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心 正见的根本意义是:没有分别,视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 平等心 ◎永远别浪费时间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健全的心灵,胜过强壮的外表。 ◎贪欲、憎恨和无知是疾病的三大要素。 ◎正见的根本意义是:没有分别,视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 ◎阳光与雨露,对世间的一切生命都一视同仁。 ◎平等必须先放下我见。 ◎打破对一切顺逆境的分别,就是在修苦行。 ◎眼见不生分别,耳听不生分别,是为‘自净其意’。 ◎我们自身的光明要像太阳光一样,对万物一视同仁,无物不照。 ◎好也笑笑,坏也笑笑,好坏是分别出来的。 ◎远离爱憎,住平等舍。 ◎执相心著魔,离相心自在,一切平等观,无取亦无舍。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菩萨。 ◎不畏贫从富,不舍贱从贵,大慈平等,都无选择。 ◎治嗔心重者,教修慈悲观;治散乱心重者,教修止观;治业障重者,教修念佛观;一切如来三藏十二部经典,皆不可思议,不得于此中有所偏轻偏重。 ◎心能平等,我们就能处于一个和谐的世界。 ◎真正的苦行是修平等心。 ◎圣人的伟大,在于他的平等心。 ◎智慧是平等心,聪明却是分别心。 ◎‘自大’是心灵的毒药,‘平等’是心灵的乐声。 ◎不分别诸境,是真调伏心。 ◎好和坏,苦和乐,皆因自己的分别心而来。 ◎观自在者:于法无取无舍,于根尘境识无障无碍,得大自在。 ◎无量功德,即是一心。 ◎道心者,无一切心。 正觉之道 ◎佛教是一种理性的、深奥的探讨人生之道,它不著重外在事务(物),而强调个人对内心发展的责任。 ◎我们的处境充满希望:解脱的种子就在我们心中。 ◎佛陀说:‘你是自己的主人,一切全依你而定。我是老师,就像医生一样,我能给你良药,但你必须自服,必须照顾自己。’ ◎佛教的基本法教:对他人仁慈,减少自私,分担他人的痛苦。 ◎佛陀始终强调‘悲智双运’;好头脑与好心肠应携手合作。 ◎我们企求制心,能制心的修行就是‘法’。 ◎佛教的主旨是:基于悲心与爱心的利他。 ◎培养悲心以及希求证悟最大的障碍──嗔恨他人。 ◎‘我愿皈依佛、法、僧,直至成就开悟之境经由布施及种种善,愿我终成佛,以造福一切有情。’ ◎菩萨所持之戒主要是‘戒自私’。 ◎修道三要:(1)解脱轮回的决心──出离心。(反复思惟、业因、业报、轮回之苦)(2)对空性的正见──般若空慧。(力求悟缘起之法)(3)为利他而愿成正觉──菩提心。(因果七要义) ◎‘贫有二种:一者财贫,二者功德法贫。功德法贫,最大可耻。’ ◎有什么能比奉献和清净的一生更为高尚呢? ◎宗教导师的力量就在于──忍辱。 ◎当知归依有四正行。一者亲近善士,二者听闻正法,三者如理思惟,四者法随法行。若有成就此四正行,乃名归依。(瑜伽师地论) ◎对菩萨来说:度化就是快乐、快乐就是度化。 ◎善知识十相:戒、定、慧、教量、证量、德增上、善巧说、具悲心、具勤勇、不怕厌烦。中等五相:戒、定、慧、证量、具悲心。下等三相:德增上、以佛法为重、重后世。 ◎弟子之根本要件:(1)正直往(2)具智慧(3)强大希求(4)恭敬。 永恒的生命 ◎自在、无碍才是学佛的目的。 ◎如来──如如不动来度众生。 ◎学佛就是要你认识自己,找到永恒的生命。 ◎人活著,唯一的任务就是净化自己,发觉生命的唯一真实。 ◎修行要有耐性,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佛法就是唤起生命觉醒的一种方法。 ◎修行人应当‘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一个人宁可死上千百次,也不可以在无知的状态,卑贱的活著。 ◎真正的开悟就是认知、肯定自己,找回迷失的自己,完成了生命的觉醒。 ◎真实的悟,只是生命的觉醒,只是认知了原本自心,即原本的自己。 ◎众生皆有佛性,所以我们要信佛、学佛、念佛、成佛。 ◎学佛,就是要指引你认识原有的智慧与真实的心。 ◎甘于淡泊,乐于寂寞,功到自然成就。 ◎修行须是铁汉,著手心头便判,直趋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 ◎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 ◎直心直行,直取无上菩提,可谓真大丈夫之所为。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 ◎不见一物是名见道。 ◎时势创造世间的英雄;觉悟诞生出世的大雄。 ◎佛法就是完成生命觉醒的方法。 ◎信而不解,增长无明,解而不信,增长邪见,故知信解相兼得入道矣。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以爱来奋斗 ◎我们出生来到世上,是要为人类的幸福与快乐而努力的。 ◎要发挥强烈的人类爱,与众生界共苦,与所有生命界同悟。 ◎唯有爱心才能对治嗔恚。唯有慧剑才能斩断无明。唯有慈爱才能克服仇恨。唯有教化的心灵,才能拥有快乐、健康的举止、言语和想法。 ◎修行的要领是观察动机、审视心灵。从心开始、从心出发、过心生活。 ◎世界和平唯有靠人格的完成。以完成人格为目标的宗教则是佛教。人格的完成,唯赖智慧、慈悲与勇气三者之调和方可达到。 ◎唯有透过心灵和平的开发,才能达成我们个人及世界的真正和平。 ◎血迹不能以血洗净,怨恨不能以怨恨止息,唯有忘掉怨恨才能止息怨恨。‘不可久看,不可短急,怨恨唯独以无怨恨才能消除。’(长寿王对长生王子所说) ◎不必太在意死后的事,只需重视眼前所发生的事,然后一一克服,如此也等于在解决未来的事。 ◎将觉醒放入心中,如果心是觉醒的话,它将安住于平静之中。 ◎真认自己错,莫论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体名大悲。 ◎爱惜自我,是一切苦难之源;爱惜他人,是所有功德之本。要多修习自他相换法门。 ◎系住这一颗心,就系住所有老虎、狮子、象、蛇、仇敌、地狱的守卫、巫魔。(寂天菩萨) ◎一旦降服了内心,心中不再有嗔恨,就不会有外在的仇敌。 ◎人生真正的快乐,始于爱惜其他众生。一旦你开始为其他众生过活,在你把关心的对象,从自己转换为其他众生的时候,内心顿时放下自我爱惜,便解脱自私心的束缚,内心便获得真正的解放、自由及满足和安宁。 出离红尘 ◎《大宝积经》云:‘满设恒河沙界,珍宝供养佛,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静。’有为有漏,无解脱分。无为法是无漏。出家以修寂静为主,其它是副。出家修寂静,远离爱嗔二苦。 ◎世间人终身忙碌奔波,只是不愿意放弃欲望所产生的乐受,而甘愿作牛作马,因为不知道出世间的快乐、三昧乐、涅槃乐。 ◎修行人在我空智慧未生起之前,诃责很重要。诃责惭愧为修行之主,崇重贤善,轻拒暴恶,对恶法永远生起轻视的心。诃责自己为什么生起如此之心,怎可不护己灵。烦恼的现前,主要是靠惭愧心对治。 ◎当做徒弟的自己准备好了,老师──该出现的老师──就会立刻出现。 ◎如果对自己的恶法,没有生起惭愧心,没有诃责,就是不深信因果。尊重善法,轻贱恶法,修行才能上路,否则没救。 ◎一个有使命感的人,它就有一股正念的力量,来对治自己的烦恼。放逸的人,就不容易对治自己的烦恼,所以菩提心的发起很重要。 ◎以一念归依弥陀的心忆念弥陀,一心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佛的愿力光明会摄持你。忆念弥陀,即是众生心投大觉海。我们烦恼不能自主的心,与弥陀清净大悲心就接触了,可得佛力加被。 ◎成功的人,很少抱怨,抱怨者很少成功。 ◎没有人与你做对,只是角度不同。 ◎真正的快乐是没有欲望的束缚,真正的幸福是内心有智慧的真理。 ◎感恩、反省、转念。 ◎纵然不能入空观,若能深知五欲是罪,心常觉照,则能不随妄转。 ◎紧张什么?没有什么过不去的,以平常心看待人生中的无常。 ◎有些事情你明明知道不对,你也不可以说,很少人会承认自己的过失,除非你有能力度人。 生命之歌 ◎生命之美,在于开启心灵;人生之最,在于心灵教育。 ◎迷信和无知,是觉知事物本然(真理)的巨大障碍。 ◎‘精神的解脱’是所有人类的职责所在。 ◎人世间最美的事是‘信心’。 ◎人对生死大义有所了解,就能活出庄严的人生;对信仰有所体认,就能活出希望。 ◎宗教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让人进入天堂,而在于让天堂进入人的心中。 ◎高级的宗教,在引发一个人实践爱和智慧,在随缘之中不断省觉,并领悟自性世界的伟大。 ◎彻底调伏‘我慢’是无上的喜乐。 ◎保持觉醒与观照,脱离‘我’、‘我所有’的念头,就能解脱苦。 ◎信仰带给人生力量,也带给生命希望。 ◎自在、解脱才是真正的佛法。 ◎佛法的真正精神,并不是外在的宗教仪式,而是来自于内在的自我觉悟,内观自省。 ◎金钱化妆你的外表,佛法启悟你的内在。 ◎如果有人认为学佛是一件辛苦的事,这样是不对的,因为六道轮回比学佛更辛苦。一个人无论寿命多长,都应该学而不倦,以学佛为乐才对。 ◎学佛是让我们认识人生的真理,从我们的心里彻底去觉悟,进而透视境界,于一切时空当下皆放得下。 ◎信仰是理智的延续,不是感情作用。 ◎学佛不是对死亡的一种寄托,而是当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佛陀的伟大,在使人从生命的根源上,得到彻底的救度、解脱。 ◎佛是感性与理性升华到最高点。 ◎信仰──如实的接受生命的本身。 ◎有信仰的人最富贵,具道德的人最安乐,肯修行的人最安心,有智慧的人最可敬。 ◎渴思甘露,饥思美食,病思良医,众蜂依蜜,我等亦如是,愿闻甘露法。 ◎医生能治一切病,不能治命尽之人;佛能度一切人,不能度不信之人。 ◎暮鼓晨钟,惊醒红尘机里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中人。 ◎信为道源功德母,佛法大海唯信能入。 ◎忧道不忧贫,为法不为名。 ◎生命的真谛是在于心灵的开启与升华。 ◎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种树培其根,种德培其心。 ◎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的就是心灵的空间。 生命共同体 ◎如果自己的心灵没有足够的和平,那也没有办法把和平带到他人的心灵。 ◎我们需要在自己身上灌溉和平、喜悦、快乐的种子。 ◎情,维系著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与存在,宛如是润滑剂,使人活的更有意义。但是情爱的执著之所以会造成烦恼,主要是因为其中只有感性,缺失了理性,表现出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要求。 ◎从佛法的角度来看逆境,逆境是增上的助缘,是成长的助力;所以在遭遇到逆境时,应以欢喜心来积极面对处理,对给我们阻碍、打击的人,应心存感激与感恩。 ◎年轻人跟我说,父母亲给他们的礼物,最珍贵的便是父母亲自己的快乐。如果做父母的自己感到快乐,孩子的意识就会收到快乐种子,当他们长大后,他们也会知道如何让别人快乐。反之,便是战争的根源。如果孩子不快乐,他们就会寻找和战争一模一样的东西,像是酒精、毒品、赌博,某些电视、电影节目,以及其它暴力的‘文化产物’。 ◎体悟‘生命共同体’的真实感受,发挥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人道精神! ◎对于心外的空间不必去争执、占取,重要的是,必须去体会内心的空间。 ◎发心,才能把事情做好;立愿,做事才有目标。 ◎真正的幸福其实不在于财物的多寡,亦不在于地位名誉的高下,而在于我们是否能珍惜每一个当下,疼爱每一个与我们今世有缘相聚的众生。 ◎布施,是自己发财之道;持戒,是自己平安之道;忍辱,是自己做人之道;精进,是自己成功之道;禅定,是自己安心之道;般若,是自己明理之道。 ◎众生身心上的苦,即是菩萨心中的悲。 生命课本 ◎人生最大幸福事,半夜挑灯读藏经。 ◎要学习‘事忙人不忙,人忙心不忙’,要藉事炼心,但不管多么忙,书总是要读。 ◎《金刚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子,以七宝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其福不及此经,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 。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转述四句偈的功德胜过财宝的布施。财富是有限、有为的。佛法的慈悲、般若、忍辱、结缘是无限的。 ◎人生最妨碍读书时间的就是俗事太多;最妨碍养生之道的就是欲望太多;最妨碍处世之道的就是话语太多;最妨碍立德之道的就是奇智多谋;最妨碍治家之道的就是开销太多。 ◎要按时用功,日日温习,如同吃饭,每日三餐! ◎能不念旧恶宿怨,才能化阻力为助力来成就大事业,这也是身为领导者最根本的风范、气度。 ◎有错误,别人敢指责你,敢说你的缺失,你才会进步。没有人敢指摘你的不如法,那将永远在错误中轮回。要虚心接受人家的批评,才会成长。 ◎世上应没有‘运气’这回事,至多只有顺境或逆境,顺境是我们努力的成果,逆境是未能预见的情况,故我们要以平常心来接受‘顺逆皆一半’的未来。 ◎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处事不可太分明,一切贤愚好丑要包容得。 ◎集体的力量可以帮助我们成就愿望,期望每一个人都能懂得融入大众,以壮大自己的力量。 ◎一个好人,不管他做得再怎么好,一半的人赞美他,另一半的人还是要诽谤;一个坏人,不管他做的再怎么坏,一半的人不屑理睬,另一半的人仍要为他说好! ◎人有一分器量,便有一分气质;人多一分器量,便多一分人缘。 ◎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若人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佛经上说:‘菩萨求法,当于五明处求。’五明,就是五种技艺: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和内明。菩萨勤学五明,是为了利益众生。 ◎人生应有福,可惜不知足:思量事累苦,闲静便是福;思量挥霍苦,节俭便是福;思量孤独苦,亲友便是福;思量老病苦,健康便是福;思量多疑苦,有慧便是福;思量挫折苦,结缘便是福;思量计较苦,放下便是福;思量嫉妒苦,包容便是福;思量烦恼苦,欢喜便是福。 ◎‘心中无事一床宽’,经常保持一颗无事的心,必能享受没有梦魇的宁静。 ◎作百佛事,不如活一人;活十方天下人,不如守意一日。人得好意,其福无量。 ◎人不能自伏意,反欲伏他人意。能自伏意,他人意悉可伏。 ◎养量的方法──意自满者,其局量必不大,所以要戒骄满。见人一善,要忘其百非。若是只看见别人缺点看不见别人优点者,无法有器量。不为不如意事所累,不如意事来临时,能泰然处之,不为所累,器量自可养大。 ◎‘心’──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 ◎面对社会人情冷暖,我们要用智慧慈悲、忍耐、柔和去克服;只要我们心中能包容一切众生,就不会斤斤计较荣辱得失;只要我们心中蕴藏富贵法财,就不会汲汲营营于蝇头小利。心中有力量,不计较、不比较,自然超然于称讥毁誉之外,昂首于富贵淫威之上,快乐地过著奉献服务的人生。 ◎心常随人,人莫随心,心者误人,心杀身。心取罗汉、心取天、心取人、心取畜生虫蚁鸟兽、心取地狱、心取饿鬼作形貌者,皆心所为。 ◎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国土净。 掌握生命 ◎在现实人间,虽然有苦有乐,有悲有喜,有成功有失败,有圆满有缺憾,有舒服与不舒服的时候,但是在我所行走的每一步,都有我的思想、我的意志、我的选择。 ◎一个人若能不被世俗羁绊,就能得到真正的自由,一个人若能从忧虑和困扰中静心,就能得到究竟的解脱。一个人若能处在空的状态,就能得到完全的无碍。 ◎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对自己缺乏信心是失败的主要因素。 ◎你的想法,决定你的生活和人生。 ◎ ‘好情境’和‘急性子’是矛盾和相反的。最高级的餐厅,上菜总是缓慢的,这样舒缓的气氛,才能品出食物的美味。最好的艺术馆和博物馆,总会让人忍不住放慢步伐,去享受空间和品味艺术。最美丽的花园,会使人不自觉的轻轻散步,怕惊动花木,和花上的彩蝶。最好的生活,应该也是舒缓的吧!有深度的品味,有宽广的空间,有细腻的觉察,有安静的思维,因此,要学习每天有一段路,要慢慢的、轻轻的、静静的散步。 ◎龙树菩萨在他所造的四百论中:佛法是心法,主要不是在于展示语业或身业,而是在于心,因此如果能够调伏心,就是修法,如不能调伏心,就不是修法。 ◎无我不是说我们不存在,而是存在于不断的在改变,因为是无常,不要有自我中心,常想到别人。 ◎‘无所住’是没有自我中心,不为我要怎么,不要怎么对自己。‘生其心’是随类希求,随缘救济做过即放下,不放在心上。‘实相’即是‘无相’、‘空’。空是无常,无常变化叫做‘空’,而无常变化的本身就是实相,因为经常在变化,所以叫‘无相’──没有不变的一个现象。无常的本身叫空,空的本身就是无相,无相的本身就是实相。 ◎一个大修行人,临终时是欢喜自在的,因为身心是苦恼的境界, 正好离开五浊升净域,何有一丝挂恚? 用行动去爱 ◎人可以凭著他的意志、决心及今生的行为,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人才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他要单独的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是他使自己的命运变好或变坏。 ◎与其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因为改变自己比改变别人容易。事后要能把消极的仇恨抱怨,转化为积极的检讨自省,学习宽恕与包容,化逆境的绊脚石为快乐成功人生的踏脚石! ◎人必须依凭他自己的努力,去克服所有的问题和困难,而不是透过诸天鬼神、星宿和算命的媒介。 ◎以意志战胜疾病! ◎人是自己监狱的狱卒,他为自己盖了一个监狱。 ◎我们大多数的人在财富、奢侈、高级职位和上流社会中找寻幸福。我们把影子当成实质。人必须从内心的幻梦中觉醒,所有世俗的幸福皆是一种幻觉。 ◎要了解生命真正的目的,人必须转向宗教。佛教是奋斗者的表现,是人们最伟大的力量,它逐渐领导人去完成自我。它使卑贱者变得崇高;使自私者变得无私;使自大者变得谦逊;使傲慢者变得节制;使贪婪者变得慈悲布施;使残忍者变得善良;使主观者变得客观。 ◎‘整个世界是以心为先导。’心是世界的制造者;工作室就在你的内心。 ◎一切幸福都源自善心;所有痛苦都源自恶心。让心回到自己美丽的家。 ◎唯有教化的心灵,才能拥有快乐健康的举止、言语和想法。 ◎为他人的福祉牺牲自我。史怀哲医生说:‘只有知道如何奉献的人,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快乐。’德蕾莎修女说:‘不管人们怎样,总是要爱他们。’ ◎弘一大师说:‘庵门常掩,勿忘世上苦人多。’‘将自己奉献给众生,愿众生早成佛道。’