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她没有想到,儿子却紧拽着她的大衣角,呜呜地哭出声来。
“怎么了?要是总哭个没完,圣诞精灵可就不到咱们这儿来啦!”母亲有些生气,语气中充满了严厉。 “我,我的鞋带开了……”儿子怯怯地回答。 母亲不得不在人行道上蹲下身来,为儿子系好鞋带。母亲无意中抬起头来,啊,怎么会什么都没有?!——没有绚丽的彩灯,没有迷人的橱窗,没有圣诞礼物,也没有装饰丰富的餐桌……那些东西都放得太高了,孩子什么也没看见。落在孩子眼里的,只有粗大的脚印和妇人们低低的裙摆,在那里互相摩擦,碰撞,过来往去……真是好可怕的情景! 这是母亲第一次从5岁儿子的高度看世界。她感到震惊,立即把儿子抱起来,放在自己的肩上,儿子开心地笑了起来:“妈妈,好漂亮的圣诞节啊!” 从此,母亲发誓,今后再也不把以自己为基准理解的“快乐”强加给自己的儿子。“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母亲以自己亲身的体验认识了这一道理。 换位思考是与人相处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技巧,也就是将自己置身于对方的立场和视角,去体验对方的内心感受,了解对方的确切需求,从而在彼此的心灵间架起一座畅通无阻的沟通桥梁。与此同时,当你站在对方立场上的时候,自然也会以对手的目光观察自己,从而对自己多一份了解。 不妨经常问一下自己:“如果我是他,会怎么样呢?” 想想看,如果我处在我妻子的地位,我是否愿意以我这样的人为夫?如果我处在我儿子的地位,我是否为有我这样的父亲而骄傲?如果我处在我部下的地位,我是否为有我这样的上司而庆幸?……当你进行这种角色转换的时候,就会惊奇地发现自己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人与人之间的顺利交流既需要你把自己的信息准确地传达出去,还需要对方能够准确接收你的信息。 例如,你问候朋友:“你吃了吗?”“吃了,谢谢你的关心。”你的善意,他已准确接收。 如果他恼怒地反问:“怎么?你看我像吃不上饭的人吗?难道我连饭都吃不上吗?”显然,你的善意,他并没有理解,于是,误解产生了。 不理解导致误解,误解又往往会产生抱怨:“他应该那么做……”“他不应该这么对我……” 许多人抱怨是因为别人没有按照自己的愿望去做,这本身就是对人生的不理解。请你想一想,人家为什么应该按照你的意愿去做? 如果说“应该”的话,以下这个“应该”排在第一位,那就是:“一个人‘应该’按照自己理解的方式去生活。”也就是说,一个人有权利做他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只要不违法,没有损害他人的利益,即一个人有选择的权利。排在第二位的“应该”是:“我们‘应该’理解别人按照自己理解的方式去生活。” 也就是说,我们要尊重别人的选择。 理解大到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就是要相互尊重。比如,美国人有权按照美国的方式生活,印度人有权按照印度的方式生活,不管你喜欢不喜欢。现在,国家间互相尊重主权完整、互不干涉内政已经成为普遍认可的国际关系准则。小到个人与个人之间,也要互相尊重,尊重对方的价值观,尊重对方的生活方式,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 一个人坚信自己的观念正确,坚信自己的看法是对的,甚至坚定自己的生活态度,这本身并没有什么错。人们应该有所信仰和追求,有些原则是不能轻易改变的。你也可以宣传自己的主张,以此影响别人。但是,如果他人的信仰、观念、做法、看法与你的不一样,你也应该尊重他们,不应该随口否定或贬低他们。 比如,你可以说:“夫人,我只爱你一个,你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这样表达情感没有什么不妥,但是,你不能说:“世界上其他的女人都是丑八怪。”须知,别人也有权认为自己的夫人是世界上最美丽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