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精舍” 中国当代“佛化家庭”研究(陈坚)(6)

在中国古代,“佛化家庭”可能还仅仅只是局限于上层社会和知识分子阶层,这主要是因为:(一)当时一般老百姓将佛教“巫术化”,烧香拜佛求保佑,不懂以解脱人生烦恼为宗旨的正信佛教(或叫“心性佛教”),从而也谈不

  
在中国古代,“佛化家庭”可能还仅仅只是局限于上层社会和知识分子阶层,这主要是因为:(一)当时一般老百姓将佛教“巫术化”,烧香拜佛求保佑,不懂以解脱人生烦恼为宗旨的正信佛教(或叫“心性佛教”),从而也谈不上去建设什么富于精神内涵的“佛化家庭”;(二)当时一般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都不高,要建一个“家庭精舍”来作为“佛化家庭”的物质载体也不是很容易。不过,时过境迁,在当代中国,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随着普通国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许多老百姓也都渐渐地懂得了佛教真正的精神诉求,从而开始走上了正信佛教的道路,再加上国家的经济发展已经惠及到了千家万户,这一切——宗教信仰的自由、经济条件的改善以及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使得以“家庭精舍”为依托的“佛化家庭”在当代中国方兴未艾,从上层社会到下层社会都不鲜见,只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从而家庭也众多,稀释和淡化了“佛化家庭”的存在,以致于如果不是像我这样专门去作“佛化家庭”问题的调查,一般人(尤其是没有佛教信仰和不关注佛教的人)可能不会很强烈地感到“佛化家庭”在当代中国的存在。
  
在当代社会,网络是社会现象的晴雨表,“佛化家庭”在当代中国的兴盛同样也在网络上得到了反映。如果我们用google来搜索一下“佛化家庭”和“家庭就是道场”(或“家庭是道场”、“家庭即道场”)这两个词条,那么我们就会发现,与“佛化家庭”有关的信息有531000条,而与“家庭就是道场”有关的则有550000条,两者加起来总共有1081000条,数量过百万,可谓不少矣。在这些信息中,有许多是“佛化家庭”的当事人对于家庭佛教生活的看法和感想,从中我们可以欣慰地看到佛教在改善他们的人生品质和家庭氛围中所起到的积极而有益的作用以及他们对佛教的感恩之心,比如其中有一篇题为《家庭即道场》的短文(作者爱莲)就很好地表达了这样的意思,我将之摘录于此以为本文之结束,期与大家共享。短文如下:
  
师父强调:修行要调和家庭。因为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禅不是离群索居,而是要在血肉现实的生活中扎根、磨练;非但不必出家,更要齐家,负起在家中应尽的责任义务,以建立一个健全、温馨的家庭为己任。这是安祥禅的殊胜,也令我深深感佩 师父的见地和修持。
  
家庭的作用实在太重要了,很多孩子的问题根源在家庭,旁人爱莫能助,更甚者衍生为社会问题,令人慨叹。家庭的不和谐,对孩子而言,是心灵上莫大的伤害,不是其它物质条件所能替代或弥补的。家庭对一个人的人格养成至为重要,影响深远,我常想如果社会上家家都能健全温暖,不知可以减少和改善多少的问题!
  
师父曾提及:“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夫妻之间相处很容易产生摩擦,我想一个人大概可以从和另一半的相处看出真正的修养,因为不管在外如何显达、得意,在面对自己的伴侣时,常言道:“不是冤家不聚头”,是否仍不失理性,愿意做个真君子,不以牙还牙,真诚的尊重、感激对方,就要看修养了。
  
我时常以主观标准要求家人,希望改变他人,来符合自己的心意。结果是制造错误和烦恼,内心也屡因对立陷于怨恨,无法集中心力修行。因此,深感 师父所言处处调和的重要性。家庭也是使我成长的地方,往往由于不堪对立之苦,才愿意痛切反省,发现自己确实有诸多执着、偏去个性,心灵经过洗涤,才获得智慧和成长,愿意重新出发,始有正向的循环发展。
  
在家中,孩子的教养问题也常令我无措。书籍上的知识只是原则,要能视情况灵活运用才能生效。我后来发现与其阅读书籍,向外寻求方法解决,不如回归内心的安祥,让自己安定、沉淀下来,再去思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比较能够克服问题。这使我感到安祥是源头活水,没有安祥,纵有知识原则亦是力不从心,因此,拥有安祥才是根本之道。
  
曾思考:对家人而言,我到底想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对孩子,我究竟能给的是什么?想到 师父的恩,给我安祥,使我的人生中有一处绝对安适、光明、温暖、难以言喻的所在,这给了我启示,我衷心愿意在孩子成长路上、人生中,给予他接纳和支持,成为他心中恒常存在的一份温暖。对家人,我希能以慈悲、感恩相待, 师父说:“佛法最大的力量是慈悲。”慈悲是一种谦卑、无偿的情感,能去除私我之蔽,因此,我与家人既以深缘共会此生,期于世间法的情感之外,能秉慈悲、感恩之心,于菩提道上,互相扶助,彼此成就。

(本文是教育部重点基地项目“基督教和佛教对当代中国社会生活方式影响的比较研究”。(项目号06JJD730001)成果之一)

注释:
  ①[马来西亚]陈义孝《佛学常见词汇》,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11月版,第283页。
  ②“精舍”一词本身就给人以一种小巧玲珑的意象。
  ③《佛光大辞典》,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6月版,第6册,第5882页。
  ④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上海书店1995年12月版,第2510页。
  ⑤如南朝宋尼“慧果,本姓潘,淮南人也。……青州刺史北地傅弘仁,雅相叹贵,厚加赈给。以永初三年,割宅东面,为立精舍,名曰景福。”[梁]释宝唱著,王孺童校注《比丘尼传校注》,中华书局2006年7月版,第43页。又“慧玉,长安人也。行业勤修,经戒通备。常游行教化,历履邦邑,每属机缘,不避寒暑。南至荆楚,仍住江陵牛牧精舍。”同上,第53页。
  ⑥肖萋父、李锦全《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153页。
  ⑦这一点也不难理解,因为中国古人(包括《管子》的作者在内)皆普遍认为天地万物是由“气”所组成的,万物皆“气”,所以作为万物之根本的“道”自然就应该是“气之精”者或“物之精”者了,肯定不应该是“气之粗”者或“物之粗”者。
  ⑧肖萋父、李锦全主编《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153页。
  ⑨《管子·山权数》中曰:“东海之子类于龟,托舍于若。”黎翔凤注曰:“托舍,犹寄居也。”(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7月版,下册,第1316页)“寄居”也就是藏的意思。
  ⑩黎翔凤在解释这段引文时注曰:“大充,谓过于饱;大摄,谓过于饥。血沍,谓血销减而凝沍。间,犹中也。充摄得中,则和畅而有所成也。”参见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7月版,中册,第497页。
  [明]交光真鑑《<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台湾佛陀教育基金会2005年11月版,第191页。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