寂天菩萨说:‘只要哪里有苦难,我就在那里降生。’ 心好命就好 ◎做事要有恒心,做人要有爱心。 ◎记人好处,能忘恨;记人坏处,会生怨。爱心生,百恨消;邪念动,万恶来。 ◎不想坏事,心乐;不说坏事,意乐;不做坏事,身乐。 ◎怕苦,苦一辈子,不怕苦,快乐一辈子。困苦是激素,能吃苦才能有成就。 ◎以德为富,以道为贵;以安为福,以仁为寿。 ◎只要怀有慈悲心,人人皆是观世音。 ◎说话的方式有五种:实际的或不实际的;真实的或不真实的;柔软的或不柔软的;有意义的或无意义的;慈悲的或愤怒的。 ◎人活著要能为家人服务,为邻居、朋友及社会上的人做些事。否则,我们为谁而活?当然,在服务他人的同时,也别忘了要为自己而活。 ◎保持微笑是最好的良药。微笑的人做事舒服,大家都喜欢他。每天要计划今天我要微笑,不笑的话,精神会分裂。佛教徒是最快乐的人! ◎一个不快乐的修行人,对众生是没有利益的。 ◎尝试把自己的想法全部倒掉,用别人的想法。 ◎我们要当‘心’的主人,带领心,降伏心,而不为心所降伏,不要做心的奴隶。 ◎人和人相处,常常借用对方的眼睛看彼此的世界,可以去掉我执。 ◎所谓高品质的快乐,就是‘自在’。 ◎微笑是一种真理的火花。多微笑较容易接近真理。从今天开始,让我们把从过去到现在的苦都交给无常,让苦在无常中转化掉。 ◎人总是不讲道理、思想谬误、自我中心;不管怎样,总是要爱他们。 ◎如果你做善事,人们说你自私自利,别有用心,不管怎样,总是要做善事。 ◎如果你成功以后,身边尽是假的朋友和真的敌人,不管怎样,总是要做成功。 ◎你所做的善事,明天就会被遗忘,不管怎样,总是要继续做善事。 ◎诚实与坦率使你易受攻击,但不管怎样,总是要诚实与坦率。 ◎以坚定的意志处世,用柔软的心情待人。 ◎你耗费数年所建设的,可能毁于一旦,但不管怎样,总是要建设。 ◎人们确实需要帮助,但是如果你帮助了他们,却可能遭到攻击,但不管怎样,总是要帮助。 ◎这个世界有太多的苦难与不平,需要我们付出善心的爱与温暖的手。 ◎爱是一种关系,而爱如果没有他者来爱是不完全的。 ◎将你所拥有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你可能会被踢掉牙齿,但不管怎样,总是要将你所拥有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录自印度加尔各答的儿童之家墙上(德蕾莎修女) ◎爱你的邻人如爱你自己一般。 ◎你要别人对你做什么,你也要对他们做什么。 ◎‘我找到了我自己!’人要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任何恶事是本于以‘我执’为中心的贪、嗔、痴。 ◎战胜自己的人是最伟大的征服者。 ◎智者每天检讨他自己的言行。 ◎忏悔包括改过! ◎痛苦的根源是私欲、占有、控制。 ◎宁静来自内心,勿向外寻求。 ◎往往跟你最亲密的人,却常常让你痛苦、挂怀;反倒是一些忤逆你的人事,却成了砥砺的利器。问题全在于你用那种心态面对。 ◎没有贪爱和憎恨的人,就没有束缚。 ◎不执著的人,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能真正拥有一切,整个宇宙都是他的财富。(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忍是天地间最宽大的包容能量。 ◎智者失去财富,尚能继续生存;富者缺乏智慧,生不如死。 心的修行 ◎苦有两种:导致更痛苦的苦和导致苦止息的苦。 ◎别去做会造成苦的事。接受它→去除它→不造作它。 ◎快乐是痛苦的伪装。 ◎如果你在不稳定(无常)中看见稳定(常),你就必定受苦。 ◎你是你自己的老师,审视你自己去寻真理──真理在里面而不在外面。认识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很多的思考而没有智慧是极痛苦的。 ◎戒就是惭愧心。所谓清净,就是超越一切的疑惑。 ◎解脱是智慧与慈悲的根源,也是佛陀教法的真实动机。 ◎正精进和持戒,是不间断地持续你内在的觉醒与收摄。 ◎有毒的香蕉,你会去吃它吗?当佛陀告诉我们,感官的快乐是有‘毒’的时候,我们为何还去‘吃’它呢? ◎在佛法里,我们不为任何收获而做事。我们练习不去得任何东西,只是让心平静下来,这就够了。 ◎一颗‘空心’的意思,并不是说里面空无一物,而是指空掉恶的,但却充满智慧。 ◎提醒医生,‘小心,因为死也将要找上你。’佛陀才是唯一的生命医师。 ◎‘我是为什么而生的?’为生而哭?如果没有生,就不会有死。 ◎我们是为了不要再生而生。死,是紧紧地挨著呼吸的。 ◎‘觉知者’清楚地知道,一切因缘和合的事物都不是牢固的,他不会去追逐迁变的因缘。住于当下,与当下的真理同在。 ◎身体会说:‘你不是我的主人,知道吗?’。诸行(和合事物,有为法)都不属于我们,它们会随顺自己的自然法则。我们所能提升和美化的,就是这颗心。 ◎事实上,并没有一个‘恒常自我’的东西存在。 ◎时间就是我们当下的呼吸。禅坐就是你的呼吸。 ◎什么是法?无一不是。‘法’必须藉由内观自己的心而得。必须阅读自己的经验。 ◎只有一部书值得一读,那就是──心。 ◎心是愉悦的,在任何地方都会是快乐的。当智慧在你的内心中觉醒时,不论你看哪里,都会见到真理。 ◎佛教是心的宗教,如此而已。为了净化心而修行的人,就是修习佛法的人。 ◎强化心不是健身般,只要动一动就好,相反地,是将心带到一个‘止’的状态,使心得到休息。 ◎用你的‘心’来听闻佛法,而不是用你的耳朵。 ◎‘向内挑战’,‘战胜自己’。只管衡量自己,别去评论他人。 ◎诸行(和合事物)是透过无常变迁而存在的,怎样也阻止不了它。想一想:你能只呼出而不吸入吗?我们希望事物都恒常不变,那是没办法的! ◎圣者的语言,‘一切事物都是不稳定(无常)的,不要去执著任何事物!’ ◎如果你真实而清楚地看见不稳定(无常),你将会见到稳定(常)。所谓的稳定(常)是:一切事物绝对是不稳定(无常)的,而且不会有其他意(例)外。 ◎看佛教古迹圣地时,看到龟裂了;即看到佛陀教的法了。 ◎业──以为别人看不到,自己却看到了,业在看著我们。善有善报。 ◎如果他不修行(禅坐修习),纵使他就睡在佛陀身旁,也看不到佛陀。 ◎所谓稳定的修行,是在每一刻中,不论行、住、坐、卧,都保持正念──莲花心。 ◎所有的禅坐,就在当下你的内心;当下的你,内心里就有生、老、病和死的存在,我四处追寻,停下来时,才发觉我一直在寻求的,就在自己的心中。 ◎我们不是为了见天堂而禅坐,而是为了要结束苦。 ◎我们必须先学习才行(禅坐)。唯有当我们尝过柠檬后,才会知道它是酸的。 ◎我教导弟子们去审视自己的心境,去和他们自己面谈。 ◎理论和实践──草药的名称;亲自去寻找它,使用它。 ◎禅坐有很多法门,最后都回归到一点──让一切随其本然。迈向清凉之地而远离斗争。试一试吧!一切事物到最后,不过只是生、灭罢了。 ◎修行基础的第一点是:诚实、正直;第二:要留意恶行;第三:内心要谦虚,要出离并少欲知足。如果我们善于寡言、满足一切,我们就会看见自己,也不会受到干扰。心将会具备戒、定和慧的基础。 ◎戒、定和慧一起促成了‘道’,是佛陀真理的外表,它是导引我们到达这个真理的道路。当我们增长了这三个因素时,其结果是最完美的平静──涅槃。 ◎切记!我们不是为了‘得到’而禅坐,而是为了‘舍弃’。我们不是以欲望来禅定,而是以放下。放下爱恨,然后顺其自然。 ◎我们必须学习放下所有我们的欲望──即使是觉悟的欲望。惟有如此,我们才会解脱。 ◎平静就是烦恼止息。平静,是在我们内心里的烦恼和病苦中找到的。 ◎我们真正的归宿,就是内心的平静。不是房子、车子、感情,那是世俗的家,会随顺世间的法则──无常变化。 ◎往自己以外看,是比较和分别,这样是找不到快乐的。如果你花时间去寻找一个完美的人,或完美的老师,也一样找不到平静。佛陀告诉我们去看‘法’──真理,而不是去看别人。 ◎声音──鸟鸣声与车子吵杂声。放下声音吧!去注意‘主题’——你的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