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佛教与生活之二》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天气很热,非常感谢大家仍然这么踊跃的来听讲。昨天我曾经从生活的空间、生活的时间、生活的人间三方面阐述了佛教与生活的关系;今天让我从佛教的物质生活、佛教的处世生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天气很热,非常感谢大家仍然这么踊跃的来听讲。昨天我曾经从生活的空间、生活的时间、生活的人间三方面阐述了佛教与生活的关系;今天让我从佛教的物质生活、佛教的处世生活、佛教的精神生活等三方面再解说佛教与生活的关系。

第一、佛教的物质生活--衣食住行上的佛法

(一)从阿弥陀经里看衣食住行的生活

一般人都以为佛教讲四大皆空,应该只重视精神生活,而不重视物质生活。因此,有些人,你劝他信奉佛教,他会退避三舍,他以为信了佛教,好的衣服不能穿,好的东西不能吃,甚至高楼洋房不能住,一定要吃苦,吃苦才是信仰佛教,我为什么要去自找苦吃呢?其实,佛教有多种性质,强调这种着重苦空无常生活的方式,往往不能获得一般大众的信仰。现在我根据《阿弥陀经》,把佛教重视物质生活的情形介绍给诸位。

《阿弥陀经》是大家所最熟悉的一部经。经里叙述极乐世界的情况,尤其是物质生活方面,是那么的丰裕富有,譬如说地是‘黄金布地’;房子是‘七宝楼阁’,尚有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另有七宝池,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等宝合成;穿的衣服,所谓‘思衣得衣’;吃的食物,是‘思食得食’;交通工具则是‘飞行自在’。由此可知,极乐世界的物质生活实在太丰富了。

从极乐世界的物质生活上,我们可以知道信仰佛教不一定要吃苦。从净土法门的角度来看,佛教是一种‘幸福’之教,信仰佛教可以获得幸福、快乐。至于说到‘苦’,不容否认的,佛教也经常在讲苦,所谓三苦、四苦、八苦、无量诸苦,其实,佛教讲苦的原因,只是说明‘苦是入道的增上缘’,并不是说信仰佛教的目的就是要受苦,也不是说只有受苦才能得到解脱。

佛教的物质生活,教人不需要特别标榜‘苦’,因为太苦的人生如槁木死灰。但是,也不教人热衷于物质的追求,因为‘欲海难填’,有了洋房,还要汽车;有了电视,还要冷气,终日汲汲于物质的享受,岂不成为物欲的囚犯,还有什么信仰的法乐可言?因此,‘太苦’与‘纵乐’两种极端的生活,都不是佛教所要求的生活。《阿弥陀经》虽讲丰富的物质生活,却要在物质生活中实行佛法;《金刚经》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道理,也不是要我们放弃所有,而是在强调一种佛法的中道生活。由此可知,在苦乐之间的中道生活,那才是真正的佛教生活。

(二)从五乘佛法上看衣食住行的生活

所谓五乘,即人、天、声闻、缘觉、菩萨,这是学佛的五种阶位。在人天乘的佛法里,佛教非常重视物质生活;在声闻、缘觉的阶段里,则较重视精神生活。人天乘的对象,是指在家众;声闻、缘觉的对象,是指出家众。时下一般弘法者,常有一种错误的观念,就是常常将对声闻、缘觉的要求,用来要求人天的大众。譬如素食、苦行,这是声闻、缘觉的修行生活方式,如果用这些佛法来要求在家人的生活,似乎不太恰当。

另外,在佛教里常常讲‘发心’,所谓‘发心’,即发三种心:一、发增上生心,可以招感人天果报;二、发出离心,可以招感声闻、缘觉的果报;三、发菩提心,可以招感菩萨的果报。这中间,发增上生心招感的人天果报,对物质的生活并不采取否定的态度,譬如‘功名’,人天乘的佛法并没有禁止追求,甚至于求得越高越好;‘财富’,黄金不是毒蛇,甚至于拥有越多越好。在人天乘的佛法里,并不把功名富贵看成是绝对可怕的东西,只是当你求功名求富贵时,必须要用合理的方法,有了功名富贵,好好用来造福人间。

世间上的人,随着各人的根性不同,有一种人,对于功名富贵不感兴趣,他想舍离功名富贵而一心求法,这种人就是接近于声闻、缘觉的根性,发出离心,可以舍俗出家。否则,就算你在佛教里已经剃发染衣,现出家相,可是对世俗的荣华富贵没有舍离之念,这和出家法,并不能算做真正相应。

若照佛教的发心来说,发增上生心的在家居士,在社会上营求功名富贵,并且过着妻子儿女的伦常生活,这是佛法所允许的,丝毫不必有惭愧或罪恶的感觉;重要的是无论你如何追求功名富贵,不可作奸犯科,不可邪僻淫乱,在世俗正常生活的范围内,是不违背佛法的。

目前佛教有些弘法的大德法师们,常常用出家人的修行标准去要求一些在家的佛教信众。譬如:要他们放下功名富贵,告诉他们功名富贵如毒蛇,是苦空无常的;要他们放下妻子儿女,告诉他们妻子儿女是冤家,是讨债的。这种化度的方式,可说是错误的!不契合众生的根机,难怪有一些不懂佛法的人,听到要他信仰佛教,要避之唯恐不及。

(三)从日常生活中看衣食住行的生活

衣食住行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即使成了佛的世尊,也离不开衣食住行的生活。不过,佛陀虽然在衣食住行上与一般大众的生活无异,但是,它却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金刚经》说:‘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这一段经文是描写佛陀的日常生活,乍看之下,与一般人完全一样,但是,如果我们深入去体会,则可以发觉这些平凡的生活方式里,包含有不同凡响的精奥微妙之处。

‘食时着衣持钵’,象征佛陀的‘持戒’生活;‘入舍卫大城乞食’,是给信众供养‘布施’,佛陀布施佛法给供养者;‘次第乞已’,这是一种‘忍辱’的表现,因为佛陀乞食按着次序,逐家挨户而去,并不因为某条街有较好的供养,就特别舍近求远,而是随缘次第托钵,即使所乞得的食物粗劣难咽,也须要忍耐,这是佛陀所行的忍辱波罗蜜;乞食回来,‘还到本处’,‘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这是表示佛陀的‘精进’波罗蜜。佛陀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饭、行路、静坐,那一样不是佛法?

从上面所述之情形,我们可以了解佛陀的日常生活里,是在实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的般若生活,也可说是一种六度的生活。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