属反对,不支持。每当你念佛吃素,便会遭到一片反对声,常常弄得鸡犬不宁。也有人心中想学佛,却总因身体状况而干扰修行计划。其实这些都是业障,是没有福报的表现。所以,我们只要有机会修行,就应该不断培养福德,不断忏悔业障,这两个法门在我们学佛中是非常重要的。至于攀缘,还是应该需要的。无论作什么工作,只要不是邪命的工作,也就是诸如开皮包公司的诈骗、或作屠宰杀生之事等。在深入学习佛法之后,你就会了解到,工作中同样也可以修行,不要有那种“我到六十五岁以后再修行”之类的想法。世尊成佛时年方三十五,这说明年轻时修行要比以后更有优势,更容易获得成果。一方面,没有人能保证自己肯定能够活到那种可以什么事都不管,一心修行的晚年;另一方面,要知道年轻时思维敏捷,记忆力强,精力旺盛,更利于修行。所以,希望年轻人能尽早学佛。当然,就学佛而言,“三岁不算早,八十不算晚”,并不是说老了就不能修行了。所谓“人生难得,佛法难闻”,佛法是很难得听闻到的。但你听闻到了,说明还是种了善根的,即使今生不能尽学佛法,只要来生努力,还是可以好好学习的。所以,修行、工作不矛盾,也不该互相妨碍。 问:竞争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但佛教常说要知足常乐,如果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缺乏竞争力的话,就不会进步了。其中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呢? 答: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社会上时时喊“进步”,但有没有考虑“进步”的意义在哪里?是不是社会进步了,人们一定会生活得幸福?有没有考虑过呢?其实,社会的进步确实给人类带来了很大的利益,但从另一角度来看,某些方面的“进步”,会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今天人们所承受的压力和烦恼,要比过去的人多,社会也是一样。今天,整个社会面临的问题和灾难,同样比过去多。军事科技的发展,现代化武器的发明和制造,导致整个人类社会都处在一种惶惶不安的状态之中。一旦大规模战争爆发,无论是哪个国家,都可能将人类和地球带入核战争的威胁之中,甚至会摧毁整个星球。所以“进步”一定是好的吗?再看自然界,生态不平衡、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越来越异常,水、旱灾害多过以往,植被减少,土地沙漠化,盐碱化程度不断增加,等等,这一切,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所以我们不能片面地喊“进步”,如果我们认为凡是“进步”就会给人们带来幸福,那也是很愚痴的,至少我们应当问一下,这一“进步”的意义在哪里?所以,我希望大家不要盲目跟着喊“进步”就是好。当然,我们也不能反过来反对一切“进步”的成就,如果那样,就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例如我们出远门,如果时间较紧,还是选择坐飞机好,它的确是一种便利的交通工具,为我们带来了方便。如果说现代社会没有诸如飞机、电视、电话等高科技的物质文明设施,我们这些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不就傻眼了吗?前几天,厦门那里刮了台风,吹倒了电线杆,许多地区断了电,高层上的住户是苦不堪言,因为电梯、供水、煤气,样样都要电。如果是生活在农村环境中,同样有涝旱风灾,但由于本来物质文明程度还没有那样高,也就不会有电梯、水、电、煤等问题,也就不会感受到那么大的不方便。所以,总而言之,希望佛教徒对“进步”要有全面深刻的认识,不要片面地去看待这些问题。人类社会需要进步,但同时也要重视因科技发展而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信息来源:摘自《觉群》) 编辑:明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