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的艺术 (慧律法师讲述)(8)

你看人家不顺眼,人家也看你不顺眼,所以,要超是非。 人啊!有是必有非,有对就有错。比如说,当有人赞叹慧律法师时,嫉妒的人绝对会说:‘那有什么了不起呢?’这世间都是如此的。 所以,人怎么做都不对,因人看

你看人家不顺眼,人家也看你不顺眼,所以,要超是非。

人啊!有是必有非,有对就有错。比如说,当有人赞叹慧律法师时,嫉妒的人绝对会说:‘那有什么了不起呢?’这世间都是如此的。

所以,人怎么做都不对,因人看事情的角度都不同。因此,宇宙中不被毁谤的人是蠢才,被毁谤的人是一种反面的赞叹。人为什么会被毁谤呢?因为太好了、太突出了,站在人家的前面,挡住人家的视线。因为长人一截,人家就准备剪掉他。所以,我讲完经就赶快走,有人问我要去那里,我说‘不知道’。

所以说要超是非。接著是‘超善恶’。本来世间的善与恶也没有一定的标准,唯一可以说的就是:对自己有利对众生有害是恶;对众生有益,对自己有害是善——但这个不是完善,是缺善。对自己有好处,对众生也有好处就是完善。若损人又不利己就是恶。所以,必须‘超善恶’。

因此,佛的心中绝对没有憎恨,绝对没有比较心,没有给众生痛苦的心,这就是‘超善恶’。

再来,‘超有、无’这就是得失的观念,对得失不要看得太重。昨天,我才对诸位讲过一句名言‘时间总会过去的。’世间的一切事情,时间会冲淡一切,让时间流走一切的烦恼。

而另一方面来说,任你有万贯家财,也无法挽回时间刹那。再高的权势也会对时间产生无奈。所以,生命的可贵,在于能掌握生命的真实含义,孔夫子曾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所谓‘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能修到这种地步就像圣人一样了。

(十一)

如何‘超有’呢?比如:今天你拥有一种名贵的东西,不要太高兴;你娶到一位美丽的夫人,也不必太得意,这个太太或许会带给你终身的痛苦。

在座诸位,你的先生若是一位帅哥,也不必太高兴,帅哥有时很难照顾。所以,拥有任何东西,也不必感到很快乐,你喜欢的东西或许会带给你很大的痛苦。

世界上给你最大恩惠的人,或许,就是你最大的敌人;世界上给你最甜蜜的人,或许就让你产生最大的苦痛。没有得到的东西,你认为他可爱,那是因为你没有时间去发现缺点;如果,你有时间与他相处,你也会发现世间没有一样是圆满的,绝对有缺陷。

所以,‘结婚在于能否忍受对方的缺点,而不是在于是否能改变对方。’这是莎士比亚的名言,这就是‘超有、无’。得到东西不要太快乐,失去东西也不用太伤心,内在才能时时保有那一份平静。让感情与理智保持平衡。,

众生的心态就是起伏不定,今天好就高兴,不好就生气,老是产生高低潮,那么当然会生活在痛苦之中。如果是有修行的人就不同了,他不迷惑,他知道一切事情都会随著时间消失,没有例外的。

所以,能永远生活在一种高超的宁静之中,这种境界比看电影、吃大餐、玩乐都快乐。

慢慢去体验,最快乐的东西,不是在外面,而是在我们心中,它垂手可得,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心中。

你还向外面追求什么呢?佛告诉我们‘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因为往外追求,本身就是缺陷;缺陷——本身不能超越,而想要借助外在的物质现象,来填补内心的空虚。内心有强烈的追求欲,有强烈的需求,这就是本身有缺陷,因此才需要弥补。

人内心若没缺陷,就不须去追求,你说是吗?他还需要什么外在的快乐呢?当下就是快乐,无所求就能‘安贫乐道’。

佛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不在于拥有外在的财富,拥有内在的智慧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人,真正的福气或福报,不在于外在的财势;拥有智慧才是最幸福的人。

有人告诉我:‘王永庆最有钱。’我说:‘不对。应该是我最富有。王永庆拥有的是外面的钱,而我有的是内在的钱。因为我没有欠缺什么嘛!’我曾经讲过一句话:‘大企业家到最后一定要找宗教家。’

你相信吗?因为大企业发展到巅峰时,一定会想到:自己如此拖磨一生不是办法,钱虽然这么多,每餐也只能吃下两碗饭,再怎么吃也不过鸡、鸭、鹅肉、海产之类,有时还会吃坏肚子;死后躺平还不是同样那四块木板。

所以,人生的追求不在于物质的享受;能找到真正的‘自我’才是快乐。这个‘自我’,不是自私的我,而是不为客观的环境所主宰、诱惑,不为主观的心态所左右的真我,也就是我们的本性。

总之,‘超有、无’就是:不要有得失的观念,才不会痛苦。

(十二)

最后,要谈‘超好坏’。当年我学佛时,没有什么素食馆;师父一直要我吃素,我就吃素。每天吃空心菜、花生米,因别种菜都有荤食夹杂其中。虽然很想吃,但师父交代不能吃,只好不吃,因而营养不足面有菜色。回到家,父亲一直骂我:‘你看脸色像死囝仔面,脸色枯黄还要吃素,晚上买一块羊肉给你补补。’我都沉默不语,因为他不了解佛法,我也无从解释。他还说:‘专骗人的。’所以,修行的人,受到别人种种歧视的眼光嘲笑时,必须学习忍辱。要经过很大的折磨,才能超越痛苦的错觉。

令我感到奇怪的是:每次坐计程车,司机就问:‘师父,你看起来没有几岁,为什么要出家呢?好可怜!’我不知道要如何答覆他。又问:‘你是哪里想不开?是否有读书?’我说:‘没有读什么书,只念研究所而已。’司机又说:‘读研究所还出家,枉费父母亲的钱,就像把钱填入水沟里。要出家应该早一点,为什么还要念研究所呢?’

所以,我们的愚痴可见一斑。禅宗教我们一种妙法:‘修行人要天天放生。’放生的意思不是‘放走那些家禽、家畜’,而是‘烦恼生起时,放走它。’这才是放生。

什么叫‘众生’呢?就是‘烦恼一直生起,集一切烦恼,叫作众生。’

有些人拜佛时都非常功利,在佛前放些供品,就一直要求佛陀保佑升官发财,或求病除,一切祭拜都是有所求的。

有一句话说:‘修行念佛不求无病,无病容易增长一切的罪恶。’人假如无病来磨练,宿业难除,所谓‘比丘常带三分呆,比丘常带三分病。’如此才能警醒自己好好修行。

我们必须到什么程度才会没有生、死呢?禅宗有一句话说:‘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过寒潭,雁去而潭不存影。’意思告诉我们,一个修行人,当境界显现时,不要受境界的影响,一切的幻象都不要留在心中;必须保持如如不动的定境,心不要被境转。

我们人活著,就是生活在记忆里面的残影,残影的幻化形式,会强烈地产生自我与主观。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