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良玉:三十年家庭教育的心得报告 中(4)

儒家的思想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根源,没有儒家思想就没有中国文化。儒家思想能不能够用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我们可以用《汉书》里这么一句话来把它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汉书》上说,「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

儒家的思想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根源,没有儒家思想就没有中国文化。儒家思想能不能够用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我们可以用《汉书》里这么一句话来把它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汉书》上说,「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简简单单的这一句话,就把儒家的内容概括出来。这里讲了有四个关键词,第一个是「六经」,第二是「仁义」,第三是「尧舜文武」,第四是「仲尼」,可以说是儒家的四个基本要素。所谓六经就是儒家的《诗经》、《尚书》、《仪礼》、《周易》、《春秋》和《乐经》,其中《乐经》已经失传,只剩下五经。到了宋朝的时候,朱熹从儒家的这些著作里面又选出了《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编成一部《四书集注》,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四书五经。在中国,儒家思想被帝王做为正统的一个文化思想,一直从汉朝延续到清朝的末期。
第二个要素是「仁义」,仁义可以说是儒家思想的两个中心、核心。《孟子》这篇文章讲了,「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这是教导人心要存仁厚、存仁慈,做起事来要按照道理,按照方法循义。「尧舜文武」,这是第三个要素,这是讲的古代的四位皇帝,他们都是圣王,可以说历代帝王所遵从的典范。尧和舜他们是上古时代的两位天子。尧舜之道是什么?孝悌而已,孟子说的。所以真正能把孝悌的心从自己的一家扩展到天下,以孝治天下,这就能够做到世界和谐。所以儒家所推崇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都是要从我们自己来做起。自己修身从哪里做起?从行孝做起。文武是指周文王和周武王,这两位圣王他们制定了完善的典章制度和礼乐的教化,可以说这是社会制度的典范。孔子非常推崇文武,文王、武王、周公。
下来介绍的是「仲尼」,仲尼就是我们熟知的孔子,他姓孔名丘,是公元前五百五十一年出生,卒于公元前四百七十九年,是鲁国人。当时是春秋时代,鲁国就是我们现在的山东境内。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据说儒家的六经,就是刚才我们介绍的六经,都是孔子亲手删定的。在孔子之前,这几千年的文化,因为有了孔子,就得以流传,在孔子之后,几千年的文化,因为有了孔子,得以开启。所以人们赞叹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又说「德侔天地,道贯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说孔子的道德跟天地能够相齐,他的教化贯穿着古今,他亲手删定和整理了六经,把教化垂训于万世。所以历史学家司马迁是这样赞叹孔子,说「可谓至圣矣」,所以我们说的至圣先师就是司马迁的话。孔子的言行都记录在《论语》这部书里,《论语》也被誉为是华夏的圣经。这以上就是《汉书》里对儒家的基本内容做了一个简单的概括。六经、仁义、尧舜文武和仲尼,这四个要素好比是儒家这棵大树的四个树干,根在哪里?儒家的根就在《弟子规》,因为《弟子规》讲的就是做人的根本德行。如果说儒家的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主流,那道家的思想可以说是渗透在中华文化之中的潜意识。儒家入世的精神很强,道家出世的特点很浓。道家思想是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尤其是以老子的《道德经》举世闻名。
今年四月我还应邀参加了中国在西安举办的首届国际道德经论坛。《道德经》的精神,或者说道家的精神,如果是一言以蔽之,是什么?那就是「道法自然」。道法自然,这个自然不是我们普通所说的自然界,或者是自然科学那个自然,这里说的自然是一种本然的状态,它没有办法用语言和思惟可以达得到,要不可思、不可议,这样子才能够证入这种本然的状态。所以道家提出「无为而治」,对国家要无为而治。无为也不是说什么都不做,一天到晚无所事事,不是,这个无为而治就是教人要顺应自然而为。如果说《道德经》我们抽取这两句话来简单的讲出它是在讲什么内容,可以用《道德经》的上篇「道篇」的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以及下篇「德篇」最后一句,「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咱们来体会一下《道德经》的内容,「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讲宇宙的本体,这本体没有办法说得出来,我们的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鼻子闻不到,身体触摸不到,语言没有办法表达,连思惟都没有办法能够接触到,所以叫「道可道,非常道」,你能说出来的,已经不是真实,这跟佛家所讲的自性、法性是一个东西。
既然说「道可道,非常道」,我们没有办法去思惟想象这个道,是不是没有办法见道?如果说要见道,我们要从德那里见。看圣人他们的作为,就是把这个道应用到他的日常生活当中,比如说下篇讲的德,德篇里面:「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是最后一句,这是讲,你看圣人如何把这个道体现出来?那就是为而不争。为就是非常努力、非常认真,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为众生服务,但是他不争,不争什么?不争功、不争名、不争利,就是刚才我妈妈讲的,到了追求到无我的状态。要做到为而不争一般人非常难做到,我们从哪里入手?要从《太上感应篇》来入手,道家的根在《太上感应篇》,刚刚讲儒家的根在《弟子规》。《太上感应篇》是讲因果报应,讲自然感应之理。所以真正能够深信因果,真正能够明了自然感应的道理,那你就不争了,你就真正了解「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你就能够渐渐接触,入了为而不争、道法自然的这种状态,这才有可能进入。
《弟子规》说「有余力,则学文」,就是现在大家的学习都活跃起来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人说「以书养德,开卷有益」。我们注意到最近汕头市宣传部带头举办了「家庭读书会论坛」,很新颖,我们以前也很少听到。他标出来的题目是「书香伴我行」,家庭读书论坛,提出什么口号?「以书为友,以知识为友,打造书香家庭」。就是你家里要提倡学习,而且学习什么东西?这个论坛会上都指导要学习那些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这方面的讨论。这些环境给我们造成一个「有余力,则学文」的很好的气氛。所以我们现在可以看到以上向大家汇报的,家庭对一个孩子的种种的素质培训,包括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七个方面。《弟子规》是对一个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素质培训的一个最好的、最优秀的一个教材,这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遗产,所以大家要特别重视。
我们第四个方面的问题就汇报到这里,下面向大家汇报第五个内容,就是家庭教育为龙头,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圣哲教育的兼收并蓄。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接受这四种教育,就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圣哲的教育。在茂森身上是怎么体现这四种教育?现在向大家汇报一下。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而且是永久的课堂,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且也是孩子永久的老师。我们可以想到,即使父母不在了,孩子看到父母的照片,也还会想起父母的教导,所以他是永远的老师。新中国解放以后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叫老舍先生,他是我国很有名的现代的小说家和戏剧家,他的作品可能很多朋友们都看过,《骆驼祥子》、《茶馆》这些都是享有盛名的,而且都拍成电影。老舍先生他的青年时代是很苦的,他一岁半就失去了父亲,母亲带着五个孩子,生活很艰难。他母亲是靠给人家洗衣服和缝补衣服来挣钱维持家里的生活。所以老舍他从小就能发奋图强,他后来当上了大学教授,后来也成为著名的文学家。老舍先生他在回忆自己所受的教育中,有一段非常语重心长的话,我把它读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老舍先生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几百位的老师,其中有的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老舍先生的母亲是一位非常勤劳简朴、很诚恳的善良的中国妇女,而且是一位很坚强的母亲,她把这些优良的质量传给了老舍先生,所以使老舍事业上获得了成功,他成为人民文学家。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家庭教育是根本、是龙头,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扩展,而圣哲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提升。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