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净宗学苑·答疑解惑第003期(5)

无分别智跟所对治的十种散动 这「十」种「散动」,古德说它的出处是根据《大品般若经》。《大品般若经》当中,对治菩萨的法执,基本上就这十种,是不共于凡夫、外道的。我们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产生的法执有十种:「

无分别智跟所对治的十种散动

这「十」种「散动」,古德说它的出处是根据《大品般若经》。《大品般若经》当中,对治菩萨的法执,基本上就这十种,是不共于凡夫、外道的。我们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产生的法执有十种:「一」是「无相散动」,「二」是「有相散动」,这是一对的。「无相散动」是对空的执取,「有相散动」是对有的执取。菩萨刚开始修学佛法的时候,为了追求调伏烦恼,安住在空性;但是在空性待久了以后,对诸法空的体性产生爱乐执取,这个时候也是一种「散动」。《大乘起信论》上说:菩萨修习空观,不能耽着空性。因为你在空观当中太过于爱乐,会产生「忘失大悲、不乐众善」的过失,你的大悲心会慢慢失掉,对于诸佛甚深的功德庄严不生好乐,所以这个时候佛陀为说「空即是色」的不空法门,来启动菩萨的妙用,对治「无相散动」,对空相的过分执取。有时候菩萨会对有相的、对于种种善法的修学产生执取,当然善法是应该修学;但是你太过执着以后,有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得失心,障碍菩萨道:所以佛陀就为说「色即是空」的法门,使令这个菩萨从假入空,对治有相的执取。所以这个执取,有「空相」的执取跟「有相」的执取。

第「三、增益散动」,第「四、损减散动」。在有相的执取当中,「空」跟「有」是一个生灭相,空是一个灭相,一种寂灭相,有是一个生相,就是一个变化造作的相,生相、灭相的执取。在有相当中,又分成增、减。怎么说呢?在有为法当中,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对于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种六度的功德,有时候会产生「增益」的「散动」:诶,我的功德不断的增加了!这样的「散动」会产生一种憍慢。或者说「损减散动」,在断恶方面,我们看到自己的烦恼、罪业不断的减少,而产生的执取,对这个损减的法产生执取,这也是一种「散动」。前面是生灭的执取,这个是增减的执取,增是功德的增加,损是烦恼罪业过失的减损。

「一性散动,异性散动。」这个「一性散动」,就是执着圆成实性跟依他起是一体的,就是有为法、无为法是一体的,这样子有为法都是清净无漏,有为就是无为,这个是类似于境相「散动」,对有为法太过于乐观,境相「散动」。这个「异性散动」,就是圆成实跟依他起是完全分开的,有为法当中你没办法悟入圆成实的,那对有为法太过悲观,这个是共相的执取,对有为法太过于悲观,认为它是不可能悟入空性的。总而言之,前面的散动,生灭、增减、垢净,是菩萨在行六度的时候,产生六种散动的相貌。

这六种是总说;下面四种,是生起这六种散动的原因。是怎么生起的呢?「自性散动,差别散动」生起的原因有时候是任运的,一种俱生的执着,去分别它的自相;或者是由分别起,由思想名言而产生的,有这二种的差别。或者是「如名取义散动」跟「如义取名散动」,在名义当中产生执取。第一个「如名取义」,就是依止名相来执着它的义。我们一般说依文解义,由这个「名」来执着「义」,对这个「义」产生一种执取。或者说「如义取名」,从它种种「义」当中,去取着它种种的「名」,我们认为这个「义」,你一定要安立这个「名」称,对这个「名」产生执取,这个「名、义」的执取。总而言之,菩萨道有十种散动。

佛陀「为」了「对治」菩萨的「十种散动」,在「一切般若波罗蜜多」的法门当中,「说」明中道的「无分别智」来加以对治。我们再看「无分别智」所摄受的是什么?

如是所治、能治,应知具摄般若波罗蜜多义。

「所」对「治」的是分别散动,就这十种的分别散动,「能」对「治」的是中道的无分别智。你能够了解所对治的是什么?能对治的是什么?那你就「具」足了「般若波罗蜜多」的要「义」。其实整个般若法门,就是开显能对治的无分别智跟所对治的十种散动。

依他起造罪的所缘境是遍计执

这个「遍计执」是怎么安立的呢?「遍计执」它也是有一种差别的因缘。什么样的因缘呢?我们前面讲到「遍计执」,有能遍计的第六意识的分别心,还有所遍计的这一切因缘果报的差别诸法。当第六意识能遍计的分别心,去接触依他起的时候,内心产生一种「似义显现」,或者说「相似影像」。这个影像为什么叫「相似」呢?这个影像是我们自己的妄想捏造出来的,已经跟外面的依他起不一样了,但是又有点相似,这叫「相似影像」。这个相似影像出现的时候,我们安立做「遍计执」。

不过这里有一个地方值得注意,这个地方古德的批注强调一个观念:能遍计的这个计度分别,它是依他起相,它是一个依他起,所遍计也是依他起;二个依他起接触,而产生相似影像的时候,这个时候才叫作遍计执。我再说明一下,这是一个重要观念。就是说第六意识的计度分别,它也是依他起,说你为什么会计度分别呢?它也是种子起现行,你没有种子怎么会去分别?我们说过,凡是种子起现行的法,都是依他起,它是实种所生。那当我们的计度分别,去接触依他起的时候,产生相似影像,这个相似影像安立做遍计执,但是计度分别是依他起。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比如说我们今天看到一颗榴槤,这个榴槤是由种子生起的一个果报相,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当我们内心的计度分别跟榴槤接触的时候,假设我们对榴槤生起好感的人,就会安立:哦,这个榴槤的相貌非常的甜美,颜色也非常的漂亮。这个时候,你心中已经不是在攀缘外境的榴槤,你内心已经出现一种相似影像,你自己捏造出来一个影像,这个影像是好的影像,然后你对这个榴槤生起贪欲的烦恼,这个贪欲的烦恼是依他起,你开始造罪业,这个造罪业是依他起。但是你为什么会造罪业呢?因为遍计执,因为你对这个影像产生错误的认知。所以依他起在造罪,是在遍计执的影像造罪;但是它造罪的本身,这个惑、业、苦是依他起;而这个造罪的所缘境呢?它的所缘境是一种遍计执的相似影像:所以我们一定要把遍计执跟依他起厘清。就是说,我们的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先捏造一个遍计执的相似影像,然后在这个影像里面造善业、罪业。你在这个影像造作的所有的法,都是依他起,因为它会现行熏种子,它以后也会种子起现行;但是这个相似影像,它不是种子所生。不是种子所生,它怎么有呢?是我们自己虚妄的分别心捏造出来的。所以这个地方要弄清楚。

遍计所执相,简单的说,是我们虚妄分别心捏造出来的影像,就是由于这样的因缘,而安立遍计执。这种因缘,当然不是成就依他起跟圆成实的因缘。我们前面说过,依他起的法是由实种所生,它是由业力所变现的,不管我们喜不喜欢这个果报,它是一个依他起,它是由种子变现的。但是遍计执不同,遍计执是我们去接触这个果报以后,我们内心捏造出一个相似影像,这个就不是种子所生了,那是由分别心所生,这个分别心所生的影像,我们叫作遍计执。这个就是我们所以会起惑造业,去招感果报最大的一个根本无明,因为我们对这个生命的真相,产生错误的认知。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