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大师的放生思想及其影响(通贤)(4)

最后智者大师希望借助解拔国的权力,起到教化民众,改恶向善的作用。“今遣弟子普明,赍旧事往简。但明府总此邦之务,执一镇之兵机,有教必行,如风靡草。愿以贫道此书,宣示百姓,训诲军民。使遵九言之教,无为始

  最后智者大师希望借助解拔国的权力,起到教化民众,改恶向善的作用。“今遣弟子普明,赍旧事往简。但明府总此邦之务,执一镇之兵机,有教必行,如风靡草。愿以贫道此书,宣示百姓,训诲军民。使遵九言之教,无为始祸。改十恶之心,永符元吉。事争信人口具不复委陈。沙门智顗白。”[35]足以体现了大师舍己为他、济物救生的菩萨之心。
  
  4、为授归戒说大法,以结法缘
  在《流水长者品》中,流水长者子的救鱼放生的典故,先是施鱼以水,“是时流水及其二子,将二十大象,从治城人借索皮囊,疾至彼河上流决处,盛水象负,驰疾奔还至空泽池,从象背上下其囊水泻置池中,水遂弥满还复如本。”再是施鱼以食,“时长者子,于池四边彷徉而行,是鱼尔时亦复随逐循岸而行。时长者子,复作是念:是鱼何缘随我而行?是鱼必为饥火所恼,复欲从我求索饮食,我今当与。……时长者子见其子还心生欢喜踊跃无量,从子边取饮食之物散着池中。” 最后是施鱼以法,“与鱼食已,即自思惟:‘我今已能与此鱼食令其饱满,未来之世当施法食。’复更思惟:‘曾闻过去空闲之处有一比丘,读诵大乘方等经典,其经中说,若有众生临命终时,得闻宝胜如来名号即生天上,我今当为是十千鱼解说甚深十二因缘,亦当称说宝胜佛名。’时阎浮提中有二种人:一者深信大乘方等,二者毁呰不生信乐。时长者子作是思惟:‘我今当入池水之中,为是诸鱼说深妙法。’思惟是已,即便入水作如是言:‘南无过去宝胜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宝胜如来本往昔时,行菩萨道作是誓愿:‘若有众生,于十方界临命终时闻我名者,当令是辈即命终已,寻得上生三十三天。’尔时流水复为是鱼,解说如是甚深妙法——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36]此既救鱼的自然生命,又救鱼的佛教法命,两命同救,可以说为佛教放生奠定了基本定式。智者大师对于《金光明经》十分重视,大师的放生思想亦有受其之影响。因此,智者大师于天台山设放生池,并劝化临海渔夫放生,每当放生时,必先为放生水族之类授“三皈戒”并讲授《金光明经》、《法华经》等,以结法缘。《别传》中载:
  
  方舟江上讲《流水品》,又散粳粮为财法二施。[37]
  
  又,明·智觉撰《四教仪缘起》中曰:
  
  四明草庵法师道因《教苑遗事》云:“昔智者禅师剏放生池于海涯,其放之也必为授归戒说大法,然后纵之海中。智者灭后,至唐末中国天台之道浸息,而海东高丽新罗诸国盛弘此教。扶宗继忠法师云:‘智者缘在此方,而教敷于海东者,此必放生池中诸鱼闻教禀戒报生者尔。’然闻此说者,颇讥以为诞殊,不知教理有凭也,流水十千天子即脱鱼报,岂外此乎。”[38]
  
  四、智者大师放生思想的影响(历史意义)
  
