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宏满:分析“八识心王”的实际功用(3)

在佛教中,往往将阿赖耶识比喻为流水,因为它具有流水般相似相续而不常不断的特征。这一理论既不同于唯物论者的断灭说,也不同于一神教的永恒说。唯物论者认为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形散则神灭;而基督教等一神教,又

在佛教中,往往将阿赖耶识比喻为流水,因为它具有流水般相似相续而不常不断的特征。这一理论既不同于唯物论者的断灭说,也不同于一神教的永恒说。唯物论者认为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形散则神灭;而基督教等一神教,又将灵魂当作是固定不变的实体,得到救赎的灵魂可以在天堂享有永生,罪恶的灵魂则永远在地狱承受煎熬。从佛法的观点来看,生命虽然有不同的存在形式,有四圣六凡的差别,其中,在十法界中有果位层次最高的佛,有我们这些凡夫众生,还有地狱、饿鬼、畜生等恶道众生。即使就人与人来说,生命素质也存在高低形式的不同。但生命不是固定的,而是取决于我们的行为和观念,取决于我们对它的塑造。所以,阿赖耶识作为生命的主导,和灵魂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当然,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它与灵魂也有一些相似之处,可帮助我们认识轮回的问题。正如中观宗所讲的那样:“无我无作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没有我,没有造业的人,没有受报的人,但因果业报也不会消失。对于一般人来说就比较深奥,不容易认识清楚,更难以理解透彻。

三 心所有法对八识心王的辅助作用

前面所说的八识是心王,也就是心的主体。此外,还有心所,它辅助心王认识境界。任何一种心理活动的产生,必然有心所与之相应,才能完成心的认识作用。在唯识宗里常以这样的比喻来说明:心如师做模型,心所如徒弟在模型上涂抹颜色。由心所的现行,才能完成心王的认识。
六位心所,是五位百法中的第二位,名叫“心所有法”,这是属于八识心王所有之法,简称心所,又称心数。心所与心王的关系,由下列三义建立: 1、恒依于心王,依八识心王而起。2、与心王相应。3、系属于心王。心所以此三义又名“我所”。这些心所,随着顺违之境,而起爱憎善恶之心,助成心王的事业。认真的说,心王本身无善恶,不能单独造作,必须心所相应方有势力,心所协助于心王,互相呼应,以造作善恶之业。这八识心王,每一个心王好比是一位国王,既然是王,不能没有臣属辅佐。所以心所就好比是国王的臣属。心所有五十一位,分为六组,叫做‘六位心所’。这六组是:
一、遍行心所:分别是触、作意、受、想、思。
二、别境心所:分别是欲、胜解、念、定、慧。
三、善心所:分别是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勤、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四、根本烦恼心所:分别是贪、嗔、痴、慢、疑、恶见。
五、随烦恼心所:又分为小随烦恼,中随烦恼,大随烦恼三种。小随烦恼分别是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乔。中随烦恼分别是无惭、无愧。大随烦恼分别是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
六、不定心所:分别是悔、眠、寻、伺。
由以上六位心所看来,善心所只有十一个,而烦恼、随烦恼却有二十六,这也就难怪人们的善习少而恶习多,或者说是世人的善行少而恶行多。而在我们的阿赖耶识里储藏着无穷无尽的种子,其中有善的种子,也有不善的种子;有无漏的种子,也有有漏的种子。每个人的种子不同,因此也就有着不同的特点:有的人特别淡泊,有的人特别贪婪;有的人特别慈悲,有的人特别残忍;有的人特别谦和,有的人特别傲慢。
学佛就是转染成净、转识成智的过程,这也是佛法不同于哲学的区别所在。虽然哲学也讲到本体,但只是停留在分析认识上。而佛法所阐述的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佛陀在菩提树下亲证的,我们只要如法修行,开发出自身的无漏智慧,同样有能力证佛所证。因为佛法的真理是实证的,因而就具有可操作性,如果我们仅仅通过意识云认识,还远远不够。所以在禅宗的修行里,要我们在“不思善、不思恶,一念不生”时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为什么要“一念不生”?因为一念产生之时,就已落入意识的范畴。而我们所要认识的智慧和真理,是超越意识的境界,是要通过无漏的智慧去证得。


(注:本文为宏满大和尚在曹溪佛学院及广东省佛教协会执事培训班的讲义)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