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干凅的一滴水

乾凅,一滴水
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郊外的双溪毛糯,有一间痲疯病院,院里与后山中住有两百多位风烛残年的痲疯病患者,他们群居在远离喧嚣的一个山脚下,虽非与世隔绝,但心却离人群很远。由于每一个人的五官及四肢,有明显的残缺与变形,为免外人投以歧视或恐惧的眼光而加深内心的创伤,因此,他们鲜少与外界来往,只得在院区里及后山中,互相为伴也彼此怜惜。那里隐藏着许多人间的苦难与不幸,但却也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七十多岁的王平阿伯是里面的一位病友,在他六岁时,即罹患了痲疯病而住进痲疯病院,那时医药尚不发达,为防止病菌传染,所有患者被集中安置于双溪毛糯病院,与外隔绝。由于一旦被痲疯病传染,则肢体残缺,五官变形,因此人人远离痲疯病友,甚至以异样及鄙视的眼光看待他们,让这些原本已经身残心苦的病友们,更承担着人性尊严被摧残的无情打击,也因此病友们常说,最让它们感到痛苦自卑的是他们被家庭及社会遗弃,连做人最起码的尊严都没有了。

王阿伯左脚膝盖以下完全截肢,并装上义肢助行,右脚脚踝以下弯曲溃烂,长期自行以纱布包扎,惟一如其它病友,病情皆已获控制,不会再传染。“自年轻时代患病被安置于此后,亲戚朋友非但未来探访,甚至有几次思念亲人而主动联络居住在新加坡的兄姊,写信却石沉大海,去电却召冷漠,加上社会大众因疑虑也不敢接近他们,让他感到痲疯病已让他彻底被社会及亲情所遗弃,而与其它的病友一样,常常自己发愿,希望早日往生,以解脱身心灵之痛苦。”王阿伯向前往居家关怀的慈济人无奈地说道。

一九九六年七月,吉隆坡慈济志工开始每月固定前往关怀病友阿公阿嬷们,除了嘘寒问暖,并带去大锅小锅的食物,让大家享受一顿充满温馨的爱心午餐。几年来的爱心互动,也让四十多位病友们发心加入大爱行列,纷纷成为慈济会员。

志工们居家关怀时,也会至后山关怀已出院的病友们,王阿伯的单人简陋小屋是访视的其中一户。人间大爱进入王阿伯的小屋中,让原本外人却步而又孤寂凄凉的小屋从此爱在春风里。而阿伯对慈济人不忌讳他是痲疯病人,仍然对他视病如亲,除了为他打扫屋子,整理环境以外,更把他当作亲人般为他庆生。过年时,大小慈济人齐聚这爱的小屋,互道家常,带给他温情,也带给他证严上人的福慧红包,几年来的持续关怀,让阿伯对这股人间至情深觉刻骨铭心。他开始思索,以他痲疯病之身,在即将身坏命终的风烛残年之际,能患难见真情,获得慈济人视之如亲人般的大爱慰藉,实为此生此世最大之机缘与福份,“如何学习做个能付出关怀的人,以弥补心中对慈济人的知遇之恩及感恩之情”一直在王阿伯的心中盘绕。

此后,王阿伯开始每天拄着两枝拐杖,拖着不良于行又残缺的双脚,难行能行于双溪毛糯痲疯病院的偌大院区里,右手不但拄着拐杖,同时还要握住一个竹笼子,一步拖着一步,如此辛苦地要帮助慈济做资源回收的工作,希望藉此将“垃圾变黄金,黄金变爱心”的环保工作来奉献自己仅存的一份生命功能。

一天早上,我们一行人前去居家关怀,王阿伯不在家里,一行人在屋外等了一段时间后,远远望见王阿伯以如此困难的情形,边走边拾路边的破纸皮及空铝罐,一个弯腰,一个步伐,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的缓慢沉重。一个双脚残缺的痲疯老人,拄着拐杖,握着竹笼,一步一步辛苦地走上斜坡,构成了一幅感人肺腑、扣人心弦的震撼画面,随行的一位师姊难忍如此令人心酸又令人感动的情景,早已泣不成声,一行人也被王老伯身残心不残、难行能行的坚毅精神所感动,对慈济大爱让枯树发芽,感受尤为深刻。

王阿伯认识慈济后,以资源回收做为他晚年的日常作息,每天回收的破铜烂铁及瓶瓶罐罐置于他简陋的小屋里,每月再由慈济志工前往收集分类后予以变卖,平均每月马币百多令吉的变卖所得是王老伯的辛苦血汗钱,金额虽小,但意义何其重大,此犹如小河入大海,与来自十方的慈济善款汇聚一起,合而为一,成为济助众生、救苦救难的一股力量。

在双溪毛糯这个众人极少踏足的人间一角落,也许有人会以“现象地狱”或“人间地狱”来称呼它,然而,这里有许多残而不废、身残心不残且能自力更生、自食其力的人间菩萨,他们以痲疯病之身来苦难示现,让许多人冰封已久的爱心在这里被启发。这里也有许多苦难菩萨,他们一生中都在与病魔搏斗,与病苦为伍,谱出了许多感人的生命乐章,因此慈济人称它为“超越人间的天堂”。

王老伯于一九九七年六月辞世,其四大假合的残坏之身已归于尘土,然其以残坏之身所奉献的“无畏施”,诚如将一滴水投入大海,成为“永不干凅的一滴水”。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