  (一)、倡放生、设放生池的影响
  《天台山国清寺释智顗传》中叙述,智者大师往居临海,因见天台山麓临海之民日以渔捕为业,罾网相连四百余里,江溪簄梁六十余所,不忍“彼此相害”,从而发动僧众信徒集资凑物赎买“簄梁”始丰溪水面作放生池,后又上表游说陈宣帝,遂感得宣帝下旨将整条椒江水系敕作放生池。智者大师劝立放生池的记载,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明确出现放生池的记载。智者大师提倡的这种“撷取江海一段禁止渔捕” ,即将某一水系(或其中的一段)作为固定放生池的形式,成为中国唐宋时期放生池重要的典型模式。在八世纪中期的地方诏书中出可以看到这种形式的发展状况。如唐肃宗乾元二年(759),下诏令天下设立放生池八十一所:“端命左骁卫、右郎将史元琮、中使张廷玉、奉明诏布德音、始于洋州之兴道、洎山南、剑南、黔中、荆南、岭南、浙西诸道、迄于升州之江宁、秦淮太平桥、临江帝郭、上下五里、各置放生池、凡八十一所。”[39]大师这种以“撷取江海一段禁止渔捕”的放生模式,虽直接实践了佛教的慈悲护生的精神,但是实施的过程中,也因影响民众的采捕习惯而不易维持。
  在唐中期,受智者大师放生池思想的影响,出现了“凿制放生池”的雏型,如《宋高僧传》中云:“长安(释法成),於京兆西市疏凿大坎,号曰‘海池’焉,支分永安渠以注之,以为放生之所。”[40]至宋天禧元年(1017),宋真宗敕令天下重修放生池。“诏天下州郡放生池悉与兴复,无池之处,沿江淮州郡近城五里,并禁渔捕。”[41]随后又出现以“全湖”为放生池的形式,当时杭州的西湖就是最有名的“围湖放生池”之一。其始於宋天禧三年(1020),天台宗遵式(963-1032)奏请以杭州西湖为放生池,并于每年四月八日举行放生会,为天子祝圣。另天圣三年(1025),又有四明知礼亦奏请以南湖为放生池。可以说,唐、宋年间是中国历史上建造放生池最为兴盛的年代。
  然而,自南宋以后,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建筑放生池的风气渐渐衰落,元明(万历以前)时期已基本不见建造放生池的记载,这种现状直到明云栖祩宏后方开始转变。他将南宋以后渐衰微的放生池重新振兴起来,舍弃了“撷取江河”的放生形式,而重新复兴“凿制放生池”的放生池的模式,其后一直传播影响至今。
  因此,在中国佛教放生思想发展的过程中,放生池模式也由最初将把某一江河或其中一段水系当作固定的放生池,而逐渐更多地转变为在寺院内或是附近建一放生池的“凿制放生池”,以此用来满足信徒的放生需求。但,放生池这种延续至今的做法其根源乃是起源于智者大师。可以说,智者大师设“放生池”之举乃是在中国佛教放生史上的孤明独创,意义非凡,可以说影响甚巨!
  
  (二)、对放生会及制定放生仪规的影响
  赎取被捕之鱼、鸟等诸禽畜,再放于池沼、山野,称为放生;而为放生举行放生仪式的法会,称为放生会。[42]最初,佛制比丘贮放生器,日常罗漉水囊之生类容之,以放之于泉池河水。未有放生会之事。至天台智者制天台山海曲为放生池,使海上渔人放鱼介于此。放之当为授三归戒,说大法以结法缘。盖取《金光明经》所说流水长者救生之事缘也。是为放生会之滥觞。其后,於宋天禧三年(1020),天台宗遵式奏请以杭州西湖为放生池,自制“放生慈济法门”,于每年四月八日举行放生会,为天子祝圣。另,天圣三年(1025),四明知礼亦奏请永久成立南湖放生池之佛生日放生会,并撰《放生文》以定其仪规。如《佛祖统纪》卷十二中记载:“法师智环,学于法智,杨文公劝法智止其焚躯,作书与慈云,令师往劝住世。法智(四明智礼)建放生会,请枢密刘筠撰碑记述。师迭书催之,遂得成文。”[43]又,刘筠《敕延庆院放生池碑铭并序》中载:“每岁以佛生之旦,众大和会,浮泛彩鹢,演畅竺坟,寤流水之胜缘。识衔珠之善报,莫不竞持诡类,咸造碕浔,纵之于波,快哉共叹。……”[44]至此天台之慈云、四明将放生会盛行之,并制定系统的放生仪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