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曾国藩的修身艺术(2)

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 他还说: 知道自己的过失,就立即自己承认,自己改正,而没有丝毫的掩饰之心,这是最难的事情。豪杰之所以成为豪杰,圣贤之所以成为圣贤,就是在这些地方光明磊落,超出常人。 的确,

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

他还说:

知道自己的过失,就立即自己承认,自己改正,而没有丝毫的掩饰之心,这是最难的事情。豪杰之所以成为豪杰,圣贤之所以成为圣贤,就是在这些地方光明磊落,超出常人。

的确,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同样也需要倔强之气,同样是豪杰的作为。

【评论】

美国总统柯立芝曾经写道:“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可以取代毅力。才干也不可以——怀才不遇者比比皆是,一事无成的天才也到处可见;教育也不可以——世界上充斥着学而无用、学非所用的人;只有毅力和决心,才能无往而不胜。”此话有理。

过人的毅力是曾国藩最突出的品格。他的“男儿以懦弱无刚为耻”,他的“打脱牙、和血吞”,他的咬牙立志、不甘失败,他的历尽千难万苦而不改其志,都是超出一般人的。他的成功之处,也正在这里。

【自检】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回答

问题①如何理解曾国藩所说的“倔强”?

问题②如何做到倔强?

问题③对照曾国藩所说的“以懦弱无刚为耻”,你认为自己的性格有哪些不足的地方?

少年当有狂者进取之趣

人的潜力是很大的,但每一个成功的人,都离不开积极进取的精神。曾国藩从自己一生的成败中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凡人才的高下,是由其志趣所决定的。志向、趣味低下的人,安于现状,囿于世俗的陋见,必然越来越低贱污劣;而志向和趣味高尚的人,向往先贤的辉煌事功,因此也就一天比一天高明。这就像远行一样:如果愧奋直前,有破釜沉舟之志,那么就会走得很远也不觉得累;如果糊里糊涂,没有追求,那么近处也是可以度日的,又何必远行百里之外呢?他认为人只要立志,那么圣贤豪杰的事业都是可以做到的:

人只要能自已立志,那么圣贤豪杰,什么事业做不成?何必借助于人。我想做孔子孟子那样的人,那么日夜孜孜不倦,惟孔孟之道是学,别人谁还挡住我呢?若自己不立志,那么虽然每天都与尧舜禹汤这些大圣大贤一起,也不过是他们是他们,我是我。对我又会有什么帮助呢?

所以他对于有进取精神的人十分重视,认为“少年不要怕丢丑,必须有狂者进取之趣。此时不进取,以后年龄大了就更不肯了。”

曾国藩6岁的时候开始随父亲读书,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功名之心特别强烈的人,受家庭的熏陶,曾国藩自幼也对自己的前程充满了自信,“锐意功名,意气自豪”,有着极其强烈的进取精神。他22岁考取了秀才,23岁又考取了举人。虽然接着的两次参加在京城的会试都落第了,但他并不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第三次会试,曾国藩终于天遂人愿,中了进士,在朝考中又列为一等三名,改庶吉士,入翰林院庶常馆深造。科举考试的顺利更加坚定了他锐意进取的意识,他原来名子城,字居武,中进士后,改名为“国藩”,意为国之藩篱的意思。他进入京城做官之后,在给弟弟们的信中他也说:“君子立志,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他并以“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四语铭于座右,用来鞭策自己努力进取。

一个以做庸人而自乐的人,注定永远只能是一个凡夫俗子;只有那些有着远大志向而又脚踏实地的人,才会有更大的成功机率。年轻时的曾国藩,大致可以用“自命不凡”四个字来概括。但也正是这种对自己非同凡俗的期许与定力,使得曾国藩表现出了强烈的进取精神。后来曾国藩在总结自己的经验的时候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古人说“服了金丹,就可以换骨成仙”,我认为一个人的志向就是他的金丹。确实,他一生的“事业”,与他的志向、抱负和进取精神有着直接的关系。

有恒是人生的第一美德

曾国藩是一个有很高的抱负的人,但人仅有抱负,没有实现抱负的意志,同样也是不行的。为了磨砺自己的志向,曾国藩曾两次改名。曾国藩乳名宽一,名子城,字伯涵。20岁后,曾国藩给自己改号为涤生。他在日记中说:“涤,就是洗涤自己以前身上的缺点;生,就是要取袁了凡的话:从前种种,譬如昨天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曾国藩改号涤生,说明他是一个具有很强的自律意识的人。曾国藩之所以能有所作为,就在于他能不停地磨砺自己的志向,日日反省,天天自新。他有一种强烈的洗心革面的愿望,他是自己的灵魂的严厉审判者,是自己的欲望的无情拷问者,他的一生,始终在对自己的肉体和心灵进行永无休止的洗涤和更新。

【忠告】

修养需要很强的自律意识

曾国藩入了翰林之后,又将自己原来的名字子城改为“国藩”,即暗寓“为国藩篱”之意。并做五句箴言以自砺:

★ 立志。立下远大的志向

★ 居敬。时刻不要放纵自己

★ 主静。保持心灵的平静

★ 谨言。说话要谨慎

★ 有恒。有恒心,铢积寸累,自然成功

从道光十九年起,他开始写日记,将自己每天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一一记录下来,并时时刻刻检讨自己的不足之处。他的日记,后来虽然略曾间断,但时间不多;从咸丰八年六月起,就不曾中断过一天。即使行军、生病的时候,也照记不误;直到他去世的前一天为止。

不过,这个改易品性的过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曾国藩也曾经是一个普通人,年轻的时候也有浮躁的毛病,京城之中,同僚朋友的往来吃请、征逐饮宴又几乎无日不有,因而他的改易品性,经过了不知多少次的反复。打开他早年的日记,他几乎每天都在检讨自己发誓要“立志自新,重起炉冶”,与以前的自己“痛与血战一番”。

正是在这种破坏自己的誓言与重新立志的不断较量中,曾国藩逐渐一步步地战胜了自己,并培养出了苦行僧一般的自律精神和坚忍强毅的意志力。他后来出山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与朝廷、与地方官、与太平军多方周旋,可以说是九死一生,屡遭拂逆,但他靠着坚忍强毅的意志力量艰苦支撑,并最终取得了胜利。这种坚忍强毅的意志力量,就是得力于他在这一时期的陶冶。他进入垂暮之年的时候,一次,他的心腹幕僚赵烈文跟他聊天,总结他的成功经验时,说了这样一番话。他说:老师的功劳绝不限于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上。一般人都知道老师用人、治军、筹饷、整饰吏治等各方面很有成就,其实这些都是皮相之论。我跟随老师多年,认为老师有两项功夫为常人所不及。这也是老师能够成功的地方。一是“不管有什么事情发生,都是岿然不动心”,二是“饮食起居,都有一定的规矩,几十年如一日”。这两件事是一般人所绝对做不到的。赵烈文又发挥说:老师之所以成功,在于精神力量坚卓。曾国藩对于赵烈文的分析深以为然。无独有偶,梁启超对于曾国藩的自拔于流俗,也十分感慨,认为曾国藩一生事业,即基于此。他说: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