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特胜观——系统的四禅八定(逸尘)(4)

证得四禅后,学一切事,随意成就,神通变化,亦由此出,故称为根本禅定。 十三步:观出散(对破空无边处定) 先解释空无边处定。在四禅寂定心中,一心观想广大虚空,便可入此定境。“入此时,心念明净,远离苦乐觉受

  证得四禅后,学一切事,随意成就,神通变化,亦由此出,故称为根本禅定。

  十三步:观出散(对破空无边处定)
  先解释空无边处定。在四禅寂定心中,一心观想广大虚空,便可入此定境。“入此时,心念明净,远离苦乐觉受,唯见虚空无边,不见有自身及世界,由此脱离了色界身体与物质的束缚,精神有如‘笼破鸟飞’。”(陈兵《佛教气功百问》58页)
  这里需要说明,四禅定的修持中,也有观空。但那是由于心细不见粗色之相,心粗时即可见色,是因尚未用观色破散色法去断绝色之束缚,故不能称前四禅定为空定,而空无边处定是永断色相的。
  本步修炼观出散,就是修空处定。出,就是出离色界。散,就是散三种色。出散,就是出离色心,依虚空消散自在,不为色法束缚。凡夫得此定,认为真空安稳,会心生取着。观出散,即可明初入之虚空处,亦是四阴合和故有,并无自性,不可取着。
  修空处定,要明所修境和能修之心。空处定所修之境有二,一是障境,二是相成境。障境有三,需灭三种色障,一种是可见之障碍色,二是不可见障碍色,三是不可见的无障碍色。超越一切色相,即可灭有障碍色相,不念一切相,可以入虚空处,灭不可见无障碍色。破此三色障境,即可入相成之定境了。
  明能修之心,有两点:一、诃赞,想修空处定,应思色法过患,若有色身,即有饥渴病痛,诸多烦恼。色身实是诸苦之本,不可执着于此。一切色皆系缚于心,令心不得自在,徒增烦恼,实系心之牢狱。此是诃责。赞,赞叹虚空无色,虚豁安乐,恬然寂静,无烦恼束缚,此亦修习六行之法。二、观析,在四禅边境,应思念此定,依欲界身,具足色法,为什么没有见到呢?于是内观己身,一切毛道孔穴,都现虚疏相,或内外相通,或重重无实,深入观察,可以看到如筛、如甑、如蜘蛛网,逐步变得细微,最后人都不见了,内身除尽,外色也一样看不见了。眼见内外色消尽,名叫过色(过色,超越色法)。有障碍之色相、无障碍之色相、可见不可见之色均除尽了,一切色法既灭,一心缘空,念空不舍,色定便离了。但此时空定未发,尚处于中间禅境,要很好把握,无忧无悔,一心念空,勤加精进,一定会证得空处定的。
  在中间禅中,念空不舍,其心泯然,任运自住空缘,此是未到地相,于后其心豁然开发,与空相应,其心明净,不苦不乐,益更增长。于深定中,唯见虚空,无诸色相,虽缘无边虚空,心无分散,无色束缚,心识澄静,无碍自在,如鸟在笼,笼破得出。诸色不生,诸相不起,心不忆念,空法持心,此即证得空处定之相。
  空处定亦有深浅,大凡初得虚空定,即离三种色,心与十方虚空相应,于后定既重发,心识更为明净,见空亦更广,定又增深,如是可直至九品。
  进退亦如四禅定,也有退分、住分、进分、达分等。

  十四步:观离欲(对识无边处定)
  “一切爱着外境,皆名为欲。从欲界乃至空处,皆是心外之境,若虚空为外境,识来领受此空,即以空为所欲。今识处定,缘于内识,能离外空欲,故离欲。若凡夫得此定,无慧眼照了,谓言心与识法相应,真实安稳,即生染着。今言离欲者,得此定时,即观破析,若言以心缘识,心与识相应,得入定者,此实不然。何以故?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识,皆不与现在心相应故,云何言心与三世识相应?定法持心,名为识定,故知此识定,但有名字,虚诳不实,故名离欲也。”(《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
  识无边处定,于空处定中,灭除虚空无边的观念,内观自心,便能入识处定,入此定时,不见一切,唯见现在的心识念念不住。过去心识已灭,未来心识将起,心识在时间上无限,在空间上广大无垠,内心明利清静。
  修行方法有二:
  (1)诃毁空处,赞叹识处。
  空处定的过患有二,其一是虚空是外法,缘外法入定,定从外生,则不安稳。其二,空处定与虚空相应,虚空无边,心缘虚空,缘多则散,定亦不稳,而识处是内法,缘内法入定则寂静安稳,故诃空处而赞识处。
  (2)观破空处,系缘识处。
  用八圣种观,总观空处定是四阴合和而有,并无实性。别观空处定,亦得出无可贪乐之结论,易生厌离,这样就观破空处定。
  所谓八圣种观,是指观缘空受、想、行、识和无常、苦、空、无我。前四是事观,是对治之法,如病,对治受阴,如痈对治想阴,如疮对治行阴,如刺对治识阴。四无常等是对观四阴之理相。无常观识阴,苦观受阴,空观想阴,无我观行阴。
  系缘识处,是指通过上述观析后,已知空定过患,舍离空定,系念心识,念念不离,一心缘识无异念,空定即谢,识定未生,此即中间定。
  在中间定中,一心缘识,心便泯然,任运自住识缘,此为未到地定。其后,心忽然开发,与识相应,心定不动。在定中,不见余事,唯见现在心识,念念不住,定心分明,识虑广阔,无量无边。忆过去已灭之识,无量无边。未来应起之识,无量无边,都在定中显现,与识法相应,识法持心,无分散意。此定安稳,清净寂静,心识明利,其境已难于用语言描述。

  十五步:观灭(对无所有处定)
  “此定缘无为法尘,心与无为相应,对无为法尘,发少识故,凡夫得之,谓之心灭,深生爱着,为之所缚,今言观灭者,得此定时,即此识虽少,亦有四阴和合,无常无我虚妄,譬如粪秽,多少俱臭,不可染着,是名观灭。”(《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卷七)
  无所有处定亦名不用处定,因为修此定时,不用内外一切境界,在识处定中观心识亦无所有,一心内净,空无所依,怡然寂绝,诸想不起,从生理上看,入此定时身中诸脉及心脏跳动都停息了,但此是定相,绝非死相,修定者要明白,以免惊惶失措,而导致出偏。
  修此定的方法有二,一为诃赞,二为观行。
  首先明识处定之过患,在识处定中,心缘于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心识无量无边,若心缘无边,缘多则易使定散坏。其次,空处定时是缘空(外)入定,识处定是缘识(内)入定,不论缘内还是缘外,皆非寂静,皆非真实,故应诃责,唯有心无所依,才是安稳,所以应赞无所有处定。
  观行,应观受想行识,如病如疮,如痛如刺,无常苦空无我,所缘之识,合和而成,虚妄不实。如是则舍弃识处定,心系无所有处。无所有处既无所依,缘心识即内静息,求不用一切心识之法,知无所有法,非空非识,无为法尘,无有分别,静息其心,念无所有法。这时,识定即谢,入于中间定。
  于中间定中,心不忧悔,专精不懈,一心内净,空无所依,不见诸法,寂然安稳,心无摇动,此为证得无所有处定定相。入此定时,怡然寂绝,诸想不起,故又名无想定。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