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修行生活 > 忍辱 >

慈爱的修习(法增比丘)(2)

波斯匿王(Pasenadi)来见佛,对佛说∶「我独处思惟:那些以身口意造恶业者,他们是不爱自己。虽然他们会说我爱自己,而实际上他们不爱自己。但那些以身口意造善业者,他们是爱自己,虽然他们会说我不爱自己,而实际

波斯匿王(Pasenadi)来见佛,对佛说∶「我独处思惟:那些以身口意造恶业者,他们是不爱自己。虽然他们会说我爱自己,而实际上他们不爱自己。但那些以身口意造善业者,他们是爱自己,虽然他们会说我不爱自己,而实际上他们是爱自己。为什么呢?他们的所为,正是一个朋友会对另一个朋友所做的,所以他们爱自己。佛说∶大王!正是如此,正是如此。」佛陀同意波斯匿王所说的。([相应部III,4])爱自己的不要做会伤害自己的事,这才是真正的爱自己。

在《自说经》中佛说:「以心遍察一切方所,不见有更甚于爱己,每一个人都是爱他自己,爱自己的不要害人。」这是常理,只有爱自己的才会爱别人。

以下引佛向五百位比丘开示的《慈爱经》(《经集》蛇品第八经)。这是因为比丘众在树林修禅时,树神来捣乱,令比丘众无法住下去,他们回去向佛报告后,佛为他们开示此经,比丘众再回原地时先修慈爱,树神因而为慈心所感化;

「如是修习之贤善,以此亲证寂清凉,常养勤快与真诚,
正直言语意和婉,待人和蔼不骄慢。知足易养俗务少,
检朴六根悉平静,谨慎谦虚不俗攀。慎勿违犯纤细罪,
以免将来智者诃,应常散发慈爱心,惟愿众生得福安。
普愿一切诸众生,心常喜悦住安乐。凡有生命强或弱,
高壮中等矮粗细,可见或是不可见,居于邻近或远方,
已生或是将生者,一切众生常安乐。愿彼恒于一切处,
不鄙视亦不欺瞒,假使忿怒怨恨时,心亦不念彼得苦。
犹如母亲以生命,护卫自己独生子,愿能如此于众生,
施放无限慈爱心。慈爱遍及全世界,上下地平四维处,
遍满十方无障碍,无有仇恨或敌意。无论行住或坐卧,
若是心中觉醒时,应常培育此正念,此乃最高之德行。
心中不落于邪见,具足戒德与慧观,去除欲乐之贪恋,
必定不再生于胎。」

虽然此经未说对自己修慈,但这是绝对必要的,在《自说语》中佛说:「以心遍察一切方所,不见有更甚于爱己,每人都是爱他自己,爱自己的不要害人。」这是常理,只有爱自己的才会爱别人。

修时以下列四种愿望修习:
(1) 愿我脱离危难和仇敌,
(2) 愿我脱离内心的痛苦,
(3) 愿我脱离身体的痛苦,
(4) 愿我每天生活安乐,无有困扰。如是散播慈爱两三遍。

先对自己以上述的四种愿望散播慈爱;然后对可爱者修慈,这是指比如自己的师父,恭敬的阿阇黎或与他相等的人,随念他们的可敬可爱处,这样就容易修到安止定。

修时也以上面的四种情况来散播慈爱,若能入初禅时审查五禅支(五支禅定的要素:寻、伺、喜、乐、一心),和五自在(入定、住定、出定、转向、审察),后再入第二、第三禅等。

接下来是对无关者修慈,若不能,应从自己重新开始,令心柔软,适合于修慈,然后再对无关者修慈。修时也是以上述的四种方式修习慈爱到入禅定。

最后是对怨敌者修慈,若心中对他生起瞋恨时,应重新对以上的自己,可爱者,无关者再修习慈心,以去除瞋恨,然後再对怨敌者修慈直到慈心生起为止,或思惟瞋恨的害处,或读佛本生的故事。然后再回来修慈心和慈心定。

若是心中还是有分别心,则要思惟菩萨在修忍辱和慈波罗蜜时的多种例子,比如具戒王(silava)的本生故事(《中阿含。长寿王本起经》),忍辱修行者(khantivadi 《金刚经》忍辱仙人为歌利王割截身体)的本生故事,小护法(cūladham-mapāla) 的本生故事等等都是。

若心中对怨敌者还有瞋念时,应以正思惟想在久远的轮回里,所有的众生都曾经是我的父母、子女、兄弟或姐妹等,没有任何人不曾和我没 有过关系,因此他或她现在虽然可憎,但在过去世,他或她可能是我的父母、子女、兄弟或姐妹等。这样子心中就会放下憎心。再思惟我们都一样尚未脱离老、病、死苦,尚未脱离恶道的危险,所以应怜愍他。应想他的优点,以及他曾经帮助过我等,或想办法对他作布施,把自己喜爱的东西布施于他,这样做的话,则有助于熄灭对他之瞋恨,而他人对己的怀恨也会消灭。

若再不行,可以修习分别诸界,那即是:我是在生气他的那一个部分?他的头吗?还是手、脚、身体?还是皮肤?肉?骨等等。若再不行,可以修习分别四界。直到破除瞋恨心,生起慈心为止。

(ii) 平等慈

修了以后,再修平等慈以破除人我之间的界限。这是对上述的人再修慈,直到慈心遍满,一切平等,而破除了人际间的界限。证得初禅后,心与慈俱(具有慈),再对第二、第三、第四方,四维(四横)、上、下、一切处,一切看作自己,具一切(有情),世间,广大,无量,无怨,无憎,与慈俱心遍满而住。这些可以初禅、二禅、三禅的任何一种安止定修慈。

(iii) 遍满慈

根据《无碍解道》 中说,遍满慈有三种:
(1)无限遍满慈心解脱(五种) ;
(2)有限遍满慈心解脱(七种) ;
(3)十方遍满慈心解脱(十种) 。

这些差别是心证安止而得成就。

无限遍满慈心解脱是依五种行相即:
(1)一切有情 (sattva);
(2) 一切有息 (pañā);
(3) 一切生物 (bhūtā) ;
(4) 一切个人 (puggalā);
(5)一切有五蕴身(attabhāvapariyāpanna)。

在修习时,普愿每一行相的众生都脱离危难和仇敌 (无怨);脱离内心的痛苦(无憎);脱离身体的痛苦(无恼);生活安乐无有困扰(自己安乐)。因此依四种情况和五行相共有廿种安止定。

有限遍满慈心解脱是依七种行相即:
(1) 一切女人;
(2) 一切男子;
(3) 一切圣者;
(4) 一切非圣者(凡夫);
(5) 一切天神;
(6) 一切人;
(7) 一切恶道众生。

在修习时,也对每一行相的众生愿他们无怨;无憎;无恼,和自己安乐。如此依七行相共有廿八种安止定。

十方遍满慈心解脱是依十种行相即 :
(1)东方;
(2) 西方;
(3) 北方;
(4) 南方;
(5) 东南隅;
(6) 西北隅;
(7) 东北隅;
(8)西南隅;
(9)下方;
(10)上方。

这是佛陀在《阿含经》中常教配合修慈的方法。

根据论师的意见;再依无限遍满的廿种和有限遍满的廿八种修遍满慈心解脱,依十方因此前者有二百种安止定,后者有二百八十种安止定,合为四百八十种安止定。这三种遍满慈心解脱,共有五百二十八种安止定。这看起来是很细和烦杂,但若一个行者安得心下来,在一次修慈心禅时将自他四种人及四愿和十方做完的话,也就能达到遍满慈。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