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净宗学苑·答疑解惑第003期(7)

从这三个理由:第一个,「称体相违」难,它生起的因缘不同,一个是「妄想」生起,一个是「业力」生起;第二个,「多体」跟「一体」的不同,妄想是多元化的,每一人的看法不同,依他起就是一个东西;第三个,「决定

从这三个理由:第一个,「称体相违」难,它生起的因缘不同,一个是「妄想」生起,一个是「业力」生起;第二个,「多体」跟「一体」的不同,妄想是多元化的,每一人的看法不同,依他起就是一个东西;第三个,「决定」跟「不决定」的差别,妄想是不决定的,依他起的体性是决定的。所以我们从这三个角度,你就能够很清楚的去厘清判断,什么是依他起?什么是遍计执?当这个法会随你的情绪而变化的时候,这个一定是遍计执。你今天是这样的想法,事情过后你又是另外一个想法,那你就知道这个一定是妄想。所以这个地方,无著菩萨慈悲,告诉我们如何判断我们心中的所缘境,到底是依他起?或者是遍计执?到底这个是应该要破坏的?还是应该要保留的?它是一个贼?还是一个主人?你要先弄清楚。

圆成实性的四种清净

佛陀讲圆成实性,讲到四个主题:第一个主题就是我们内心的「自性清净」。什么叫「自性清净」?就是内心当中,它的本质本来就是清净,不管你曾经打过多少妄想、内心当中造了多少罪业,这些烦恼罪业,都不能染污你的「自性清净」。也就是说这个「自性清净」,是约着众生的本性来说的。古德常说:「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不必经过修证,它本来就存在的清净。你在凡夫的时候,生起很多的烦恼,它不会因为这样而减少;在圣人的阶位,它有种种的功德庄严,它也不会因为功德而增加,它永远保持一个体性:而这样的体性,我们安立做「自性清净」。「自性清净」的内涵当中,佛陀用下面的六种名相来开演。第一个「真如」:「真」就是真实不虚,它的确是一个存在的东西,不是捏造出来的妄想,它真实不虚的存在,而且它的存在是恒常不变的,在凡位它是这样,在圣位它也是这样,「真实不虚、恒常不变,谓之真如」。第二个「空」:它的体性是无所有的,无有少法可得,它是一尘不染。禅宗说的一尘不染,它是善法也不得、恶法也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谓之「空」。第三个「实际」:它是一个真实的相貌,它不是一个颠倒虚妄的相貌。第四「无相」:它没有生灭变化的相可得,你造了罪业,它也不会因为你造业而减少;你造了功德,它也不会增加,它没有生灭变化的相貌,叫「无相」。第五「胜义」:这样的观念是一个非常殊胜的道理,一切的世间法所不能比,只有圣人才能够开显出来的,叫「胜义」。第六「法界」:这个「界」是一个因地,它是一切圣人清净功德的根源,一切圣人之所以能够产生种种戒、定、慧、波罗蜜的功德,都是依止自性清净,而开显出种种的功德庄严,所以它是一切清净法的根源,叫「法界」。佛陀用六种名相,来开显「自性清净」,这个就是圆成实的一个理体,就是在体性上本具的一个理体。

前面的「自性清净」,是约着众生本具的理体来说,它不假修证,法尔存在。那这个「离垢清净」,凡夫是不能够受用,它是约着果证。前面是约理体,这是果证,它能够真实受用。也就是说,佛陀经过三大阿僧祗劫的修行以后,从「自性清净」当中,假借种种波罗蜜的修学,把种种的烦恼障、所知障消灭,而显现万德庄严的清净,这个叫作「离垢清净」。前面的「自性清净」,是理体上的具足;这个地方是一种果报的受用,它真实能够去受用这个果报,它也可以用这个果报,产生种种的利他的妙用,叫「离垢清净」,它有真实妙用,这个是圣人才有的。

