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乐支。指于喜中受恬淡怡悦之乐,有如从暗室中出,见日月光明,心地豁然明亮,身心轻快。 (4)定支。受乐心息,既不缘定内喜乐,亦不缘外念思想,一心不动,故名定支。 进入二禅以上,心离觉观,故名无觉无观三昧。 现在谈如何从初禅境界修心作喜,入二禅境界。 首先要先修六行。六行又名六行观,它的方法是一厌下地之苦、粗、障,二攀上地之胜、妙、离。现在要进二禅,必须明白初禅的局限处在觉观,觉观仍然是心在动,影响定心,是动乱之定,因此应视初禅为下苦。对觉观生厌离之心,在觉观条件下生的喜乐定,是粗。觉观障碍了二禅的内净,故是障。攀上地之胜,是二禅内净安稳,胜过初禅觉观动乱之定。攀上地之妙,是二禅所得之内净喜,是因内净而发,较初禅之喜支更为美妙。攀上地离,是指若得二禅,心便出离觉观之障了。 本步之心作喜,即是修六行时,得内净喜,不生受着,从正观心,生真法喜。 从初禅到二禅,也有中间禅,在修行中,以三种方便,离一禅之觉观,一不受不着得离,二诃责得离,三观析得离。离开初禅,二禅未生时,有中间定法,但此定不牢固,没有“支”来支持扶助,初禅之默然心转变为寂心。这时的中间禅是以六行观为体,若离六行,易生忧悔心。若忧悔现,二禅不会生发,甚至会连转寂心也退失,或再发初禅,或连初禅也退失。这个中间禅要很好把握处理。也有称此禅为“无觉有观三昧”。 如在中间禅中,专心修习,经久不退,心豁然开朗,明净皎洁,定心与喜俱发,如人从暗室中出忽见日月光明,十种善法功德,也与定心俱发。与初禅不同的,是与内净定俱发,称为内净,是与初禅心为觉观所动相比较而言,初禅心有内垢,二禅心无内垢,故称内净。 初禅喜乐,实是离欲而生,二禅喜乐,从内净定而生,初禅喜乐与身识相应,二禅喜乐与心识相应,这是区别。
十步:心作摄(对二禅定支) 摄,收摄,二禅生喜觉喜,此喜虽正,仍会引起心动,应观喜性,知喜性亦空寂,使定心不乱,不随喜动,故名作摄。
十一步:心作解脱(对破三禅定乐支) 三禅有遍身之乐,凡夫得之,多生染爱,若执着在乐上,就像被缚住一样,不能前进,不得解脱。证得遍身乐时,即应用慧去观析,就会得知此乐亦由因缘生,空无自性,虚诳不实。这样,心不染着,即得自在,所以这一步叫心作解脱。 由于本步已在修三禅,故应先介绍三禅的有关知识,三禅又名俱乐禅,得三禅时,有舍、念、慧、乐、定五种功德。 (1)舍 指得三禅时舍离二禅中心受喜的纷扰; (2)念 指得三禅之乐,以正念觉照,守护所得之定,令乐增长; (3)慧 指能用善巧的方法去调心,离贪著于禅定之乐等过失: (4)乐 指从内心而发之乐,乐遍全身; (5)定 受乐心息,一心寂定。 修习三禅,仍需用六行观,厌二禅,攀三禅,先要明二禅的过失(局限,或不圆满处)二禅虽然从内净而发,但大喜则心动,定不牢固,故须舍去大喜,舍去因恋喜而涌动之心,一心念三禅功德。可用不受、诃责、观心三种办法遣之。三禅未生时,中间也有定,注意事项亦同二禅中间定,主要是不生忧悔心。 在修习中,一心湛然安静,这时,乐定未发,心自澄静,这就是三禅中间定(亦称未到地定),之后,泯然入定,不依内外,与乐俱发,当乐发时,亦有十功德眷属同时生发,但与二禅不同,无动勇之喜。