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明代大儒罗近溪“不动心”的案例(2)

再说,即如佛道两家讲修养工夫的人,也是一样需要注意。一般人标榜“无念”的观念,大多都是根据《六祖坛经》上断章取义而来,经讹传讹,误已误人。其实,六祖对自己所谓“无念”一词,作过更深一层的解释,所谓“

再说,即如佛道两家讲修养工夫的人,也是一样需要注意。一般人标榜“无念”的观念,大多都是根据《六祖坛经》上断章取义而来,经讹传讹,误已误人。其实,六祖对自己所谓“无念”一词,作过更深一层的解释,所谓“无者,无妄想;念者,念真如”,并不是说要做到如木头石块一样的什么心都不动。

还有更好的例子,在《六祖坛经》上记载一则公案。当时,北方有一位卧轮禅师,专门注重对境无心的不动心修持,当然他也有相当功力心得了。所以他作了一首偈子说:

卧轮有伎俩   能断百思想
     对境心不起   菩提日日长
这首偈子,由北方传到了曹溪南华寺。六祖听到了,深怕一般学人弄错了方向,他不能不开口了,因此就说我也有一首偈子:

慧能没伎俩   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   菩提恁么长

在六祖这首偈语里,很明白地告诉大家,对境可以生心,但必须在纷杂的思虑中始终不离无思无虑的奥妙,那就不妨碍道业了。至于透过千思万虑如何去认识无思无虑的道体,则是慧悟的关键所在了。
所以自六祖以下的唐宋禅师们,很多都强调处在流俗鄙事之间,日用应酬,鸦鸣鹊噪,无一而非道场,并非如木石一般的“不动心”才算是修道。

《孟子与公孙丑》

----------------------------

譬如儒家的一部书你们去查——《明儒学案》,明朝儒家的“指月录”,根据《指月录》、《五灯会元》做的,儒家叫做学案,禅宗叫公案。《明儒学案》里头,讲到王学,王阳明的弟子们,有个有名的大儒叫罗近溪,你去翻一下看看,这个人是了不起的呦,非常了不起。

罗近溪先生从年轻起就讲究这个学问之道、养气之道,拜了几个老师,读书啊、修道,修得随时做人做事不动心,专门修养这个不动心。你像我们读《论语》,孔子报告自己十五岁开始做学问,十年做一个阶段,“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逐步变动,“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孔子由十五岁起,做学问、做功夫修养到七十岁他才有把握。孟子讲自己“四十而不动心”,到了四十岁觉得不动心了。这个不动心是不是无想定是个问题啊!

可是罗近溪先生就学这个不动心,才二三十岁就做到了不动心,可是病了。得了什么病呢?拿现在医学讲,一身硬、身体硬了,都不能动,等于麻痹、风瘫冰冷了,躺在床上全身动不了;头脑清醒得很,就是不动心。

他的病怎么好的呢?儒家很不愿意谈这个神秘异道,但是《明儒学案》上面记载得很清楚,不能不讲哦。他病了几个月躺在床上,发冷,一身硬;头脑清楚的,就是不动心。有一天夜里做了一个梦了,梦到了一个老头子问他:“哎,你病好一点没有?”他说:“哦,最近好一点了,老先生,很有进步。”那个老头子就骂他了:“哎,我不是问你身体的病,你心病好一点没有?”他说:“我没有心病呀!”“你没有心病?你求自己不动心不是心病吗?”“切!这位老先生你这个是讲什么话?!我平生学问就要做到不动心呀,我做到了不动心,怎么叫我是心病?”

那个老先生就骂他说:“你要知道,我们此心是活泼泼的呀,非常活泼,你读过《大学》没有?‘鸢飞戾天,鱼跃於渊’,此心是活泼泼啊!‘瞻彼淇澳,箓竹猗猗’,此心是活动得很啊,这个鸢飞鱼跃、云淡风清,你硬把自己的感情思想都压制下去,以为是功夫。所以你心压制得厉害了,因心影响到身,你的身体所以病了,变成死人般僵硬,你还说自己有道呢!”被老先生一骂,他清醒了、才觉悟了,就问老先生说:“老师啊,您叫什么名字啊?”老先生说,“你不要问,我叫泰山丈人而已。”本身名字都不告诉他。他一吓醒了,醒了以后出一身大汗,身上盖两床被子都被汗湿透了,就站起来,身体就好了。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