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的奥秘(上)(4)

九、 决定心求往生念佛法 ·“切愿”念佛法。 ·横超三界,关键是信愿。 ·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老实念佛! ·何为“一念往生”? 纵然不断烦恼,不修 禅定 ,不舍家缘,只要一心念佛,不起现行造业,发起决定


  九、 决定心求往生念佛法
·“切愿”念佛法。
·横超三界,关键是信愿。
·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老实念佛!
·何为“一念往生”?
纵然不断烦恼,不修禅定,不舍家缘,只要一心念佛,不起现行造业,发起决定心,下决心定愿求生西方,就可往生。因为,念佛法门,便是为救末法时期被烦恼所贼害的众生而设的。这就是“念佛法门”可贵之处。真正“伏烦恼”、“断烦恼”的,那是证果的圣人,可以
竖出三界;而我们凡夫往生,全凭佛力加被,横超三界。当然,能伏、断烦恼更好。若不能伏、断烦恼,只要不造五逆,不谤正法,至心信乐,以决定心求生,也得成就。就是造五逆罪,只要至心忏悔,发决定心求生西方的人,也得往生。发决定心求往生,就是“始终如一”,一门深入,决定信心,尽形寿念佛,绝不为外道所骗,也不为其他法门所留,不朝三暮四,日日投机。所谓“一念往生”,是说再没有“后念”,再没有别的念头。是指临终一念。即临终时,一念求往生,第二念尚未起时,即便命终,凭此最后一念,便得往生。如果第一念求往生,命未终,第二念便起散乱,那就会随第二念走(这第二念已变成最后一念),便不得往生了。我们平时念佛,总是异念纷起,所以不得受用。

  十、 一念圆成(融)念佛法
·一切唯心造。
·“心清净”(显现)即是“无量光(常照)(常寂光)、无量寿(常寂)”
,亦即是“一念十方”、“一念十世”,即“一念圆顿”法(圆成、圆融、大圆满、圆通)。
·“缘起性空”、“性空缘起”,法尔如是。
佛说:“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生则法生,法生则心生”。一切境界都是由心所现,由心所造。十法界原来只是一心。此心横遍竖穷,一切法包括无余。所以十方世界,没有一微尘许法不是由心起现的。亦即是说,十方世界没有一微尘许法不是自己的“心”。
“法界”原来是“清净”的。唯在自己“心”起什么“念”时,便现什么样的境界而已。当自己“心清净”时,十方世界就“无量清净”,不昏暗,也没有障碍,于是假名为“无量光”;当自己“心清净”时,三世也就“无量清净”,于是“无生无灭”,便假名为“(无量寿)”。这样,“清净心”现“清净境”,“清净则常”(清净了就没有变异,所以说常),“清净则寂”,“清净则光”,所以假名为“常寂光”。如能这样清净心念佛,便一念清净则一念佛,念念清净则念念佛,所以假为“香光庄严”。这便是“一念十方”,“十方一念”;“一念十世”,“十世一念”,这样“一念圆顿”的法,唯有净土念佛法门最为直捷了当。因为境原是心,境由心现;而“心”本来是没有的,是由念而成的。一切念中,以念佛为最殊胜,因为佛之一念,圆摄一切念。佛能摄尽其余九道,可说十方三世,佛德没有不周遍的。离开了(大智大觉)佛,无论参禅、持戒、持咒,乃至一礼一拜,都是顺从了魔外也。 因此,论修行,念佛为正行,其余都是助行。一切都没有超过佛(大智大觉)的。因为佛(大智大觉)的“功德”是没有不圆满的,所以念佛(即念大智大觉)就是“多福德因缘”,最圆顿,最方便。我们千万不要让罪业染心,只能让“念佛净业”成就。让我们的心,只现西方极乐世界相,即(意生身),只现阿弥陀佛相(意生身)。这便是念佛法门真正的“要求”。众生心力羸劣,持名可助心力的不足,所谓“辟散乱之要,在于音声”。心无力,是借口来扶也。《华严》曰:“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法界无性,以心为性;心本无性,缘念而成。心是“无性”为性,缘什么样的“念”,便成什么样的“法界”。这完全是“法尔如是”,性本如此。

十一、尽形寿,一门深入念佛法
尽此一生念佛,永远不退,正念始终现前,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坚决要求往生,一切功德回向西方,这叫“长时修”。若能这样,定得如愿往生。