“绵绵之乐,从内心而发,心乐美妙,不可为喻”(《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卷五)。乐定初生之时,还未乐遍全身,这是因为,乐定尚浅,心尚有轻微的昏沉(沉没),心虽澄净,而定解力略为低缓,慧力作用还低,故称此为一过。其二是乐定微小,心智勇发,心不安稳。其三是乐定之心,与慧力相等,绵绵美妙,多生贪着,令人心为之迷醉。易生执着,难于舍弃,以上共称三过,这是大障碍,使乐定难于增长。在此境界,要善于调整,有三种方法:1.心若沉没,应该用念、观、精进等法来调整。2.心若勇发,当用三昧定法来收摄。3.心若迷醉,当念后乐及诸胜妙法门,使自心醒悟,不贪不着。用以上三法调摄乐定,乐定必然增长,达到乐遍全身。此时,全身毛孔,皆怡然得乐,由于乐法从内出,不依外尘发识,乐满诸根,身乐既满,情得通悦,乐与意识相应,因识内满,故遍身受乐。
这里回顾一下一禅二禅的喜乐生发状况,以加深对三禅乐定的理解。 初禅之乐,乐从外发,外识相应,内乐不满。 二禅之乐,虽从内发,由喜而生,喜根相应,乐根不相应,乐依于喜,喜尚不遍,乐更不能遍全身。 三禅之乐,乐从内发,以乐为主,内无喜动,以念慧为缘,令乐增长,遍身内外充满,恬愉快乐,世间第一。三禅之乐可分为初发时之受乐,遍全身时之快乐。 当然,如前所说,得乐之后,要用智慧析,知乐亦为因缘所生,并无实性,心不染着,定心寂然,才是正途。 深浅进退等相,参阅初禅二禅有关论述。总之,要明白,各禅均存在深浅进退等相,均应很好把握。
十二步:观无常(对破四禅不动定) 四禅名不动定,凡夫得此定时,多生常想(即认为它是永恒不变的),心生爱取,所以要用慧观,知其生灭代谢,三相所迁,仍是不安之相。从不动定中,观得它的无常。 先介绍四禅的有关知识。 三禅功夫精进,经三、四禅之间的未到地定进入四禅,四禅有四种功德:舍、念清静、不苦不乐、定。 (1)舍 舍弃三禅中深心之乐的扰动,不生厌悔,以使真定生发。心不念着,自能舍离,这是四禅的主要特征。故四禅又称俱舍禅。 (2)念清净 心离诸念,明智照了。 (3)不苦不乐 心超越苦乐境界。苦与乐都是心未完全寂定的反应,要入真定,必得离苦离乐。 (4)定 四禅之定,较前三禅更为寂静,虽对众缘,心无动念,如明镜止水。在此种定心中,修学神通等世间法及出世间法均易成就。 四禅的修法,也应先明三禅的过患,三禅阶段,勤求得乐,是很辛苦的,得到之后要守护它,怕失去,亦是苦。在这种乐中,乐法覆住了心念,使心念不清净,既见有如此过患,应在三禅边地修六行观,亦用不着、诃责、观析三法遣去三禅之过患。三禅谢,即有中间禅现前,与观相应。于中间禅勤修不止,得入未到地定,特点是心无动散。亦称四禅方便定。在方便定中继续修习,定心豁然开发,安稳寂然,出入息随之停息,但此系修行所致,并非人为断息。这一点十分重要,切记切记。定发之时,与舍俱生,无苦无乐,空明净寂,十种善法眷属,亦随之生发,但喜乐动转等均不发生,这种状态下,心如明镜,亦如净水无波,妄念断绝,正念坚固,犹如虚空,所以叫世间真实定,一点染垢都没有。住此定中,心不依善也不依恶,无所依倚,无种种色相,而内成就净色之法。一切色法,自在得现,而于定法无所损减,因为是真色定。就如明镜,体为净色,自可得现诸色,如无净色根本,是不能于虚空中现诸色相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