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从六祖坛经说到禅宗教学的特质》(2)

我并不要求各位都要做到参禅打坐,老僧入定,甚至像六祖大师那样大彻大悟。如果一时不能做到这个地步,没有关系,只要我们能在日常生活当中,经常体会禅味,抓住禅机,我们的生活境界就和一般人的生活有不同的妙用

我并不要求各位都要做到参禅打坐,老僧入定,甚至像六祖大师那样大彻大悟。如果一时不能做到这个地步,没有关系,只要我们能在日常生活当中,经常体会禅味,抓住禅机,我们的生活境界就和一般人的生活有不同的妙用。以喝茶为例,我们大人喝茶觉得清香可口,但小孩子却觉得很涩很苦;以饮食为例,我们吃饭吃菜,对于苦辣,有人点滴不尝,有人则视为佐餐圣品。何以会有这种不同呢?因为每个人对各种口味的感受不同。

同样的道理,一旦有了禅以后,我们生活的感受就会改变,生命的境界也会因而提高。现在,我要将六祖大师的禅宗教学特色介绍给各位,希望各位能从中摄取一点禅的契机,以充实我们的生活。

(二)你从哪里来

《六祖坛经》里记述一段故事,就是当六祖初见五祖的时候,五祖弘忍大师第一句就问他︰

“你从哪里来?”

“我从岭南来。”六祖回答。

“岭南是獦獠住的地方,獦獠没有佛性啊!”

六祖大师就说︰

“人有南北,佛性哪里有南北呢?”

就因为这一段重要的对话,六祖受到五祖弘忍的特别器重,并且终至付传衣钵。

以后,六祖惠能大师也常以同样的问话,摄受了许多门徒弟子。以下举四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例一︰神会大师亲近六祖,六祖问他︰

“你从哪里来?”

神会回答说︰

“我不从哪里来。”

这回答非常受六祖的赏识。

例二︰南岳怀让禅师于二十三岁时参访六祖,六祖一样的问他︰

“你从哪里来?”

“我从安和尚那里来。”

六祖又问︰

“什么东西把你带来?”

怀让禅师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此在曹溪一住就是十多年,一直到三十多岁才开悟。

例三︰青原行思禅师,初到曹溪之时,六祖也这样问他︰

“你做过什么事才来这里?”

行思禅师回答他说︰

“圣谛亦不为。”

意思是说,成佛做祖我都不要,还要做什么。这句话也深受六祖的器重。

例四︰做过唐代国师的南阳慧忠大师,初来参学时,六祖问他说︰

“你从哪里来?”

慧忠回答说︰

“我从近处来。”

由于过去五祖问他︰‘你从哪里来?’因而开启六祖入道的因缘,所以六祖以后见人也都问︰‘你从哪里来?’用这种问话的方法来启发你,来考验你。提起疑情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禅宗的机锋 常常有着一个接一个的问号。

三、禅宗的教学法

(一)反结教学法

现在我就向各位介绍几种禅宗的教学方法。首先要介绍的就是‘反结教学法’。反结教学法,很容易给人带来敏捷的悟性。

一次,有位禅师把痰吐在佛像身上。旁边很多人看到以后就责骂他︰“岂有此理!怎么可以把痰吐在佛身上呢?”这位吐痰的人,心平气和的说︰“请你告诉我,哪里没有佛?我现在还要再吐,请问哪里没有佛?”

这位吐痰者,他已经悟到‘法性遍满虚空,法身充满宇宙’的道理。你怪我把痰吐在佛身上,自以为对佛尊敬了;其实,这正表示你还不懂什么是佛。佛的法身是遍满虚空,充满法界的。所以这位禅师说︰‘请你告诉我,哪里没有佛?’

这么一问,你能回答得出吗?回答不出,就是尚未悟道。即使悟道,这样反诘一问,他的灵智、禅机,也就更加展开了。

六祖大师有一徒弟叫南岳怀让禅师,怀让禅师有一弟子叫马祖道一,道一禅师有一弟子叫百丈怀海。有一出家人问百丈禅师道︰

“请问,佛是谁?”

百丈反问他︰

“嘿!你是谁?”这句话很明白的告诉我们︰自己就是佛,你不知道吗?你还要问人,何不直下承当呢?

一个问佛是谁?一个反问你是谁?看起来很简单,可是其中的妙理和禅机,却是无穷无尽的了。

六祖惠能大师的师祖道信禅师,曾问三祖僧璨禅师说︰

“什么叫做解脱法门?”

僧璨反问︰

“谁缚你了?”

“没有人来缚我。”

“既然没有人来缚你,为什么还要求解脱呢?”

这样一来,我们就彻底的恍然大悟,并没有什么外力可以束缚我们,而是我们自己束缚了自己。正是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在日常生活中,烦恼的来源,并非完全外来,多半起自自己的内心。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就像一座工厂,好的工厂制造好的成品,正如好人制造善法;不好的工厂制造的产品较差,正如不好的人制造烦恼。

一般做学问的方法,是要勤学多问。但是禅门的教学方法,常由应答而改为反问,或由问的人进一步反问自己。要问的是︰‘念佛是谁?’‘什么是祖师的西来大意?’‘父母未生我前,什么是我的本来面目?’这么一问,并追究下去,把思想专一,精神集中,打破沙锅问到底,总有一天会大彻大悟。

参禅主要靠自己。六祖开悟之后,五祖将法传给他,送他过江南行,五祖弘忍大师说︰

“我来摇船让你过去。”

六祖惠能大师说︰“不要,我自己来。”

五祖又说︰“你都要走了,我来送你,我渡你过岸。”

六祖就说︰“迷时师度,悟时自度。”

在佛教里,虽有师承,但又说︰‘三分师徒,七分道友。’修道悟道,凡事要靠自己。反观,观自己,要像观自在一样,要观自己在不在,这是禅的精神,所以禅是智慧的。我们有时看到观音菩萨像的手上也拿一串念珠,有人问︰“我们拿念珠念观音菩萨,观音菩萨拿念珠念谁呢?”“还是念观音!”“观音为什么还要念观音呢?”“因为求人不如求己。”

佛法的主要精神是在提升我们的人格,提高我们自悟的能力,以开显我们的清净自性,所以自修自度很要紧。以反诘法教学,用‘为什么’不断的反问,把对方的思想开拓得更深更广,最后像爆竹炸裂,灵光一闪,让对方在问题的压力下突然开悟。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