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与前五识比较,它有下列几种特点:1、意识缘虑法境,它能了解分别一切外境;2、意识能了别一切色法 (物质现象) 的自相与共相。即此物单独的形相,及与他物比较的差别相;3、意识不仅了别在的事和理,并且还能了别过去、未来的事和理;4、意识不仅是刹那了别,还能相继不断地了别;5、意识“思心所” 的造作,能造成业果。 意识有“五俱意识” 与“独头意识”的分别。五俱意识,并不是同时五俱,而是或一俱、或二俱、或三俱、或五俱,视缘而定。五俱意识缘外境时,要经过五段程式,才能充分发生其了别作用。这五段程式,又称为‘五心’。五心是:1、率尔心,这是前五识根境相对生识,刹那间的了别;2、寻求心,这是五俱意识于前五识刹那了别之后,生起寻求之念,以了别外境;3、决定心,五俱意识寻到了目标,决定去了别;4、染净心,五俱意识了别外境后,所生起的善恶染净之心;5、等流心,这是因五俱意识的善恶染净,相续流转,而成就善恶之业。独头意识,是不与前五识俱起,单独生起的意识。独头意识缘虑的只是法境。 当我们眼睛看到一个茶杯并觉得它是茶杯时,已不单纯是眼识在产生作用,而是进入了意识的范畴;当我们觉得一个茶杯的好或不好时,也是意识在进行判断。眼识对境界的认识,在时间上来说,只能认识现在的境界;在空间上来说,只能认识眼前的境界,而且它是不带名言的。所以,佛教里称眼识为现量,为“现量缘境”也就是说:当五根对五尘时,第一刹那,还没起反应的时候,就是对外境的东西还没有来得及输入大脑,这叫现量。 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也是取决于第六意识的作用。而我们学佛修行,就是要对这个世界进行重新的认识和思考。前面说过,我们现有的许多认识都是不完整的,是依我们有限的经验得来的。那么,由此而产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无疑会有许多偏差乃至根本的错误。所以,我们要通过对经教的闻思,以正确的方法对世界重新进行观察、认识和分析。在唯识宗的修行里,有四种如实智,只有经过如理的思维之后,我们对世界才能达成真实的认识,才有可能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因此,佛法的修行应该从分别而不是无分别入手。很多人学佛之初,看了两个禅宗公安,就要无分别。但如果我们开始就不分别的话,只能永远生活在错误的观念里,当我们连是非尚未辨别清楚时,所谓的修行只能是南辕北辙。所以先要分别,在对世界有了正确的认识后,再进一步修止、修观,方能成就无分别智。当我们修观感到困难时,还要从观里面出来,再作进一步的分别,使我们所认识的境界得到确认。 意识除了具有认识的作用,还能支配我们的行为,无论是造善业或恶业,主要也是在它的指使下进行。所以,整个修行的过程都是建立在意识的基础上。如果说错误的分别是贪、嗔、痴产生的根源;那么,正确的分别就是开发智慧的基础。 第六识是心理活动的综合中心,我们的见闻觉知,思想判断,全以第六识为主,第七、八识是属於潜意识的范围。但第七识是意识之根,第八识是宇宙万法的本源,无疑义的是第六识的活动一定受到第七、八识的影响。 第七识名为末那识,末那二字,是梵语的音译,义译为意,但恐与第六识混淆,故保留末那原名。第七识唯一的作用,就是“恒审思量”,思量些什么呢,它误认为第八识是恒、是一、是遍、是主宰的“自我”。它恒常的审虑思量,执着自我。因此,它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中心。 说到思量二字,八个识都有思量的作用,但前五识时常间断,也没有审虑作用,所以是“非恒非审”的思量。第六识有审虑的作用,但也有时间断 (如五位无心) ,所以是审而非恒的思量。第八识是“恒转” (恒转如瀑流) ,但它并不审虑,所以是恒而非恒的思量。唯有第七识,它恒时审虑思量,执著自我,维护自我,这就是我人何以时时以自我为中心,起惑造业,损人利己的原因了。 前五识和第六识,都是我们能够感觉到的心理活动,是属于意识的范畴。而第七识和第八识则属于潜意识的范畴。所谓潜意识,也就是我们感觉不到它的活动。虽然我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其作用却不可低估,事实上,它直接影响着意识的活动。 第七识有一个最不好的特征:就是“我贪”,看见什么东西都是我的。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想到最多的是什么呢?无非就是自我,正如俗话所说的那样:“人不为已,天诛地灭。”我们做任何事情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从自我出发并以自我为中心,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现象产生,就是末那识的作用。末那识的现行有我痴、我见、我爱、我慢四烦恼与它恒常相应,这四烦恼是致使末那识产生强烈自我的根源所在。在它们的作用下,我们整个身心都被强烈的我执所包围。无论我们做的是什么,是好事或坏事,都不会忘记这个自我,都不会忘记去著相,这就使得我们的所作所为或多或少地带着功利的色彩。因此,在禅宗里禅堂修行中最重要就是要消灭第七识;祖师云:“打得念头死,使汝法身活”。因此对一切事物要随缘,不要执着;禅堂有一句话叫“随他去”,随他去一切都随他去,一切都自然放下、自在,自在才能解脱。要怎样才不执着呢?打个比方:好像照相机对着空境而过,不要按快门一样,一切都是一闪而过。 第八识又名阿赖耶识,这也是梵语的音译,义译为藏识,是说此识含藏万法种子,不令失坏; 又因为它历经生死流转,永不坏灭。藏是储藏意思,有能藏、所藏、执藏三种意义。能藏,是指它能储藏万法种子而生起宇宙万法,第八识是能藏,种子是所藏。在种子起现行的时候,受到前七识杂染法的薰习,现行种子受薰成为新种子,但是仍然藏于第八识中。这时的新种子称为能藏,第八识称为所藏。执藏又称“我爱执藏”,这是因为第七识误认第八识为自我,对于自我妄生贪爱,执著不舍,这称为“我爱执”。这时第七识是能执,第八识是所执。 第八识是我们生命的宝藏,是一切身心活动产生的根源。唯识宗认为,阿赖耶识里储藏着我们无始以来的生命经验。这些经验也叫种子,我们曾经做过的每件事,曾经说过的每句话,都会在生命中播下相应的种子;甚至我们的起心动念,每一次贪心,每一次嗔恨心,每一次慈悲心的产生,也都会形成不同的种子。正因为阿赖耶识真实地保存着我们的生命经验,所以,我们无始以来做过的一切才会如影随形,功不唐捐。 阿赖耶识既是生命经验的储藏室,同时也是我们命运的主宰。众生无始以来在六道流转生死,沉浮不定,从天上到人间、到地狱,虽然每一期的色身在不断消亡,不断转换成新的躯壳、新的生命形式,但阿赖耶识始终贯穿其间。佛不讲灵魂说,而以阿赖耶识作为轮回的主体,有人可能会不解:阿赖耶识和灵魂有什么区别呢?我们要知道,灵魂是固定不变的实体,而阿赖耶识则刹那生灭,相似相续,它时刻都在随着我们的所作所为而变化。当我们行善的时候,就是在阿赖耶识里播下善的种子,生命中善的力量就随之增长;当我们作恶的时候,就是在阿赖耶识里播下恶的种子,生命中恶的力量也随之加强。阿赖耶识虽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又是变化的,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