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长华:坐禅漫谈(2)

描述。如生活中无此事物或经验则应之词汇。而入定之境界乃人类生活经验之所 无。故无言语可以表达,只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b)即使勉强比喻仿佛,例 如朗月孤悬,则形究不切事小,妄立形相,误导後学事大,致後学

描述。如生活中无此事物或经验则应之词汇。而入定之境界乃人类生活经验之所
无。故无言语可以表达,只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b)即使勉强比喻仿佛,例
如朗月孤悬,则形究不切事小,妄立形相,误导後学事大,致後学以此作为标准,
妄事追求,易陷魔境,且著意追求入定,则永远不能入定也。

(2)坐禅之时间长短  

时人坐禅多斤斤计较时间长短。常以能久坐自炫,殊不知坐禅不在计较时间
长短,在於如法不如法。倘坐不如法,虽久坐而无法利。若更苦撑苦挨,强力令
住,往往产生弊病,甚或成狂,不可不慎。且有如上文所言,即使不在坐中修禅,
历缘对境仍须不离定慧方便,有何时问长短可言。故宜从容入坐,出定即起。绝
对不可看轻,钟计算时间,造成心理压力,则为静缚。

(3)如何摄心

初修坐禅行者,不是妄念纷飞,就是迷糊恍惚,似醒似睡。如何之精神状态
方为正确?兹抄录永嘉玄觉大师之《禅宗集》一节以作准则:“寂寂破乱想,惺
惺治无记。寂寂生无记,惺惺生乱想。寂寂虽能治乱想,而复还生无记。惺惺虽
能治无记,而复还生乱想"。故曰:“惺惺寂寂是,无记寂寂非。寂寂惺惺是,
乱想惺惺非。寂寂为助,惺惺为正"。

(4)如何却魔  

“魔"在各经论中多有专题述及,可知并非寻常。此亦一般坐禅者心中之顾
忌。而有心人更将之跨大渲染,至使初修者更谈虎色变,甚至有因之而不敢修习
坐禅者,其实魔境皆因色、受、想、行、识五蕴而有。若非上根顿悟,甚难避免。
然此亦修行之历程,每战胜魔军一次,则进境一步,是之谓修行。直至照见五蕴
皆空,则成道不远矣,何惧之有。魔境千奇百怪,不可尽述,但大致约可分为两
类:

其一,於坐中现种种可怖形象,但此不足惧,因知是魔,心有警剔,容易却
除。但当端心,正念坚固,不惜身命,莫怀忧惧,用正观破之,即当谢灭。

其二,於坐中现种种胜善境界,甚或现诸佛菩萨等,此魔境甚易与“善根发
相"相滥。使人爱著,陷溺邪网而不自觉。

故於坐中不论现何胜善境界,均正心不爱不著,不爱不取。《楞严经》中之
却魔法为:“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爱群邪",不久魔境自灭。总
言之,五蕴未尽,心有取舍欣厌,即为魔所恼。《心经》云:“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5)如何审知进境

於修为中身心与定相应,空明清净,澹然安乐,无有覆盖,善心开发,信敬
增长,智鉴分明,烦恼销薄,身心柔软,出入自在,是为正禅。亦由是测知进境。
“有说皆是妄,有法便成执著"。拙文虽是漫谈,亦属如此。希读者善信会指月
之意,收默契之效,旅次澳门,无典藉随身,引申经论,无从检校,若有错漏,
恳谅之。


【注释】

尸罗:梵语,翻译为“戒"。
八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无记:心中昏愦,无所纪录。
惺惺:清醒明白。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