  十二、 放下身心(正报)、器界(依报)念佛法
·“因缘果报”是“必然”(定数),应敢于面对,是“逃避”不了的!
·如何能“放下”?·“戒定慧”对治“贪嗔痴”法与其“结果”。
放下烦恼及贪、嗔、痴可得自在;不可放下道业(念佛)。要知道,该失败的、该倒霉的事终于要来(自己种的因,顾、、成熟时总要受果报),放不下也没有用,照常来;该成功的、幸运的事也终于会来(因缘果报),与放下或放不下毫无关系。因此说,天天提心吊胆地放不下,只有增加精神(心理)上的负担。不如干脆放下这一切,专心念佛为妙。不如干脆“内”放下“五阴身心”,“外”放下“根尘器界”。放下后才能得清净,才能了生死,才能往生。如何能放下呢?若依念佛法门来说,就是一心念阿弥陀佛,便能放下。如何分别
说,大约有三种:①持戒。②修定。③修慧。修戒定慧便能放下。①持戒--是“放下”一切“过”、“非”,即“放下”“身三口四”“七支”的“过”、“非”。“持戒”能生一切“功德”,渐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意”之贪、嗔、痴,通于“戒、定、慧”。“戒、定、慧”都是对治贪、嗔、痴的。贪、嗔、痴粗的,要用“戒”对治;三毒细的,要用“定”对治;三毒最细的,要用“慧” 对治。所以三毒障戒也障定,也障慧。用“戒功德”对治“贪、嗔、痴”,是解脱自己的“业”,叫做“别解脱”,局限于“人道”;用“定功德”对治“贪、 嗔、痴”,名“定共戒”,可生“天道”,通于凡夫、外道、圣人;用“慧功德”对治“贪、嗔、痴”,名“无漏戒”,能出三界,唯四果圣人才能修,是“无学人”的事。凡夫所有的“智慧”,都是“世智”,不是“真智”,唯有阿罗汉才有“真智”,用“无漏智”破尽“三界内无明”。②修定--便是放下“散乱”和“昏沉”。身、口、意不散乱、不昏沉,才能成就往生的“因缘”。③修慧--便是破“无明”,能除心中的障碍。(A淫欲障碍B亲缘障碍C名闻障碍D钱财障碍。)

   十三、 介尔初心念佛法
·“介尔初心”(即根性--见、闻、嗅、尝、触、知六根性)(第一念)本“清净心”(本觉)(善护此念)念佛定“往生”。
·“始觉”(介尔初心)念佛就是始觉念,即“真念佛”、“真了生死” ,不假方便,没有渐次!
“五根”没有罪过,本来是不染的。因“五识”里有“一分意识”,所以才起“染”着心。就是说,“五根”刚对“五尘”的时候,“第一念”一点都没有罪过,清清净净的。例如眼根刚看见红的、黄的时候,它就是红的、黄的,没有丝毫贪著心或厌恶心。可是第二念贪著与厌恶的虚妄心起来的时候,就起了贪著或厌恶,就染著了。这“第一念”没有染著的时候,叫“介尔初心”,是清清净净的“第一个念头”。修行人要用这个“介尔初心”,即清清净净的“第一个念头”(要善护此念),去念佛,一定能往生。即所谓“西方极乐土,去此十万亿,与我介尔心,初无彼此异。”这个“介尔初心”(本来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不动摇,本能生万法),原来是众生的“本觉”(又名:佛性、真如、自性、不生不灭、不二、本来面目、实相……大智大觉)(本来的觉性)。由于第二念虚妄心(第六意识,即分别心)兴起,才生出“不觉”(即无明),即迷惑了,所以才堕入六道生死海。然而我们(众生)在“不觉”迷惑中,一心念佛,就是开始觉悟,即“始觉”。所念的阿弥陀佛是已觉悟的人,即“本觉”。修行人,只要以“介尔初心”不夹杂,单单提一句佛号,就是“始觉合于本觉”也。所以说,真正以(介尔初心)“始觉心”念合于“本觉”的一句佛号,就是“真念佛”。以“介尔初心”念佛,一句当下就是“六根清净位”,心念刚一起,早已成就了“心佛”,不假方便,没有渐次,不须三大阿僧祇劫,今生就了生死也。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