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忍尊者:瞋怒及欲望的缺失

堪忍尊者,智慧的能量


摘自 堪忍尊者著《智慧的能量》

心随瞋怒

从日常生活的经验中可以明白,不能控制自己的心,而随瞋恨转时,心灵将无法安宁。然而,运用菩提道次第上的静坐及教示于日常生活中,以修持忍辱、慈、及悲来控制自心,就会平和,特别是在一些能引起负面杂念的危险状况下更是如此。

一旦起瞋心,当立即觉察,并记起瞋恨的缺失。瞋恨不能带给自己或他人丝毫利益及快乐。它只会带来伤害,使自己不愉快,且越来越来邪恶。而且,如果受制于瞋恨,会在心识上留下种子,那么下次遇到相同情况时,瞋恨心会再度升起。在这种危险的情况下,若不修持菩提道次第,那么每次瞋怒,都在心续上留下种子,为未来生起更多的瞋怒预做了准备。

瞋恨会遮蔽自己的心,使自己日常生活不快乐。瞋恨会造成生理上的伤害。甚至危及生命。瞋恨时,自己会感受到危险及不快乐,也会使他人害怕及危险。会让自己处于销毁自他安乐及财物的危险之中;自己会有伤害他人身、心、甚至生命的极大危险。在盛怒时,无论什么都会忘了,只会想到要伤害他人,希望立即伤害瞋恨的对象,一旦这种思维生起后,瞬间便能伤害,甚至戮杀其他众生。这费不了多少时间,只需一瞬间而已。

在生命的每一天,瞋恨会给自己及他人造成许多问题;并且除了这一世外,瞋恨也会为不可胜数的来世,不断地造成伤害。瞋恨销毁功德,断阻了成就解脱及一切种智的努力。就如心脏停止之时,生命也被切断了;瞋恨销毁功德,也因此断绝了成就正觉之途。正如心脏不运作时,生命即结束;没有了功德,则没有快乐、没有解脱、没有一切种智的无上安乐。

瞋恨就是如此的极具杀伤力。姑且不论它将给来世带来的伤害,只论它带给这一世的危险,仅就这一世,瞋恨就无休止地伤害了芸芸众生。

瞋恨的对治药是忍辱。然而,瞋恨本身无法修持忍辱或牢记瞋恨的缺失,因此还需要另一种心来谨记瞋恨的缺失及修持忍辱。经由运用静坐及菩提道次第教法,尤其是大转念来修持忍辱,可以在生活中立即获得宁静、松驰及许多安乐。

瞋恨的苦痛就像炽烈的炭火在心中燃烧。瞋恨甚至把美丽的人变成陋恶、恐怖的幽灵。原来安乐、平和、及美好的事物,都变成黑暗、丑陋。一旦运用教法修持忍辱,瞋恨即停止;一旦瞋恨停止,外表甚至也会立即改变。会变得平和及安乐,而热心慈爱的本性,也会带给人安乐。

心随欲念

正如人心随瞋怒而转一样,只要心随欲念,则永无喜乐或舒畅,会总觉得若有所失。如果检查平日生活的心境,会发觉总是若有所失。不管如何努力尝试享受不同的地方——住在城市或山上,到海滨,或漂亮的公园;不管如何尝试去事受食物、衣物,乃至任何地球上可得到的东西,心中总会觉得失落某些东西。不管有多少朋友或多长久地享受和他们在一起的快乐,心中总有某些失落感,永远不能真正快乐。

即使有令人鼓舞的事发生在生活之中,若仔细地检视自己的心,仍将发现有某些东西失落。总非彻底快乐。审慎省察自己的心,好好的检视:“这种快乐究竟、彻底吗”?往往答案是——“它并非彻底的,仍有某些缺撼”。

这就是为何佛陀教示,不管身处何处,它都是苦的地方,无论有什么愉快的东西,只不过是苦的餐宴;无论有什么伴侣,也只不过是苦的伴侣。

只要心欲望,则永无满足。心随欲望本是希冀得著满足的,但总导致不满足。目标虽在于满足,但因为心随欲望本就是错误的方法,心随欲望而不能满足,就一再追求着欲望,一再不能满足。一而再,再而三的尝试,总无法满足。

就像摇滚歌手——“猫王”艾维斯·普烈斯莱(Elvis Presley)的生平故事般。我最近在墨尔本时听了他的故事。一天,我正吃着午餐,看到电视上正在上演着艾维斯·普烈斯莱的故事。这故事非常有趣。他整个人生的故事是促发人们学习菩提道次第法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在他生命的早期和晚期,他陶醉于享乐和兴奋。然而,在他生命的最后时期,在他觉得自己可能不久于人世时,变得非常沮丧。他最后的歌是如此的:“我试了又试,总无法满足。”在他最后的演唱会时,他唱着唱着,泪水由眼中流出,成千上万的歌迷哭泣的看着他,听着他歌唱,也都哭了。那是他最后的表演。

心随欲念转时,若检视自己的心性,会发现总是若有所失。事实上,心随欲念本身即为苦,本身即是个问题。这整件事的本质即为苦。再怎么随着欲念转,也得不到满足,唯一得到的结果是不满足。这是轮回中最大的苦。

是什么引起人生上的许多问题及障碍呢?是什么引起自己心灵修持上许多内在及外在的障碍呢?是什么使自己无法佛法在修持上成功呢?是心随欲念,找不到满足。听收音机上的新闻,读报纸,或看电视时,可以明了人们生活上的许多灾难多来自于心随欲念及得不到满足。

如果检视自己的心,分析并质疑自己,将会发现只要心随欲念,则无真正安乐可言。因为某种重要的东西不见了,你的人生是空虚的。

事实上,得与失的本质皆为苦。得是苦,失也是苦。若不分析自己的心,会相信自己的问题会因追求目标的达到而解决。事实上,这问题可能因为得到目标而看似解决了,但达到这个目标后,另外的问题却开始了。

先前得不到目标的问题因为得到而停止,人们于是将这种所谓的“快乐”误植于因为六根遇到或接触所欲求的事物而形成的。然而,感官与尘境不断的接触,那种愉悦的感觉迟早会变成苦苦,并且变成不可忍受的问题。

在体认并且命名那种感觉是不可忍受的问题、是一种苦之前,会误以为那是快乐。由于假立这种感觉为“快乐”,它就像是快乐般,甚至像是自性存在的愉乐般。换句话说,虽然这种感觉只是由心名言假立的快乐,这快乐却像是自性存在般。

在根与境不断的接触下,由于所谓的“快乐”的感觉,变成不可忍受的感觉,那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去了。你的心会继续妄执所谓的“快乐”于那种感觉,直到你终于认识事实上它只是一种无法忍受的不舒服感觉,一种“苦苦”。实际上,它仅只是苦。

无论何时,这些由业及烦恼产生的轮回诸蕴和尘境相遇时,就有三种感觉产生,第一种是苦的感觉,通常被视为问题。第二种,是愉悦的感觉,不好好的分析,看起来像是愉悦,但正确的分析时,也只是苦。第三种,即最后一种,是一种淡然感觉,不苦也不乐,这本质也是苦,因为诸蕴本身被业及烦恼的种子所染。只要你尚未能从缠缚着自己于轮回——即这些蕴——业和烦恼中解脱,你就会不断地经历痛苦。因为每一个由蕴与尘境相遇而生起的感觉,都能存于苦性之中。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