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父母恩]农历七月十五盂兰盆节(佛欢喜日)专题(2)

我国最早行盂兰盆会,相传是在梁武帝时代,据载:‘大同四年,帝幸同泰寺设盂兰盆斋。’《释氏六帖》也记载有:梁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以盆施诸寺。自此以后,蔚成风气,历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兴盂兰盆会,以报


  我国最早行盂兰盆会,相传是在梁武帝时代,据载:‘大同四年,帝幸同泰寺设盂兰盆斋。’《释氏六帖》也记载有:梁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以盆施诸寺。自此以后,蔚成风气,历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兴盂兰盆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
  
  如唐朝代宗、德宗等,都曾亲设盂兰盆供,代宗还将过去施盆于寺的仪式改设于宫内道场,并设高祖以下七圣位,将帝名于巨幡上,从太庙迎入内道场中。此外,《法苑珠林》载:国家大寺,如长安西明寺、慈恩寺等,每年送盆献供种种杂物及举盆音乐人等,并有送盆官人,来者不一;而信众献盆供者亦多。可知唐代朝廷和民间对于盂兰盆供是相当的重视。
  
  盂兰盆会之所以会如此流行,深得民心,实乃由于其强调藉供养十方自恣僧,以达慈孝双亲,乃至度脱七世父母的思想,与中国崇尚孝道,慎终追远的伦理传统不谋而合;再加上帝王的倡导,因此很快就由寺院走向民间,由佛教节日成为民间节日。

  每逢农历七月中每日念诵<报父母恩咒>四十九遍,可报父母恩,现存父母延寿,去世父母超拔,如一日未诵,次日可补诵。

  
  报父母恩咒原文
  
  《报父母恩咒》:南无密栗多,哆婆曳娑诃
  
  读音:南(na)无(mo)密(mi)栗(li)多(duo)哆(duo)婆(po)曳(yì)娑(suo)诃(he)
  
  发音注解
  
  南无:录音带多读为(nā那)(mó摩),《大悲咒句解》、《密宗秘法·特音》皆读(nā那)(mō摸)。无:梵音读(mó摩),见《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细考古、今字词典皆读此音。另外,还有全读去声的。今人多读成南(ná拿)无(mó摩)。另海涛法师著《慈悲的咒语》中注音为南(nán难)无(mó摩)。曳:此处应读古音(yì义)。不读今音(yè夜)。莎诃:有本亦作“娑诃”,两者皆可。
  
  功德简介
  
  多生累劫之父母恩重难报,佛传报父母恩咒,每逢农历七月中每日念诵报恩咒四十九遍,可报父母恩,现存父母延寿,去世父母超拔,如一日未诵,次日可补诵。(尽孝之心又何止拘泥于七月啊!)
  
  诵咒回向文
  
     愿此报恩经功德,普及父母於一切,四生六道与含灵,皆共同登圣觉岸。

       愿以此功德,普及与一切,佛子与众生,咸共成佛道。 

       七月十五佛欢喜日,去寺院或家中供佛斋僧,功德无量,无始以来父母眷属必获利益。

       如果时间所限,可以在线礼佛,为父母祈福。以欢喜心瞻仰如来,也是解脱之因。

    盂兰盆会的启建兴设,到唐代都还谨遵佛意,主要在供佛、供僧,以报答父母先亡。但是到了宋代,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相融合,民间将佛教的盂兰盆会与道教‘中元地官节’、及中国传统对祖先鬼魂崇拜又融和在一起,变成‘祭鬼’。
  
  此一习俗流传至今,中元普渡已成为民间七月的主要祭典,因此,七月又称为‘鬼月’。
  
  事实上,为了祖先杀害生灵进行祭祀,并不能免除祖先的所受的苦痛,只要杀生就会减损祖先的福德,增加他们的罪业,反而会令祖先因此恶业而堕落。
  
  因而,祭拜祖先,宜用水果等素食,不宜用酒、肉、烟、乃至杀生之物等徒增祖先罪过,令先人受更得的苦痛。

【报父母恩咒】南无密栗多,哆婆曳娑诃 .....

南(na)无(mo)密(mi)栗(li)多(duo)哆(duo)婆(po)曳(yì)娑(suo)诃(he)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十月三年,怀胎乳哺;推干去湿,咽苦吐甘,才得成人。指望绍继门风,供承祭祀。
“南无密栗多,哆婆曳娑诃”就是报父母恩咒 !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