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童年的痛苦没有解决,而且在长大成人后浮现,就会引起一大堆症状,包括罪疚、羞愧、忧郁、自贬、自毁等等。当某个人显现孩子气的行为,诸如撅嘴、无理取闹、过度专注,那么,内心的幼童已经开始活动了。如果触发内心幼童的作用没有被带到意识中察觉出来,患者儿童时期因为痛苦所造成的不良行为就会再度伤害自己,或是转而伤害他人,而患者自己的孩子更可能受到伤害。例如,虐待孩子的父母亲,他们小时候通常也被自己的父母虐待过。佛洛依德学派的治疗师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强迫性重复”。而布雷萧则称之为“自发的年龄退休”(spontaneors age regression)。 根据沟通分析理论,人的心理结构包含三部分:儿童(内心中的孩童式)、成人(目前个人所具有的理性客观部分)、父母(内化父亲或母亲的思想、感觉、行为)。在沟通分析的治疗里,儿童、成人、父母这三部分要有实际的对话或沟通,由患者扮演不同的角色。 众所周知的心理剧(Psycho drama)则有更多变化,在治疗时,患者要扮演更多的角色,触及儿童期存留的恐惧与伤害。例如,代我(alter ego,即观察说话、行为、身份语言的人)可以阐述由别人所演出的儿童、成人、父母等等不同角色。多名参与者可以一起演出重大事件、并变换角色,当儿童的痛苦记忆能带进意识并被觉察到,强烈的情绪就此宣泄。 布雷萧把艾瑞克逊(Erik Erikson)的人格发展理论,结合在沟通分析的概念里,借此精确针对问题,随着特殊的儿童阶段而调整治疗。 上述这些技巧及其他要求和我们“内心幼童”对话的技巧,都有一个共同特色,那就是要我们回想儿童期的痛苦记忆,并释放情绪。这些技巧经常施用于曾在失和、虐待、酗酒、吸毒家庭成长的成人身上,很有效果,他们都能在放松状态中,浮现幼时记忆。 譬如在放松状态时,成人要回到童年找寻这些年来一直存在于自己心灵的“幼童”。透过回想,他看到幼时的房子、每个人的房间,还有整个家庭,然后看到那名孩子。成人带着日益增长的眼界与成熟的理解力和孩子交谈,和孩子一起推理,并拥抱孩子,答应保护这个孩子,并把孩子从创伤的环境带出来,来到目前所处的时代。于是,孩子就被拯救了。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