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手功治百病(17)

其实,人的一生,人格才是最重要,人格就是人的品质格调,人的品质包含一个人全部的心理状态,它包含知、情、意三者。知又包含知觉、知识、智慧;情又包含情感、情绪、情操;意又包含意念、意识、意愿。今天的教育


其实,人的一生,人格才是最重要,人格就是人的品质格调,人的品质包含一个人全部的心理状态,它包含知、情、意三者。知又包含知觉、知识、智慧;情又包含情感、情绪、情操;意又包含意念、意识、意愿。今天的教育特别注重知觉、知识,至于智慧也只注意启发小智小慧,并不注重培养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今天的教育所特别缺乏的是情感的教育、情绪的教育、情操的教育,我们只让我们的孩子的意念放在读书、考试、升学上,我们的教育最高当局者不太懂得提升孩子的意识形态,不重视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未能启发学生悲天悯人的宏愿。因此,我们的政府投资许多资源在教育上,而年轻人的品质却越来越低落,社会上为非作歹的人愈来愈多,不禁使人不寒而栗,毛骨耸然。


三教—儒教、道教、佛教是我国传统的三种教育,这三种教育的共同点在于它们三者都是人格教育,都是教人培养高尚的品格。儒家的经典教人怎样做君子、做孝子、做圣贤,道家的经典教人如何做真人、至人、大人、神人、圣人;佛教的经典教人如何做修行人、做罗汉、做菩萨,如何成佛。所以三教的经典都是讲求如何提升人的品质。而三教的经典讲人格的提升都是从心灵的净化开始,所以儒家讲正心诚意,道家讲致虚守静,佛家讲明心见性,无不是在心地上用功夫。


读经是解救社会乱象最好的方法


西方物质文明发展至今,看似极尽辉煌神奇,夺人眼目,其实已经窘态毕露,百病丛生。台湾受到西方潮流的影响,道德意识日渐低落,变成所谓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自救之道,惟有读诵、思维古圣先贤的经典。我常告诉学生,西方文明著重物质文明,东方文明著重精神文明,我国传统的三教经典正是东方精神文明的精华所在。今天社会的病根在于重视物质,轻视精神,救之矫之之道在于加强精神涵养,节制物质享受以求取平衡。精神涵养之法就存在于三教宝贵的经典中,不须舍近求远,不须另行研发,只要把古代留传下来的经典重新拿来诵读就可以了,不懂的地方,可以参考各种版本的注释,十分方便。


三教经典以儒家的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基础,无论儿童读经或成人读经都应该在此加强。成人读经重视理解,故读三教经典宜有先后,先读文义较浅的四书,再接著陆续读《易经》、老庄,以至于佛经。


儿童读经偏重记忆,因为儿童的擅长在于记忆,吾人当把握儿童记忆最强的黄金时代,快速把古代圣哲的大智慧结晶—经典的文句,输入儿童的脑海作为种子,以待日后自然萌芽、开花、结果。理解乃是儿童所难,大人们不宜强其所难,以免产生反效果。因此儿童读经不须分先后,也就是说,《论语》、《老子》、《易经》三种教材可以同在一堂课中诵读,并鼓励儿童于课后利用时间加以背诵。


当我们好好研读四书时,我们就会发现,四书是儒家的基本经典,它告诉我们的乃是最基本的做人道理。它提出许多人生修养的基本德目,如孝悌、忠恕、仁义礼智信,鼓励人透过不断的学习,成为善人、士、成人、君子、贤人、圣人。在各种人格中,四书最常提到的是君子。我们发现,儒家并不要求人人成为圣人,连孔子也不敢自居为圣人。儒家只是鼓励人做一个君子。做君子并不太容易,但总比做圣人简单一些。目前我们的社会之所以乱,就因为君子太少,小人太多。如果大家都希望成为君子,学习做君子,天下不就太平了吗?以儒家哲学来说,人生真正的快乐不在于感官的享受,而在于人格的修养。所以孔子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君子坦荡荡。’又说:‘知者乐,仁者寿。’‘仁者不忧。’孟子说:‘仁者无敌。’又说:‘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一乐也。’孔子认为只要精神修养足够,即使没有丰盛的物质,也一样可以得到快乐。所以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并赞叹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现代人贪欲极重,贪不到就‘嗔’,根本原因就是‘痴’—看不开,这就是佛经所说‘贪嗔痴’三毒作崇。三毒重,心理烦恼就多。心理辅导、疏解最好的方法乃是读经,经典的文句简洁而有力,典雅而隽永,无论对儿童或对成人都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感化薰染作用。它是我们数千年来祖先的智慧遗产,意识遗传基因,只要我们将它从生命深处唤醒,它就会带领我们离开黑暗,走向光明,拨开迷雾见到青天。


读经的成效,非短期可见,必须持之以恒进行二、三年,方可在思想、言行上显出正面的转变,拿人类的肉体长成来说,也要经过十月怀胎,三年乳哺的过程。也可以说读经是一辈子的事情,人人每天抽出一些时间来读经,年轻人与老年人就不怕有代沟,社会哪会有那么多的犯罪事件呢?


二十多年前,我读范锜先生写的《哲学概论》,他说哲学所追求的是人类的共同理想—真、善、美、圣。中国古代的经典之所以值得吾人不分老少男女永远诵读,就是因为它含有真、善、美、圣的永恒价值。


许多人一听到读经,就觉得古代经典是用文言文写的,不容易理解,因而害怕读经。但王财贵博士讲了一句话十分扣人心弦,他说:‘当我们勇敢地打开一本《易经》来读,全部的经传数万字,普通人大概可以读懂一、二十句,但我们要知道,仅这一、二十句,若能好好欣赏玩味,已够一生受用不尽了。’所以,读经不必怕不懂,只要有一个开头,持续一些时日,慢慢咀嚼,味道就会慢慢出来。况且不懂的地方,一般的经,找到一本注解来参考并不难。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