这个「自性清净」是一个因相,从成佛的角度,它是一个因,成佛之因;「离垢清净」是成佛之果。从因到果,必须有一个「清净道」。什么叫「清净道」呢?就是它成就这个果报的方法,包括了「菩提分法」,也包括了「波罗蜜多」。这「菩提分法」是约声闻教法,声闻教法就是三十七道品,就是戒、定、慧。这个戒、定、慧,它是以出离为根本的四念处,产生一个出离道,这三十七道品主要是修四念处,以戒、定作基础修四念处。从大乘的法来说是「波罗蜜多」,它有断恶、修善、度众生的六波罗蜜,成就福德、智慧二种的资粮。这二种的法门,「菩提分法」跟「波罗蜜多」,都能够帮助我们从「自性清净」,转成「离垢清净」,所以它是一个「清净道」。

怎么知道有「自性清净」的存在呢?怎么知道要假借种种的道法来修行呢?那就必须有这个「清净」的「境」,这个「境」就是一个「教法」,你要依止佛陀所说「清净」而不颠倒的「教法」来修学。所以,智者大师把大乘法的「清净」分成四种:教、理、行、果。这个「教」就是「生此境清净」,就是佛陀的言教,言教当中我们明白打妄想的心中,内心是本自清净的,得到这个理体。依体起修,开始修行种种的「清净道」,教、理、行;最后成就「离垢清净」,成就果。智者大师把大乘佛法的清净心,分成四个:教、理、行、果,刚好是这四种清净。

为什么把清净法教安立作圆成实?

由此清净法教清净缘故,非遍计所执自性。最净法界等流性故,非依他起自性。

这个地方是说,我们根据这个「清净」的「法教」,产生一个「清净」的道行,这种道行它不是「遍计所执」。我们说明一下。我们当初在讲遍计所执的时候,是说我们内心当中依止依他起,产生一个相似的影像,叫遍计执。这个时候,我们会质疑:我们在读经典的时候,佛陀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或者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我们在观照内心的时候,我们假借「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的名言,在内心当中安立一个清净的影像,它这个也是一个相似影像,那它也是遍计执?不对,因为这个影像,它有引导你趋向于圆成实的作用,所以这个法,我们不定义做「遍计执」,虽然它是名言所安立,但是它是假借佛陀的名言所安立。

我们读过《三十颂》,它讲到「名言」:有凡夫的名言,凡夫的名言是「无体随情假」,没有自体,没有自体,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有圣人的名言,叫作「有体施设假」,佛陀讲我相、法相,我相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有初地、二地、三地、四地,它的确是有它的自体,它内心当中有这样的功德,佛陀安立这是初地、二地、三地、四地,安立我相。佛陀讲法相,讲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也是有它的自体。所以说,我们依止圣人的名言来修习止观,这个不能讲「遍计所执」,因为它是随顺于圆成实的作用,所以它也是圆成实,这第一个。

第二个,「最净法界等流性故」。因为这个名言是佛陀所亲证的真如,依止大悲心所流露出来的,它是清「净」法的「等流」,所以它也不是「依他起」,依他起是阿赖耶识为根本。我们说过阿赖耶识的因相、果相,都是以阿赖耶识为本,现行熏种子、种子起现行,都是依止这个所知依──阿赖耶识。依他起的法,它这个唯识的定义,是依止阿赖耶安立的。但是佛陀的名言,是从清「净」的「法界流」露出来的,它不是从阿赖耶的种子变现的,所以它也不是「依他起」。它也不是遍计执,也不是依他起,当然就是圆成实了,这个地方是这样意思。严格来说,如果要照圆成实的定义,这四个定义,只有第一跟第二是圆成实,就是「自性清净」跟「离垢清净」。「得此道清净」跟「生此境清净」,它毕竟是一个生灭法,造作的。造作的法,从义判上是应该是依他起,但为什么不判做依他起呢?因为它有成就圆成实的作用,它随顺于圆成实,所以就把它当做圆成实,但是它毕竟是有为法。就是说,从遍计执的内涵当中,它有引导你趋向圆成实的作用,所以也安立做圆成实。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