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是旧历十一月,天气寒冷。谈话间来了一位富绅,带着工匠去要到关房装洋火炉。大师坚决不受,对李炳南说:“人生不可享受过分,要是自己无德,空去享用,便是折福。”这位富绅十分诚恳,再三请求,一定要供养。德森师也从旁劝请,大师说:“那就安在外间客厅吧!那里时常来人,让大家一齐暖和。外间空气暖了,里间的空气也会变暖的。”他们忙了半个多小时,将火熊熊升起,大师只是微笑着摇头。怕耽搁久了师父疲乏,李炳南连忙起身告辞。大师却摇着手说:“不要紧,再谈一会。你每日念佛功课多少?功夫怎么样了?是否吃长素?”李炳南出了一身汗,只得老实回答:“弟子虽然吃长素,功课做得实在不好。”老人训诲了一番。德森法师又派人来招呼吃晚粥,李炳南这才退了出来。 饭后,乘着月色,李炳南游览了枫桥和报恩寺之塔,写下两首七绝,一首《枫桥》:山钟初动近中宵,斜卷江帆欲落潮,千里故人城畔月,霜天送客上枫桥。一首《报恩寺瞻塔》:宝幢涌出梵王宫,檐拂飞云角挂风,无数寒鸦才入定,半天铃语月明中。李炳南那时还是公务员,因假期有限,不得不急急北回。临行前,求德森法师带领,去向大师辞行。他从身边掏出两份供养,一份供师,一份供庙。大师向德森说:“他出门能带多少钱,不必这样客套。”大师和德师都这样吩咐,李炳南不敢勉强推让,只得收回,向二位师父顶礼告辞。临行前,大师又说了一句:“回去好好念佛!” 不料赶到车站,竟然误了车班,要到第二天早上五点才有车,此时也不好再回寺院,于是李炳南投宿一家旅馆。没想到才住进去,茶房就带来两个花枝招展的女子,一定要他留一个过夜。好说歹说,他们就是不肯出去。万般无奈,李炳南只得从怀中取出佛珠,在床上打坐,闭着眼睛念佛。众生皆有佛性,他们一看,连说阿弥陀佛!罪过罪过!一哄而散。 民国二十四(1935)年,李炳南介绍别人皈依大师,接到回示,仍然叮嘱加紧念佛。信中还说:“当前人心太坏,是大乱之兆,好人坏人,统统不免劫难,不过好人去处不同。”当时李炳南并未在意,但他一位习禅的朋友庄太史,见了信说:“不得了!这些大师说话都有含蓄,时局恐怕有变化!”果然, 1937年芦沟桥事变,大师的话得到应验。李炳南到四川躲避战乱,这才相信庄太史有先见之明。1940年秋,李炳南又为大师介绍皈依弟子,大师回示说:“你们好好念佛。将来世界,要成人间地狱,以后再不可介绍皈依,有发心念佛者,即皈依当地僧,书信往返时间恐怕来不及。”李炳南怀疑大师恐怕不多住世了,果然这一年的十一月初四,大师圆寂生西。而将来造成人间地狱之语,也一一应验。行荼毗礼时,由于战乱,李炳南未能亲临现场。太虚大师在重庆长安寺为印光大师发起追悼会,大家前往顶礼念佛,抱头痛哭。老人在世,度人多在身教,所以读〈文钞〉,或见其一面,无不对大师倾心佩服。李炳南认为,纪念大师不在于香花悼词,而在于继承遗教,将净土法门努力弘扬,使无边大地,每一个角落里,都有弥陀的气息;把娑婆转成极乐,众生尽成佛陀,大师在常寂光中,定然欢喜无量! 李炳南大德身体力行,在台湾创建台中莲社,以居士身弘扬净土,集结数十万人修净土法门,自己最终以九旬高龄安详往生西方极乐,告慰了他的恩师。——摘自《印光大师永怀录》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