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佛教对「民间信仰」的看法》(2)

信仰佛教,也有层次上的不同,例如有人「信人不信法」、有人「信寺不信教」、有人「信情不信道」、有人「信神不信佛」等。甚至即以信仰佛教的教义而言,本身也有层次的不同,例如凡夫的般若是正见、二乘人的般若是

信仰佛教,也有层次上的不同,例如有人「信人不信法」、有人「信寺不信教」、有人「信情不信道」、有人「信神不信佛」等。甚至即以信仰佛教的教义而言,本身也有层次的不同,例如凡夫的般若是正见、二乘人的般若是缘起、菩萨的般若是空;唯有佛,才能真正证悟般若,所以般若是佛的境界。

其实般若也是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学佛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开发真如佛性,所以信仰佛教,要从求佛、信佛、拜佛,进而学佛、行佛、作佛;唯有自己作佛,才是信仰的最高层次。

信仰是人生终极的追求,信仰能使生命找到依靠;人必得要有个信仰才有中心,有信仰才有目标,有信仰才有力量。在各种信仰中,正信的宗教给人的力量最大,尤其一旦对佛教的真理产生了信仰,则面对人生一切的横逆、迫害,不但不以为苦,并且能甘之如饴的接受。信仰真理的力量,使我们有更大的勇气,面对致命的打击;使我们有宽宏的心量,包容人世的不平,继而拓展出截然不同的命运,因此人不能没有宗教信仰。

--------------------------------------------------------------------------------

二、过去一般人总是「佛道不分」,乃至把民间信仰当成是佛教。请问大师,什么是民间信仰?民间信仰与佛教信仰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答:所谓「民间信仰」,指的是一种地方性的信仰,并没有成为国际性的宗教。民间信仰是一种传说,既没有历史根据,也没有教理、思想,只是对于英雄人物的崇拜,对于侠义人士的尊重,对于大自然的敬畏,都成为民间的信仰。

民间信仰起源于知识未开化的时代,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刮风、下雨、打雷、闪电等现象无比的敬畏,害怕随时会危及生命财产,因此举凡雷公、雷母、风伯、雨姐都成为膜拜的对象,乃至大树、石头都成为神祇,因此产生自然精灵崇拜的宗教。

随着时代的递移,由自然界的信仰,进而走向以民族英雄为崇拜对象的宗教。譬如关云长忠义可佩,遂和孔子并列为文武二圣,成为儒家精神的象征。岳武穆精忠爱国可敬,到处建有岳王庙,受到万民的景仰。郑成功开垦台湾、妈祖救济苦难,都成为老百姓心目中伟大的神明以致香火不绝。乃至《封神榜》、《西游记》等神异小说中如李哪咤、孙行者等子虚乌有的人物,也为民间所膜拜不疑。

民间信仰所崇奉的神明很多,诸如观音、弥勒、土地公、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三山大帝、南北斗君星、灶君、七星娘娘、城隍、女娲、碧霞元君、太白真仙、李老君、南北星君等。从古以来,民间的信仰一直是三教九流、神佛不分,甚至充满道教的色彩。例如扶乩、跳童、求签、卜卦、掷茭、拜斗、看相、算命、建醮、灵异等,都与道教密不可分,所以一般人总把民间信仰归于道教,这也是「佛道不分」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实不只是民间信仰,最早的宗教基本上就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力量的不可知,以及对未来的无知与惧怕。也就是说,当自然界的变化破坏了人们平静的生活时,追求一个高于此力量人格化的「神」,就成为必然的趋势。这个「神」依民族、习性、地区的不同,有不同的解释与呈现。自然环境变化遽烈的地方,崇拜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在崇山峻岭中,就崇拜动物、植物;一般民族则对祖先有纪念、祈福的感恩仪式。不论崇拜的对象为何,他们的共同点是相信所崇拜的对象具有神秘超人的力量,藉由祷告、祭祀就可以免遭祸害。

但是随着民智开发,现在的宗教信仰已从对自然的畏惧、对英雄的崇拜,进而走向对真理的信仰。具有真理性格的佛教早已从对自然图腾的崇拜、英雄式的神权信仰,走向净化身心、提升生命的层次;现代化的佛教,也不再像过去知识低落的时代迷信怪诞以神奇诱导民众,而是积极地将人心导引至正信真理的领域。这就是佛光山所弘扬的人间佛教。

所谓「人间佛教」,凡是佛说的、人要的、净化的、善美的,都是人间佛教。人间佛教的佛陀降诞人间,主要是为了示教利喜;佛陀并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而是一位慈悲、仁义、道德的觉悟者。一般人信仰神明是希望神明保佑他们发财致富、功成名就、所求如愿等等,而佛教讲究待人慈悲,讲究喜舍布施,讲究牺牲奉献,讲究广结善缘。可见信仰神明养成贪心,造成心灵贫乏,佛教则能给人带来心灵上的富贵与满足。

再者,信仰最终的目的,是要指引我们人生的方向,帮助我们解脱生死烦恼。信仰神祇并不能帮助我们解脱生死,也不能提升我们做人的智慧、道德、勇气,所以我们应该提升信仰,从有所求的神祇信仰升华为菩萨道的实践,从慈悲喜舍,为人服务中,开发自己的佛性,进而解脱生死烦恼,这才是真理的宗教。

因此,若问民间信仰与佛教有什么不同?一般说来,民间信仰都是对神明有所要求,求发财富贵、求长寿百岁、求家人平安、求子嗣等;但佛教都是布施,都是喜舍给人,所谓「但为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

当然,佛教也不是完全无所求,只是佛教所求的都是求国泰民安,求全民安乐,都是为大众而求。就如基督教也是与民间信仰一样,求上帝保佑,吃饭时感恩上帝赐予,但佛教则是供养十方,普施一切众生。

不过,不可讳言,过去的佛教往往偏重出世思想的阐扬,因此与人生脱节。基本上宗教的发展要迎合人心所需,只有强调出世、解脱的教义,必定曲高和寡,难以度众;能够迎合人心的佛教,才是人间需要的佛教。人间佛教具有时代性、生活性、普济性、利他性、喜乐性等特色,它一面包容民间的宗教,一面弘扬佛法的真理,所以人间佛教是二十一世纪引领人类走向未来的指标。

总之,人必须要体证真理,才有力量面对人生的横逆,才有智慧通往生命真实的世界。力量与智慧其实是来自自己,来自自性的开发,所以佛陀曾经教诫弟子要「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这就是信仰佛教与民间信仰,乃至与其他宗教最大不同的地方。

--------------------------------------------------------------------------------

三、谈到民间信仰,一般人容易把他跟迷信画上等号,请问大师,民间信仰是迷信吗?佛教对「迷信」的看法如何?

答:刚才说过,中国传统的民间信仰,起初是缘于对大自然现象的不了解而产生敬畏的膜拜,或对特殊贡献者产生英雄式的推崇。例如上古时期崇拜的自然神很多,大致有三类:一即天体崇拜,主要对象为日月,其中以日神为首。二为自然力的崇拜,主要有风、雨、雷等,都具有至高无上的灵性,能主宰人类的命运。三为自然物的崇拜,居于沿海者多敬海神,住于河谷者多拜河神,处于山林间者多信树神、山神。基本上,人们都将与自己生活有密切关系的自然做为崇拜的对象。此外,星神、云神、湖神、潮神、井神、木神、火神、土神、石神、蚕神等,也都是人们崇奉的对象。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