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良玉:三十年家庭教育的心得报告 上(4)

我曾经读过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先生的事迹,杨振宁先生他在数学和物理方面的天才在中学时代就表现出来,可是他的父亲并没有在这方面来发展他。杨先生他的父亲也是一个教书人,他发现儿子的特长以后,他就在家里面请


我曾经读过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先生的事迹,杨振宁先生他在数学和物理方面的天才在中学时代就表现出来,可是他的父亲并没有在这方面来发展他。杨先生他的父亲也是一个教书人,他发现儿子的特长以后,他就在家里面请了一位国学老师教儿子读孔孟的书籍。在杨振宁初中的时候他父亲为他请了一位很有名的家庭教师教儿子学习《孟子》。《孟子》是四书里的内容之一,杨振宁能够背诵《孟子》,而且听老师讲解《孟子》,来体悟《孟子》,所以杨振宁先生说他一生的成就得力于《孟子》给他的启发。茂森在青少年时代的家庭教育,我们是得力于中华文化儒释道三家经典中关于孝道方面的教育,特别是儒家的《孝经》,佛家的《父母恩重难报经》和道教的《文昌帝君元旦劝孝文》、《吕祖劝孝文》。茂森在五岁的时候我在家中的门板上第一次用粉笔教他读唐诗「游子吟」。「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短短的小诗,是茂森第一次的家庭文化课。这首小诗它写出了母爱在生活中的微细处,也写出了儿女对母亲的这种感恩之情。当时我教茂森学这首诗的时候,他还是个很顽皮的孩子,是个顽童,而且很调皮,他这首小诗足足学了一个月才会背诵,而且很不容易从广州话改说普通话,费了很大的劲儿,但我还是很有耐心的教他。经过初期的困难,克服困难之后,慢慢我们学习的速度就加快了。后来我们母子一起学习关于儒释道三家孝的经典,有时我讲给孩子听,有时孩子读诵给我听,我们母子都学习得很快乐。

对于《孝经》上所说的,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这些教导茂森记得很牢固。在一九八四年的春天,那时候茂森才是一个十一岁的孩子,他在我们家族传统的春节聚会上,当时春节时期,我们各个兄弟姐妹都会带着自己的孩子到父母那里去拜年,给父母磕头,然后献上礼物和红包,并且让孩子们都表演节目,献词献诗,当时小茂森他的发言题目就是:怎样孝敬父母。「怎样孝敬父母,《孝经》里有这样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敬父母,一方面是物质上的孝亲,要让他们丰衣足食,按时给他们一些零用钱,经常给他们买一些可口的食品。尤其当父母患病时,子女应尽力照顾好老人,也为自己的子女树立好榜样,更为重要的就是精神上的孝敬,我们要关心老人,要尊敬他们,有事同他们商量,尊重他们的意见,使他们精神上感到愉快。」这是十一岁的茂森在我们家庭聚会上的发言。我们家庭保留很多这些家庭文化的数据,有一大箱子,为了这次给大家汇报,我们把这些都整理了。

事隔十年,在一九九四年,茂森二十一岁的时候,他正在中山大学读本科,在那一年我生日的时候我收到有生以来第一个特大的贺卡,这个贺卡有多大?像一个画报的封面那么大,上面写着「献给我最亲爱的妈妈,小牛茂森,一九九四年一月二日」,因为茂森属牛的,所以他说小牛。我同时也接到三千元人民币红包,这是茂森用他勤工俭学的收入来孝敬我的。这个贺卡的贺词很长,我节录一些与大家分享。「亲爱的妈妈,在我眼里,您是母亲,也是菩萨!您对我无私无求的布施,给予我衣物、财帛、吃穿用具,使我的血肉之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您教我风度礼仪,人情练达,办事思惟,人生规划,您领我走入佛法的殿堂,教我认识三世因果的道理,体悟宇宙人生的真谛。您赐给我智慧和力量,使我拥有应付命运风浪的勇气和能力,以至远渡重洋,求学深造。啊!亲爱的妈妈,您是位育我、教我的母亲,您是位度我、觉我的菩萨,您的恩赐不仅使我一生受福,还使我百生千生受福。这样似海的恩情,千生难以图报!您发愿往生西方净土,我发愿为您做护法人,我要在世间取得大成就,以此来供养我敬爱的菩萨妈妈!」

茂森在广州中山大学读书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为美国一家著名的公司在广州的宝洁公司(P&G公司)打工,当时是做自行车广告队,茂森当时率领一支中山大学自行车广告队,为这个公司在广州市挨家挨户派送洗发护发的试用包,所以才能在我生日的时候给我献上礼物。另外当时在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如果直接毕业以后到美国留学,而不能马上在国内工作的话,要向大学缴一万元的教育培养费。茂森为了给我们家庭减轻一些负担,他自己就利用打工赚的一万元缴给学校来交付国家的培养费,然后就顺利的出国留学。

我们谈到孝,刚刚讲到儒家经典里的孝养父母,《孝经》里所谈到的,让父母生活、供养都快乐。那什么是孝?孝的定义该怎么下?「善事父母曰孝」,如果通俗的说,孝是子女对父母长辈伦理道德行为的一个统称。《孝经》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在开宗明义第一章孔子就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里孔子向我们揭示了孝是道德的根本,而且是一切教育的源头。《孝经》并不很长,全文只有一千七百九十九个字,它在儒家最根本的十三部经典当中是最为显赫的。我们说的儒家十三经具体是指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和孟子。在这十三经当中,历代的帝王可以说批注最多的就是《孝经》,比如说有魏文帝、晋文帝、梁武帝、梁简文帝、唐玄宗,乃至清朝的顺治、康熙、雍正,他们都为《孝经》做过批注。在汉朝《孝经》被订为全天下百姓必定读诵的一部经典。

我们会问,为什么历代的这些皇帝对《孝经》这么重视?因为这些皇帝他们都很有智慧,知道提倡孝道能够使民心纯厚,能够帮助社会安定和谐,所以以孝来治理天下才能够达到天下的长治久安。《孝经》里所回答的就是如何以孝治天下,《孝经》上面讲的是「孝为德之本」。《论语》上也讲,「孝悌是仁之本」,我们也知道儒家是以仁为核心,孝又是仁的根本。《孝经》讲的什么内容?它其实概括了人一生的行为,它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里讲的是一个人的身体、四肢,乃至我们的皮肤、头发,都是受之于父母,所以不能够让它毁伤,这是讲要自爱、自重。所以自爱和自重就是孝的开始,然后把孝心扩展到社会,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忠于职守,效忠国家,服务人民,使天下的父母都能够得益,这是孝提升了。最后还要努力去修身行道,去实现圣贤的主张,乃至最后建功立业,为千秋万世立德、立功、立言,这样才能达到终极的孝道。《孝经》上讲的孝的层次它是不断提升,可以说分为小孝、大孝还有至孝。小孝就是孝养自己的父母,大孝就是把孝心扩展到孝顺天下的父母,如果能够成就圣贤之道,能够普利天下的众生,这就是至孝。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