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大师的放生思想及其影响(通贤)(5)

为放生物念诵经咒以祈乘力往生的仪式,始自于天台智者大师。《释门正统》中云: 智者甞剏放生池于海涯,当其放之也,则为授归戒、说大法,然后纵之海中,圉圉洋洋得其所也,而不知日活几千万亿乎!智者没,至唐末,

  为放生物念诵经咒以祈乘力往生的仪式,始自于天台智者大师。《释门正统》中云:
  
  智者甞剏放生池于海涯,当其放之也,则为授归戒、说大法,然后纵之海中,圉圉洋洋得其所也,而不知日活几千万亿乎!智者没,至唐末,中国台道渐息,而海东诸国极炽。忠法师谓智者缘在此方,而道敷于海东者,此必放生诸鱼所致耳!闻者莫不笑之,以余观之,其语若诞,教理有凭,流水十千天子,即脱鱼报,岂非此乎!中兴以来,祥开延庆,化广葛川,金塘大堤,歌于刘礼部之颂溍浔渌浦,酬于王丞相之恩。故《教行录》、《金园集》各有放生仪轨。[45]
  
  对于,放生仪规的制定,当初智者大师以“虽未有具体的放生仪规,但是其放生的基本定式,即是依照《金光明经》中救生之事缘,“放之当为授三归戒,说大法以结法缘。”(见上文)这对后来宋代的遵式、知礼等天台大师为放生而制定的“放生仪规”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如慈云之《金园集》、四明之《教行录》,各有放生之仪轨。[46]此后,放生习俗彻底佛教化了,并经久不衰。
  因此,现在通行的《放生仪规》,即是依据《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子品》的大意编撰的。其放生仪规基本分为:“洒净颂偈、说三皈依、放生发愿”三个部分。而放生仪规的制定也为中国佛教的放生制度作出又一贡献。
  
  五、对当前佛教界放生现象的思考
  
  放生的本意是爱护生命,而一但我们行为本身的后果不能够符合本意,甚至与本意相悖时,那么其行为就值得商榷了。放生既源于中国古代民俗,又有佛教经典的依据,因此放生在中国民间和佛教界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一般说来,放生寄托着深厚的佛教意蕴,因而是十分庄严的,但在其传播过程中亦出现了一些与放生原旨不符的流弊。比如,在放生过程中出现重虚文而不重实质的现象;又有,因为被放生的动物是由一些商人所提供,商人又是向其他鸟兽商或猎人取得货源,故放生多少有被沦为具有规模性的商业活动了。而在获得货源的过程中,本地及外来物种都有可能被当作放生物,这不但与爱护生命的本意相违背,更会间接破坏了生态网的平衡。同时,对于放生地点的选择,放生时的仪规都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因此,面对当前佛教界放生的种种流弊应值得我们思考。
  那么,作为佛教徒现今应当如何正确的看待放生,又当如何正确的放生?有待于我们思考与学习。民国印光大师于《复罗智声居士书一》中,指示关于放生要旨六则:
  
  光一向不主张于佛菩萨诞期,及各朔望好日期放生。……生亦不可乱放。放之于江,则无不可。放之于池,凡害鱼之鱼,亦放其中,是放贼于人民之聚处,则群鱼皆为彼之 食料。然欲一一如法,实难做到。是宜极力提倡戒杀吃素,以为根本解决之法。基于放生,略为举行,以期人各体会放之之意而已。若尽量放,而设法未能合法,则亦只功过不相掩耳。放生之举,事虽为生,意实为人。人若止杀,则固用不着此种作为。……放生者,但以不忍杀生为念,不能计及彼之食生物与否。……即不能尽生物皆买放,则似宜从缓,庶免闲议。放生以至诚为彼念佛持咒为本。所有仪式,亦不过表示法相而已。如有其人,固宜按仪式行,否则但竭诚念佛即已。又凡生欲放,若夏日当宜速行。倘泥于等齐按仪式作法,或至久经时刻,有碍生命。居士放生宜从省略,若真诚无伪僭之心,即按仪式行,亦非绝不可行。若妄效僧仪,则成我慢矣。法固圆融,当善用心。[47]
  
  此六则要旨,分别为:第一,不主张于佛菩萨诞期,及各朔望好日期放生。此处不主张,并不是不可以於佛诞日放生,只是说放生最好是勿定期定日较好,免让捕生者特为放生者捕。第二,生不可乱放。即放生需选择较好的放生环境,同时亦不能认定同一地方。第三,放生略为举行,以期人各体会放之之意而已。放生之举,不在于多少,其事虽为生,意实是为人。即放生本意是令众生“止杀”。第四,不能尽生物皆买放。即放生需考虑到是否有违生态发展,若因放生而造成更多破坏,那么放生之过则大于功了。第五,放生以至诚为彼念佛持咒为本。即放生若能按照放生仪式举行是为最好,若只是称念佛号加以接引也是可以的。倘若只是拘于仪式,而有碍放生物生命,这是不可取的。第六,居士放生宜从省略。居士放生需要以真诚无伪僭之心,可按放生仪式举行放生,但是不可妄效僧仪。
  此中,印光大师对于现前放生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良现象,可以说作出了指导性开示。在文中印光大师指出了有违放生精神的一些现象,并指出放生的真实意旨是令众生“止杀”。并且大师更是极力提倡戒杀、素食;更提出放生的根本是戒杀护生,而戒杀护生的根本则是护心。大师的思想值得我们参考与学习。
  
  六、结语
  
  通过上文,我们对智者大师的放生思想有了清晰的了解。智者大师往居临海,见天台山麓临海之民日以渔捕为业,罾网相连四百余里,江溪簄梁六十余所,大师因不忍见“彼此相害”,遂发动僧众信徒集资凑物赎买“簄梁”,并上表游说陈宣帝,遂感得宣帝下旨将整条椒江水系敕作放生池。由此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大师舍己为他、济物救生的菩萨之心与真切之情。而大师那种重视物命,始终如一的慈悲精神,深深影响了后代学人。在对大师放生思想的解读过程中,可知其放生思想对后来放生池的发展,及对成立放生会与放生仪规的制定都有着极大的影响。故大师的放生思想,在中国佛教放生史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千百年来,景仰高风,慈济物类之缁素学人,不可胜数。
  现今,放生活动已成为僧人居士乃至平常百姓展现爱心的一种重要形式。将爱普及到每一个众生,乃是仁者最显著的特色。我想这也正是智者大师,通过建立放生池提倡放生,以这样具体可操作、有便于人们参与的活动,来引导人们多行慈悲之举的目的吧!然而,随着佛教放生的不断发展,在佛教放生过程中种种不好的现象也随之出现。那么,对于当前佛教界放生中所出现的种种有违佛教放生精神的现象,过去许多祖师大德都有给我们极好的开示与指导,有便于我们学习与改正。因此,我们应当更好的继承与发扬智者大师及历代祖师大德的放生精神,及时发现与改正错误的放生思想,完善放生制度,以此能吸引更多的佛教徒与非佛教徒加入放生这个团体中来!
  
  
  参考资料:
  
  一、原典:
  1、高丽谛观录,《天台四教仪》一卷,《大正藏》册46。
  2、良渚沙门宗鉴集,《释门正统》八卷,《续藏》册75。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