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一位赵州禅师,有人去参访他,说道:‘禅师!请开示佛法。’赵州回答道:‘吃饭去!’一会儿,又有人来请示佛法,禅师说:‘洗碗去!’等一下,再有一个人进来,向禅师说:‘请禅师指示我无上妙道。’禅师又回答道:‘扫地去!’吃饭、洗碗、扫地,这是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但是,佛法在那里?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人不了解,往往忽略了近在我们身边的佛法,而千里迢迢地去外面追求。历史上很多禅师大德们,在吃饭中,或在打扫、耕作中,偶尔一些撞击就开悟了。甚至有人听到风吹竹子声,或邻家小孩的哭声,都可以开悟。因此,我们修学佛法,固然要向藏经去探寻,向善知识去参访,但却不能忘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吃饭、穿衣、睡觉,处处都有佛法,希望大家能当下去体会。 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是每一个人都免不了的,那么,我们如何从衣食住行中去了解佛法呢? 先说‘穿衣’,一般人大都很重视衣着的华丽,试看百货公司的成衣部,五彩缤纷,各色各样,极尽其奢侈,但是,这些只能够装饰一个人的外表。外表是虚假不实的,所谓‘金玉其外’,即其道理。一个人即使身上穿着丝织绸缎,内心里却装满着贪嗔愚痴,这种人只算是虚有其表。佛教教人不要重视外表的装饰,要重视内在的充实,一个心里充满慈悲和道德的人,即使他身上只有一件粗布外衣,也不会减轻别人对他的尊敬;因为内在的美,如山谷的幽兰,洋溢着阵阵芳香,使人心情怡悦。所以,一个学佛的人,不必重视外表的衣着,不必以华丽的衣着来装饰自己,必须重在内心的修持,以高尚的气质,以道德的修养,来庄严自己。 至于吃,一个学佛的人,吃,要吃山珍海味呢?还是只吃青菜萝卜呢?佛法曾说,人的身体是四大和合的假体,没有真我可得。但是,我们要修行,必须借用这假合的色身,因为一旦失去了身体,则没有修行可言,所以,虽是假合的躯体,仍然要滋养它,所谓‘藉假修真’。 我们知道了‘藉假修真’的道理后,在吃的食物上就应该懂得不必去计较它的好坏,斋堂五观想中的‘正事良药,为疗形枯’,说明饮食如药物,只为了滋养色身,难道一个病人还能计较药品的甘美苦口吗?佛世时,规定弟子托钵乞食,不另营食事,就是这个道理。 有一次,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见律宗大德弘一大师吃饭只有一道碱菜,不忍心的说:‘难道你不嫌这碱菜太碱吗?’弘一大师回答说:‘碱有碱的味道!’过一会,大师食后,手里端着一杯开水,夏先生又皱皱眉头道:‘茶都没有得吃吗?怎么吃这种清淡的开水?’弘一大师笑一笑说:‘开水虽淡,但淡也有淡的味道。’ ‘碱有碱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这是一句多么富有佛法味道的话啊!弘一大师把佛法应用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可说真正体会了‘禅悦为食’的生活。 其次谈到‘住’,一般人有的住高楼洋房,有的住违章建筑,也有的住茅蓬小屋,我们学佛的人,对于‘住’的看法,应抱持怎么样的态度呢?俗话说:‘日食一饱,夜眠一床。’不论是高楼洋房也好,不论是茅蓬小屋也罢,一个人躺下来不过三尺宽六尺长的一席地,那么,人生又何必汲汲于为住苦恼呢? 明朝开国君主朱元璋,小时候,曾在皇觉寺当沙弥。相传有一次朱元璋外出,回寺时夜已深了,寺门已经关闭,不得已只好在寺外席地而睡。当他躺在地上,望着夜空满天星斗时,兴之所致,吟了一首诗,曰: ‘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朱元璋当时虽是个小沙弥,但是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出他胸襟的宽阔。以天为罗帐,以地为毛毡,日月星辰伴我安眠,夜里还不敢把脚伸长,只因为怕踏破了海底的天空。这是一个多么洒脱超然的境界,其气魄真不同凡响。 由此可知,一个人该住什么样的地方,事实不在于地方的大小如何,主要在于个人胸襟的宽阔如何。一个胸襟宽阔如当沙弥的朱元璋,虽然席地而卧,却有法界在我一心的感觉;如果一个心量狭小,不满现实的人,即使住在摩天大楼里,也会感到事事不能称意。因此,一个学佛的人,要先扩大自己的心胸,将佛法应用在生活上,则不论住高楼也好,住茅蓬也罢,每一个时辰,每一个地方,都会感到称心满意,生活愉快。 一个人心胸开阔,事事如意,不论到那里都觉得这个世间很美好。慈航法师遗书说:‘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既然如此,宇宙之间,又有何处不可安身呢?我们再提到‘行’的问题,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乘你的‘真心’,自然可以畅游法界虚空。从前,才有脚踏车的时候,人们都觉得脚踏车比走路要快得多;可是,当汽车在马路上奔驰时,人们又觉得脚踏车太慢了;到了飞机在天空中里翔的时候,大家又嫌汽车的速度不够了。世界上的交通工具有那一样才是绝对的快呢?那就是我们的‘心。’《阿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过十万亿佛土远的世界,如何能去得呢?‘于一念顷,即得往生。’在一念之间,我们的心就可以抵达极乐世界,可见心的妙用,是多么不可思议。因此,一个信仰佛教的人,最重要的是要把握自己的心,驾御自己的心;唯有用心去体会佛法,将佛法用诸于日常生活,这种生活才是最幸福、最快乐的。 第二、佛教的处世生活──人我相处上的佛法 (一)从四摄化他上谈人我相处 要想了解佛教里的处世原则,必须先知道四摄法。所谓四摄法,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佛教教我们与人相处,首先要时常布施结缘。有人或许认为我没有钱财,也不会说法,我如何布施,如何与人结缘呢?让我告诉各位一个最容易的布施法门。譬如:走在路上,与人碰面了,给人一个微笑,或是一个点头,这就是布施;开口问一句‘好’,道一声‘早’,用嘴巴说一些关怀别人,慰问别人,给人欢喜的话,这些都是布施,是一种不花本钱,人人能做的布施。 假如有人认为对人微笑,笑不出来;跟人点头,不太习惯;关怀、慰问,说不上口。没有关系,你总有一颗心吧!用你的心来布施,当别人很有礼貌、互道安好的时候,你心里要欢喜;当别人布施、做好事的时候,你也要欢喜,这就是心的欢喜布施。可是,有些人天性愚痴,习气难改,听到有人说好话,心里就不欢喜,还要不屑地说:‘这个家伙就是一张嘴,只会在表面上奉承,说好话。’看到有人出钱做功德,钱出很多,他就说:‘哼!他就会打肿脸充胖子,自己的生活都难过了,还要拿钱布施,充当好人。’如果看到人钱出少了,又说:‘哼!吝啬鬼!钱财那么多,只出这九牛一毛,有什么了不起!’总之,不论别人怎么做,他就是不欢喜,连‘随喜’的布施都不肯施舍。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