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严法师]救世救心八大人觉经:第七觉悟(2)

这么说来,到底生活中为何而「贪」呢?人与人之间许多明争暗斗,难道不是由贪而起吗?贪是人生的苦源,贪着五欲享乐的人,内心不一定活得踏实喜悦。 所以学佛者,无论在家出家同样要「不染世乐」,出家固然要将世俗的

   这么说来,到底生活中为何而「贪」呢?人与人之间许多明争暗斗,难道不是由贪而起吗?贪是人生的苦源,贪着五欲享乐的人,内心不一定活得踏实喜悦。
   所以学佛者,无论在家出家同样要「不染世乐」,出家固然要将世俗的欲乐舍弃,就算是在家的世俗之人,同样要尽量放弃不该有的染着。在世俗中生活,一样要好好守持自心,「爱心」,就是爱顾好这一念心,这才是真正的自爱;自爱的人生不染着世乐,守于本分不越规,这是很重要的。
   但是我们还是要生活,所以出家人就是「常念三衣,瓦钵法器」。佛世时,僧团弟子弃俗出家,保持简单的生活,所有物仅是三衣、瓦钵与法器。「三衣」是五衣、七衣、大衣,根据不同的场合及需求而穿着,因为印度是热带国家,不需要很多衣服,只要有三衣能遮蔽身体、维持威仪,就足够了。
   「瓦钵」就是我们的碗,出家人用瓦钵,「钵」又称为「应量器」,佛世时僧团每日外出,沿门托钵以七家为限,乞食一日所需,若是经过七家还不足数,亦自忏悔而止。「法器」则是庄严佛坛道场的器具。
   出家生活很简单,三衣、瓦钵、法器,这样就能满足、悠闲地过日子。而世俗之人,到底需要多少物质才能满足?欲壑难填,真的非常辛苦。
   在《六度集经》里有这么一段记载,佛陀在祇树给孤独园,有一天佛弟子围绕前后,佛陀就对弟子们说:「一般凡夫都是见财起贪,就算拥有再多的东西,还是嫌不足。」
   过去无数劫前,有一位国王名叫和默,他的国土丰饶富庶,风调雨顺,谷稼成熟,金银等矿产也很丰富,拥有一大片取之不尽的资产。但是他认为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人民能和乐相处,人人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才是他最大的愿望。
   和默王慈心仁爱,平易近人,时常带领大臣出城巡视民情,看到街上士农工商安乐繁荣的景象,是他最欢喜的时刻;如果遇到思想偏差、知识愚惑的人民,就会十分悲悯,一心期盼他智慧开朗,知书达理。
   有一次一位年轻人竟然偷取财物当场被抓,送到国王面前。和默王百思不解,全国上下都安分守己,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就问这位年轻人:「你为什么偷窃呢?」年轻人羞愧难当,向国王坦承:「我真的偷了东西,这是我第一次偷窃,我知道国王教育大家安守本分,但是我实在太贫穷了,饥饿无食,受冻无衣,不得已才会干犯大过。」
   国王听了流下眼泪:「民之饥者即吾饿之,民之寒者即吾裸之。」不料国内竟然还有饥饿受冻的人,这就如我自身饥饿、赤裸一般,「该惭愧的是我啊!为什么让人民饥饿受寒呢?」于是大开国库,普施贫困之家,不让人民有缺粮、缺衣的遗憾。全国人民至此更加爱戴和默仁王,并且学习国王慈悲的胸怀,一国上下相率以道。
   佛陀说到这里,就对弟子们说:「这位和默王就是我的过去生,累生累世在人间,无不都是在教化众生。」
   佛陀在无始劫前,就已经「行慈怀悲」。视众生苦难如同自己受苦,这种感同身受的心就是「佛心」,虽然当时尚未成佛,这种佛心悲愿早已深植心田。
   人人皆有佛性,佛在过去生中,生为贫穷人,一样守戒奉道;出生为一国之王,也不贪着世间欲乐,只以天下众生为己任,这就是佛。
   至于在家「俗人」,一样有解脱五欲过患,精进佛道的大修者。还记得四十多年前来到花莲,那时居无定处,不知何去何从?收容我的人是许聪明敏老居士,在花莲,人人都称他为给孤独长者,时至今日,只要提到在家居士的模范,就会想到这位老居士。
   老居士的居家生活和出家人几无二致,每天早上三点多就起床,做完整堂的早课。他的生活很简单,千篇一律,每天吃的就是豆包、青菜,穿着一套黑色中山装,就是这样简单,衣服也都是自己清洗。
   那时老居士也七十多岁了,早晚课从不缺课,平时念佛虔诚,白天还要做事业,甚至许多人有了纠纷,都来找老人排解,哪里有苦难人,他马上伸手帮助,真的是近代的给孤独长者。以当初花莲的环境,老居士的经济应在首富,在这么富有的环境中,却能保持简单纯朴的生活,实在非常难得,所以我一直非常尊重敬佩他。
   因此,处在名利地位中,却能够拨开名缰利锁,行于道中,这对一般凡夫殊不容易,如果是决心修行的人就不困难。
   过去的释迦牟尼佛身为国王,能在五欲中心不染着,现代社会也有这样的人,许老居士他做到了。所以学佛应该抱着没有困难的心态,保持简单的心,身体力行佛的教法,这样「虽为俗人」,也能「不染世乐」。
   看看慈济人,出门都是穿蓝天白云、八正道或旗袍(按:皆慈济女众制服名,男众为蓝天白云及西装),他们同样也是「三衣」:而且携带慈济人的「随身三宝」——环保碗、筷、杯。你看,这不也是在修行?菩萨游化在人间,他们同样带着他们的「瓦钵、法器」。
   总而言之,我们修行、志愿出家,有些人是「身」出家,但是有些人是「心」出家。多少慈济人省吃俭用,就是要去付出、要帮助人,他们身体力行,「心」无贪着,「身」行道法,同样发挥了慈悲智慧。无论是慈济委员、慈诚等等,都是现代的修行者,行在菩萨道中,令人敬爱!

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学佛者守志奉道,这是我们的本分事,无论在家出家,佛弟子一定要奉守戒律。出家人守持清规,五戒十善则同为在家居士所奉持,内容均不离身、口、意三业之规范。
   「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出家任重道远,传承佛法,荷担如来家业教化众生,乃是大丈夫事,将相难为。真正的出家人「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梵行」就是清净的志愿,也就是心不染着欲念,志愿广度众生,以慈悲心普化一切。
   当然要广度众生,也要先自度,所以需要在一个环境里好好熏陶,接受佛陀的教化,因此有出家僧团的成立。出家人最重要的责任,就是将佛法应用于社会、人间,使在家人接触了佛法,同样能开启自性三宝,不受世间欲乐的污染迷惑,皈依自性之佛、法、僧,回归清净的佛性。
   佛法不离世间法,只要能用心体会,以智慧眼观天下事,无不是清净的佛法,即使是在家人,只要能深入法髓,保持心性清白,一样能识得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
   既识得自性三宝,则无论在家、出家,要使佛法得以显发,就要「慈悲一切」。对于这一点,佛陀也说过一则公案——
   过去有一位贫穷者,家境贫困,一向靠劳力维生,有一次,一艘商船即将出海,船上的商人就合资雇请这位贫穷者。船行大海,忽然间停在海中央无法前进,海浪又急又大,大家都十分惶恐,商主们也不知如何是好,整艘船的人乱成一片。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