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大乘论》发微(4)

3.无漏种寄阿赖耶识中,虽与阿赖耶识融合而性质不同,是清净无漏的,是法身、解脱身摄。未现行时已能对治烦恼,不再造业,对治已造业力,又能因此奉事无量诸佛菩萨。现行后能生长法身、解脱身,能断惑证真。 “

  3.无漏种寄阿赖耶识中,虽与阿赖耶识融合而性质不同,是清净无漏的,是法身、解脱身摄。未现行时已能对治烦恼,不再造业,对治已造业力,又能因此奉事无量诸佛菩萨。现行后能生长法身、解脱身,能断惑证真。
  “所知相分”第三:所知如前所说。所知即是相,故称所知相。所知相千差万别,此分归纳为三相:一、依他起相,二、遍计所执相,三、圆成实相。三相在《解深密经·一切法相品》、《瑜伽师地论·摄抉择分》等都有比较详细的说明。本论除继承前期经论所说的三性内容外,突出成立诸法唯识,分四方面说明:
  1.由经教证明。引《华严经·十地品》:

  三界所有,唯是一心。

  引《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

  慈氏菩萨问世尊言:诸三摩地所行影像,彼与此心当言有异?当言无异?佛告慈氏:当言无异。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识故,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世尊,若三摩地所行影像,即与此心无有异者,云何此心还取此心?慈氏,无有少法能取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如质为缘还见本质,而谓我今见于影像。及谓离质别有所见影像显现。此心亦尔,如是生时,相似有异所见影现。

  引《阿毗达磨大乘经》:

  若诸菩萨成就四法,能随悟入一切唯识都无有义。一者成就相违识相智,如饿鬼傍生及诸天人,同于一事,见彼所识有差别故。二者成就无所缘识现可得智,如过去未来梦影缘中有所得故。三者成就应离功用无颠倒智,如有义中能缘义识应无颠倒,不由功用知真实故。四者成就三种胜智随转妙智,何等为三?一、得心自在一切菩萨,得静虑者,随胜解力诸义显现。二、得奢摩他修法观者,才作意时诸义显现。三、已得无分别智者,无分别智现在前时,一切诸义皆不显现。由此所说三种胜智随转妙智,及前所说三种因缘,诸义无义道理成就。

  2.依修定者的经验说明。“所知依分”说到共不共相时,曾引颂曰:

  诸瑜伽师于一物,种种胜解各不同,种种所见皆得成,故知所取唯有识。

  “所知相分”又说:

  (诸瑜伽师)于定心中,随所观见诸青瘀等所知影像,一切无别青瘀等事,但见自心。由此道理,菩萨于一切时中应可比知,皆唯有识无有境界。

  3.从理论上成立。本分开头说明依他起相状态时,将宇宙间色心诸法接纳为十一识,谓身(五色根)、身者(染污意根)、受者识(无间灭意)、彼所受识(六尘)、彼能受识(六识)、世识(时间)、数识(一、二、三等数目)、处识(器界)、言说识(语言)、自他差别识(有情自他的差别)、善趣恶趣死生识(善恶趣的业果差别)。这些识都以阿赖耶识含藏的种子为因,虚妄分别为自体,待缘显现。论中又进一步说,由阿赖耶识为依因,生起眼色等所缘相分,及意识了别能力和染污意的能缘见分,相分又作为见分生起的增上缘,由此说明一切法皆由阿赖耶识所变。这是一能变的唯识思想,与后来《成唯识论》的三能变思想,有着很大的区别。
  4.以譬喻显示。举出梦、幻、阳焰、翳,偏明梦喻。梦中境界唯心所变,这是大众都清楚的。正在做梦的人,见到显现在眼前的种种色香味触,及房舍、树木、大地、高山等差别境相时,往往以为离心实有。事实上,梦中绝对没有见到离心境相。这一譬喻,说明一切法皆唯识所变。我们之所以感觉不到,是因为处在无明大梦中。无始以来的错误认识,已形成根深蒂固的习惯,就像梦中人感觉不出梦境不实一样。世亲在后期作品《二十唯识论》中,通四难以成唯识时,也引梦喻来说明唯识无境之理。
  “入所知相分”第四:入是悟入,此分叙说悟入三相中道之理的方法和过程。由悟入者的资格、处所、次第、方便、方法、状况、功德、依止,及修道情况等方面组成。
  “彼入因果分”第五:彼是唯识性。彼入因果,为悟入唯识性的因行和果德。悟入唯识性的因行,是加行时所修的六度,属于世间的有漏行;悟入唯识性的果德,是地上所修的六度,属于出世的无漏行。此分广明六度。由六度的因果、建立、优越特征、次第安排、名称解释、修习、差别、摄受、所治、所得的胜利、相互抉择十一部分组成。
  “彼修差别分”第六:探讨菩萨道的修学次第及内容。主要阐述菩萨道修学的重要地位十地,以及菩萨修学的止观、十度的修行项目。
  三增上学:论中是“增上戒学分”第七、“增上心学分”第八、“增上慧学分”第九。
  所以称增上者,由戒学为增上引生心学,心学为增上引生慧学,慧学为增上引证涅槃。因为前后顺益,前为后因,故名增上。三增上学,主要阐明大乘三无漏学的殊胜。其中,戒学由四门说明,定学由六门说明,慧学亦由六门说明。
  “彼果断分”第十:彼果,即佛果位。佛果上灭除了烦恼、所知二障,故称断果,意即涅槃。涅槃有四(自性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无住涅槃),这里偏明无住涅槃。由无住涅槃的体相、转依的种类、各种转依的优劣等方面说明。
  “彼果智分”第十一:智是佛果位具足的三身,即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此分广明三身,偏从法身说明。由出体性、十门分别、释妨难三部分组成。在此我们可以了解到,佛果位上正报的种种功德,及依报净土的种种庄严。

五、本论的组织结构

  本论在组织上,魏译没有分品分章。陈译和隋译分为十品,每品又分若干章。唐译分为十一品,未另外分章。十一品的内容,大致可分三部分:一、序论:是总标纲要分。二、本论:从所知依分第二乃至彼果智分第十一前多分。三、结论:是论的最后一句。为便于初学阅读,列表如下:

 

六、本论的地位和流传

  《摄大乘论》是瑜伽唯识学组织时期的成熟作品,代表着无著的唯识思想。欧阳竟无在《瑜伽师地论叙》说:

  复次十支之中,《摄论》最胜。《百法》、《五蕴》略不及详;《杂集》法相博不及要故;《分别瑜伽》但释止观,六度三学此独详故;《辨中边论》明中道义,对恶趣空,此明十地,正诠所修故;二种《唯识》立破推广,提纲挈领此最宜故;《庄严》诠大意在庄严,此论诠大意独在入故;《显扬》诠教意重闻思,此诠入地意重修慧故。

  将《摄论》与其他九论相比,其殊胜跃然纸上。正因如此,《摄论》问世之后,就成为唯识学的主要著作,受到学者们的普遍重视。当时就有世亲、无性等为之作释,使唯识学渐趋完整,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为大乘时期的唯识思想打下基础。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