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一切佛菩萨的名号皆是通往解脱的桥梁。众生若能如是认知和善用,就必得佛力的加被了。 善男子,就是这道理,观世音菩萨与阿弥陀佛就分别代表著法身佛实在的救度力量和解脱原理。若众生能如是观之,善为忆念,那么,便能得一切不可思议的佛力救度与解脱。 心、佛、众生三无差异,一切佛与菩萨同住一法身,诸佛之心即是一心,一心即是诸佛之心。就是这缘故,他力与自力的救度,在终极的原理下,实是不一不异。 这样,任何名号的执持,只是入佛知见与救度的权宜,众生实毋须斤斤计较的了。 法身为真佛,大能不可量; 内摄一切法,凡夫共圣哲; 法身即佛心,诸佛同一心; 法身佛众生,一心无二心; 众生不认同,自弃慧与力; 法身力无穷,舍离自卑弱; 若住此法身,颠倒烦恼灭; 能除轮转苦,清凉得解脱; 作意长皈依,圣果终得证; 法身佛众生,正觉无差异。 第十一章 见性成佛——以佛心御妄心 善男子,真如体内藏有佛心和妄心的生命种子。由于无明的关系,任由妄心随缘妄动,因而变现种种境界,示现为种种众生。只可惜众生只迷于妄心所造的世间相对妄境,不懂向佛心认同,这样,他们便远离属于自己的智慧、大能与解脱的泉源,无法得到自在了。 善男子,就是这缘故,行者若要超凡入圣,远离世间苦恼,得到智慧、大能和解脱,他就非要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不可了。而这本来面目,就是他心中的佛性,亦即是他的佛心。 他要认识自己的佛性,体验自己的佛性,时刻以佛心带领妄心,能这样做就是见性了。 怎样才能以佛心带领妄心呢? 善男子,他要知道佛心就是真如心,也就是唯—。清净、真实、大能的心。而污染不实,导致种种苦恼桎桔、起种种颠倒执著的心,就是妄心。他这样切实认知之后,便要时刻忆念佛心无边的法力。只要常作禅定思惟,向它认同、念祷,便能得一切不可思议的解脱与救度这事实。 善男子,佛心清净无污,有不可思议的神力。众生若把追逐身外尘网的妄心,转投自己的佛心,打开妄心之门,让佛心进入,作为自己的导师与守护,就是打开了无边法力的大门,能得一切自在解脱。同时也能让真如的生命力,得到完美无瑕、协调自在的显现。 众生若能时刻不违佛心行事,便是一位心意合一的觉者、一位临世的活佛了。 善男子,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异。此心乃佛心而非妄心,此心与真心无差别,与清净的真如心亦无差别。 就是这缘故,众生若要得各种不可思议神力解脱,必要善用意力,念念不忘此心佛,时刻诚意相托,让他的慧力,带领自己的身口意活动,对他的亲近,尤超乎予之于父母。 善男子,遍阅如来三藏圣教所得解脱,不若一心皈依此佛心,念此佛心,以此佛心统御妄心。 善男子,文字般若,只是方便,不得究竟,行者修行念法以求行解脱,没有比此念佛心法更直接了当和功效宏大了。 无上解脱法,行者应常念, 增长智慧力,大能与解脱; 念法功不没,以念佛为最。 佛心与妄心,同住于一心, 妄心众生心,念佛能净心; 妄心叩佛门,佛力能加被; 佛心御妄心,悟道从此起。 文字生过患,成佛唯见性; 勇猛利根人,佛心常主事。 第十二章 无修无证——行之上者 善男子,菩萨虽舍弃世间—切虚妄的有为法,于彼不起丝毫执著,仍有一法,令不见佛性,不得无上解脱道果。 是哪一法呢? 善男子,就是对出世间解脱法之修证所起的执著了。 执著为烦恼的泉源、解脱的窒碍。就是所执的是无为法,烦恼亦起,与执著有为法相比,只是粗细之别而已。因此,若菩萨执著有佛可成、有涅槃可证、有众生可度,那么,他便陷入法执的罗网,贪心仍未舍去,嗔痴也难尽除,这样,彻底的解脱,就不可能了。 善男子,就是这缘故,菩萨应行无所行、念无所念、证无所证、度无所度,始得修道之真义。如是无所行而行、无所念而念、无所证而证、无所度而度,是谓真行、真念、真证、真度,解脱由是而生,佛性由是圆满。 行者修心性,恒应无所住; 不应取于相,亦不取非相; 有法尚应舍,何况本非法; 所言一切法,即非一切法; 如来无法说,无说是佛法。 摘要 真如为本体,自性不生灭, 但藏一切种,生化成万法。 种子具心体,真妄两俱全, 妄心起烦恼,真心生菩提。 觉性未成熟,混沌无志向, 无明起妄动,种子随缘发, 心物与众生,自此随缘现。 有情长生死,轮转六道中, 祸福与穷通,业力为牵引, 自作还自受,诸佛不作主。 慧根成熟时,堪闻佛法际, 诸佛与菩萨,为去无明翳. 结语 佛性清明不离心 无明除去便现行 解脱从来行证起 信解难凭起大能 语言佛法皆虚妄 论辩何曾度—人 实法世间不可说 必待佛子心中寻 妄语既非真实法 莫醉穷经误修行 三十七道晶修身 四无量心度世人 四弘誓愿明志向 六度法舫彼岸行 修行大事毋耽搁 大小功德即席行 去恶行善莫嫌小 须知大善小处寻 妇孺若能行佛法 更胜空言学佛人 ~全书完 参考书目 (二)黄公伟:《印度佛教思想体系史论》(台湾商务印书馆) (三)黄公伟:{印度哲学史话》(幼狮文化事业公司) (四)吕 征:《印度佛学思想概论》(天华出版社) (五)郭 朋:《隋唐佛教》(齐鲁书社) (六)郭 朋:《宋元佛教》(福建人民出版社) (七)方立天:《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中华书局) (八)木泰村贤著,演培法师译:《小乘佛教思想论》(慧日讲堂) (九)木村泰贤著,演培法师译:《大乘佛教思想论》(慧日讲堂) (十)张澄基:《佛学今诠》(慧炬出版社) (十一)周中一:《佛学研究》(东大图书公司) (十二)杨惠南:《佛学思想新论》(东大图书公司) (十三)高楠顺次郎著,蓝吉富译:《佛教哲学要义》(正中书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