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特胜观——系统的四禅八定(逸尘)(2)

此外,入初禅者还有“外动”发生,室内诸物均动而发出响声,或不动而发出响声,有时,室外诸物亦出响声,听之任之,不为所惊即可,不可惊惶失措,而退失良机。至于是什么原因,证得后自然明了。 需要注意的是,初习

  此外,入初禅者还有“外动”发生,室内诸物均动而发出响声,或不动而发出响声,有时,室外诸物亦出响声,听之任之,不为所惊即可,不可惊惶失措,而退失良机。至于是什么原因,证得后自然明了。
  需要注意的是,初习打坐,有时也会有内触发生,但那不是因禅而发之触,禅触发生必伴有十善法眷属与之俱动,否则,就不是禅触。那么,非禅触之内触发生是什么原因呢?一种是病,打坐久了,虽未得定,但身心已得到一定调整,在静态中,由于体内外细微物质的交换,会激发潜在的疾病,如感觉重涩,是地大病生,轻动触,是风大生病,热痒等触是火大生病,冷滑等触,是水大生病。这些生理性的反应,又会影响心理,如暖热痒等会生贪淫欲盖(障也),重滑沉等会生睡眠盖,动浮冷等会生掉悔盖,强涩等会生疑盖。
  现在讲除身行。什么叫除身行?身行,是指欲界身所起种种善恶行,入初禅后,心眼开明,观察到身内诸物都不净,则不造善恶业,就叫除身行,除身行,是除去了贪着肉身的心理活动。
  初禅还必须具五支,所谓五支,即觉支、观支、喜支、乐支、一心支。略释如下:
  1.觉支 觉是感觉,觉悟,入初禅时,一是觉到八触的发生,二是悟到得诸善法功德大异于往昔,三是觉身中诸物虚假不实,故名觉支。
  2.观支 细心分别名为观,在初禅中,思量分别诸触与善法俱生时,与欲界中的善法和未到地等法都大有差别。观十六触时,相各不同,知粗则离,知善则修。
  3.喜支 经细心分别十六触等相,是微妙珍宝,昔所未逢,深心庆悦,跃踊无量,故名喜支。
  4.乐支 欢喜之后,心情安静而舒适,叫乐支。
  喜与乐是两种状况,可以说心中踊跃而喜叫喜,心中恬静而喜叫乐,或者说粗喜叫喜,细喜叫乐。
  5.一心支 经久受乐,心息虽然仍有觉触发生,但心不攀缘,不分散,定于寂静中,故名一心支。
  五支的生发,可能有先后,也可能同时俱发,五支的生发是与定同时的。

  六步:受喜(破初禅喜支)
  初禅中的喜支,是在烦恼(垢)隐没,觉观后生起的,由于未用观行破剖,观慧照了,所以仍然会生起烦恼,应该用智慧观到“觉观”性空㈠,那么依之而生的喜支亦空,故于喜中不着不染,这样产生的真实知见,得到真实的法喜,才叫受喜。

  七步:受乐(破初禅乐支)
  初禅乐支,因无观慧,易生染着,故不应受,应知乐的空性,于乐中不染,受无为之乐。

  八步:受诸心行(破初禅一心支)
  初禅时入一心支,心易生染着,此一心不应受。受诸心行,是指明此一心,“虚诳不实,一心非心,即不敢着,即无罪过,即是三昧正受。”这种状态,是此心寂定不动。“言正受者,想心都息,缘虑并亡,三昧相应,名为正受”。这一步是把一心支提高到正受三昧的定境。
  关于初禅还应多说几句:
  进入初禅,许多境况状态,都靠自己细心观察分析把握,要用智慧,要依正见行事。在进程中,五支及定心,前后有粗细深浅之分,一般说来,一动触发,就渐渐往深层发展,直至九品高位(古代认为修禅有下中上三品,每品又各分为三,共九品),这是一种情况。第二种情况,是一动触谢后,其余之触俱发,觉定也渐深。五支生发,大体也是两种情况,一种是发一支时,从浅到深,然后再发一支,各自均有深浅之相。二是五支俱发,亦是从浅到深,可见深浅之相。
  初禅证得之时,各人的情况并不相同,有具足和不具足之分,若十六触具发,可称初禅具足。若发一两触,亦称证得初禅,属不具足初禅。为什么不具足也要算证得初禅呢?因为发一触二触,也具有十种定法眷属,五支成就,所以要算证得初禅。

  证得初禅后会不会退转?这是许多修持者关心的问题,回答是会退转,有四种情况。
  (1)退分:得初禅后,由于各种原因,即便退失,有的再修还可得,有的再修也不可得了。一般说来,退失后应回转来修加行,仍然可以再修再得的。起决定作用的是身心两方面的条件,尤其是对禅定的认识——见地,往往会左右禅定的成果。
  (2)住分:有的人得初禅后就不再退失了,定心很安稳。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需守护才巩固得住,一种是任运自如。
  (3)进分:有的人得初禅后,即往前进,好的情况可以进到二禅,甚或三禅。一种是不加功力,任运自如即可进得,一种是勤修即可大进。
  (4)达分:有的人证得初禅后,于定中即发见思无漏,达到所说的涅槃(圆满)境界,当然这是指的小乘圆满境界,有的任运自达,有的修观乃达。
  需要明白的是,进退的情况也是各有不同的。如前所言,禅定面对的是复杂的人体,人体是一个复杂的超巨系统,既有生理状况的差别,也有心理状况的差别,因此在定境中的状况也就千差万别,真正的明师切不可以一种模式去要求所有的人,也不可以仅以自身的体验来代替一切,以偏概全是会误人的。所以,智者大师在指出各种进进退退的状况后说:“此义众多,不可具辩。”有的从九品逐次退到一品,直至退尽,有的退至一品又往前进,有的于退中忽发真无漏,断得一切烦恼障碍,猛进至圆满境界。进退状况,与修定者是否善于把握有很大的关系,与平时的心态修养也有密切关系。所以,如果加行不够,不要轻易发心修定,如果偶然得定而又退失,再修又会出现心理障碍,反而不利。

  概括一下,“入此禅有寻、伺、乐、定五种功德,寻,即寻思;伺,较寻思更为深细的思察,介于意识与潜意识的边缘;喜,指身发八触而受快乐,其乐超过欲界众生由种种物质刺激感官所生的快乐,修定者初尝此乐,得未曾有,心中庆慰欢喜,有如大热天入清凉池;定,又译一心,指心念寂定不动。在生理方面,入初禅者,饮食睡眠皆可有可无。在心理方面,能自然恬淡无欲,不起贪欲、瞋恨、忧戚等不良情绪。初禅以上,也都具有这些功德。入初禅者心虽寂定,但还有对诸触的感受领纳和寻伺思察,心不完全寂静,故名‘有觉有观三昧”(陈兵先生《佛教气功百问》56页)。《楞严经》中说:“清静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九步:心作喜(对二禅内净喜)
  由于九步和十步是修二禅,所以先介绍一下二禅境界,二禅是弃掉初禅的觉观而进入的定境,有四支:
  (1)内净支。指心已离觉观寻伺等垢,更为明净。初禅得触乐时,身即明净,兼令心净,故名外净,二禅因离寻伺等垢,心识相应不依外尘,故名内净。
  (2)喜支。与初禅依身触生喜不同,二禅喜支不从外来,内心清净,定心与喜俱发,此种喜较初禅之喜层次更高。亦称二禅为俱喜禅。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