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大宝积经》:优波离白佛言。世尊。若有菩萨贪心相应而犯于戒。或有菩萨瞋心相应而犯于戒。或有菩萨痴心相应而犯于戒。世尊。如是菩萨于三犯中何者为重。尔时世尊告优波离言。若诸菩萨修行大乘如恒沙劫。贪心相应而犯戒者。其罪尚轻。若一瞋心而犯于戒。其罪甚重。何以故。因贪犯戒摄受众生。因瞋犯戒弃舍众生。优波离。所有诸结能摄众生。菩萨于此不应生畏。所有诸结能舍众生。菩萨于此应生怖畏。优波离。如佛所说。贪欲难舍为过微细。瞋恚易舍为过麁重。痴难舍离过复麁重。优波离。于烦恼中。若难舍离小犯之罪。是诸菩萨应当堪忍。若易舍离大犯之罪。如是烦恼。乃至梦中不应忍受。以是义故。大乘之人因贪犯戒。我说是人不名为犯。因瞋犯戒为大犯戒。名大过患。名大堕落。于佛法中是大留难。 《佛说决定毗尼经》:优波离白佛言世尊。或有欲相应心而犯于戒。或有瞋相应心而犯于戒。或有痴相应心而犯于戒。世尊。菩萨犯戒。于欲相应心。瞋相应心。痴相应心。何者为重。尔时世尊告优波离。若有菩萨如恒河沙。欲相应心而犯于戒。或有菩萨因一瞋心而犯于戒。等住菩萨大乘之道。因瞋犯者当知最重。所以者何。因瞋恚故能舍众生。因贪欲故于诸众生而生亲爱。优波离。所有诸结能生亲爱。菩萨于此不应生畏。所有诸结能舍众生。菩萨于此应生大畏。 5、《华严经》:瞋恼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为一切。求其长短。二者常为众人之所恼害。 6、《摄大乘论释》(世亲菩萨释):释曰。因时由观五义故灭除瞋恚及瞋恚。所生忿恨心五义者。一观一切众生无始以来于我有恩。二观一切众生恒念念灭。何人能损何人被损。三观唯法无众生。有何能损及所损。四观一切众生皆自受苦。云何复欲加之以苦。五观一切众生皆是我子。云何于中欲生损害。由此五观故能灭瞋恚。瞋恚既灭故能除忿恨。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