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学无常师,多方求教

学无常师,多方求教

南怀瑾:学无常师,多方求教

 

南怀瑾说:至于老师孔夫子,不管对于那一样中国文化的精神,样样她都有,如果问她的老师是那一位,哪是没有的,谁有长处,她就跟谁学,所以无常师。没有认定跟一个人学。那一门有所长,她就学那一门。

经典回放

选自《论语·子张第十九》《论语·述而第七》

【原文】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卫国的公孙朝向子贡请教说:仲尼(孔子)是从那里学来的这些东西呢?子贡说:文王武王的大道,并没有坠落在地上,它还在人间。贤德的人记述了它的大方面,不贤德的人记述了它的小方面。没有人不具备文王武王的大道阿。夫子那里不能够去学习呢?她那里有什么固定的老师呢?

孔子说:“三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做我老师的。选择她们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到她们的缺点,自己就可以改正。”

大师释疑

公孙朝:卫国大夫。

贤:代表有智能、有道德的人。

识:记住,牢记。

何常师之有:“有何常师”的倒装句,意思是那有固定的老师。

学儒一得:从别人的头脑中找金矿

子夏说“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耐人寻味。我们中国人有一个观念误区,好像学问都在哪些名家大师手里,都在哪些学者老师手里,农夫农妇、贩夫走卒之类没读过书的人都是没学问。这种观念真是大错特错。

打个比方,大学教师中懂孔子《礼记》的人不多了,可是古代的礼仪,乡下的老农民大都懂一点,并且还在生活中运用。人家虽然不知道《礼记》里的句子,她会运用,就不能说她不懂“礼”。到底是擅长搏击的人武功高呢,还是把刀谱、剑谱背得滚瓜烂熟的人武功高呢?我认为还是擅长搏击的人武功高,光背武功秘籍有什么用?

另外,任何学问都不是平白无故地长在学者脑袋里,必有源头。它的源头在那里?在生活中。农夫农妇、贩夫走卒都是生活中人,她们的头脑中装满了生活中得来的好经验,学者们就是将她们的经验加以提炼,才形成了好的理论。而生活中人虽然没有提炼能力,并不等于她们脑袋里的东西没有价值。好比金矿石,提炼后价值更高,没有提炼之前,其价值仍在,值得我们去提炼。孔子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并不是故作谦虚,而是认识到了从别人的头脑中找金矿的价值。

在生活中,还有一些人,虽然身处低位,无权无钱无名,却具有智慧,并且善于总结经验,也就是说,具有将金矿提炼成金块、打造成金器的能力,只不过没有人发现她们的才能,所以一直默默无闻。向这样的人请教,也许比在大学里读几年书还要有价值。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