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大乘论》发微

《摄大乘论》发微 济 群 《摄大乘论》三卷,无著菩萨造,是唯识宗的依据论典之一。 一、作者和本论的撰作目的 无著,是大乘唯识学的实际创始人,公元4世纪出生在北印度犍陀罗国富娄沙富罗(

《摄大乘论》发微  

 济 群

  《摄大乘论》三卷,无著菩萨造,是唯识宗的依据论典之一。

一、作者和本论的撰作目的

  无著,是大乘唯识学的实际创始人,公元4世纪出生在北印度犍陀罗国富娄沙富罗(译云丈夫)城的一个婆罗门家庭。有兄弟三人(无著、世亲、狮子觉),无著为长子。据《无著传》记载,无著兄弟都依有部出家。但《大唐西域记》第五卷、《慈恩传》卷三却说,无著从化地部出家,世亲从有部出家。依无著后来的思想看,后说或许更接近事实。无著出家后,修习禅定,曾反复思惟空义,但总不能通达,一度曾想自杀,遂感宾头罗尊者指点,证入小乘空观,仍有不少疑团未能解决。一日,于定中上升兜率内院面见弥勒菩萨,虔诚乞求开示。弥勒为其宣说大乘空理,顿消多年疑窦。因此,自取名为阿僧伽,汉译“无著”。
  无著从弥勒处学习大乘义理后,深感大乘瑜伽法门的殊胜,决心弘扬大乘。但作为一种新思想的产生,不易为人们接受,甚至被人怀疑是自编自造。因此,他再次于定中上升兜率天,力恳菩萨下界宣讲。弥勒菩萨为开导众生,应其请求,历时四月,每晚讲授《瑜伽师地论》。由于弥勒菩萨的亲自弘扬,大乘瑜伽思想逐渐为广大学者接受。从此,无著毕生弘扬大乘瑜伽学说。
  大乘包括空有二宗,空宗之有文殊,犹有宗之有弥勒。就经论来源而言,也颇有相似之处。空宗的《般若经》,龙树得自龙宫;有宗的《瑜伽师地论》,为弥勒下临人间而说。以常情观之,似乎有点离奇,故很多学者认为是神话。其实,从宗教修持的经验看,无著上升兜率或弥勒下临人间,并非不可能。一个禅修有成就的人,可以做到常人所不能做的事。再者,上升兜率天的例子也非无著一人。《大唐西域记》卷三记载:末田底迦(阿难的弟子)曾以神力携匠人上升兜率礼拜弥勒,回来造其肖像。同书卷四记载:德光、天军二论师上天请益弥勒。同书卷十,又记述了清辩对弥勒的信仰及提婆受弥勒教示等。足见弥勒信仰在当时印度是很普遍的,而入定到兜率天的事例也屡见不鲜。
  无著的著作,重要的有如下数种:
  1.《显扬圣教论》二十卷,玄奘译。
  2.《摄大乘论》三卷,有佛陀扇多、真谛、玄奘三种译本,西藏也有译本。
  3.《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七卷,玄奘译,西藏也有译本。
  4.《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三卷,达磨笈多译,西藏也有译本。
  5.《顺中论》二卷,龙树造,无著释,般若流支译。
  6.《大乘庄严经论》十三卷,波罗颇迦罗密多罗译,另有梵文及藏文本。
  此外,无著以弥勒名义传出的论著也有不少,此处不一一列出了。
  以上列举的论著中,代表无著在瑜伽唯识学成就的,当推《摄大乘论》。在此之前,瑜伽唯识学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教界也未取得相应地位,小乘人曾斥之为非佛说,不承认六识以外还有阿赖耶识。在弥勒和无著的其他著作中,对这些问题都有论述。如《瑜伽师地论·摄抉择分》从八方面论证实有阿赖耶识,《大乘庄严经论·缘起品》举出八种理由证明大乘是佛说。关于这些问题,本论有更为圆满的说明。综合前期经论思想,作了一番补充和整理,建立起较为系统的唯识思想体系,显示出大乘确是佛说,而且殊胜于小乘。

二、本论的所依经论

  本论主要依据经典是《阿毗达磨大乘经》。如论的开头说:

  《阿毗达磨大乘经》中,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萨,为显大乘体大故说,谓依大乘,诸佛世尊有十相殊胜殊胜语:一者、所知依殊胜殊胜语……由此所说诸佛世尊契经诸句,显于大乘真是佛语。

  又在论末结说:

  《阿毗达磨大乘经》中《摄大乘品》,我阿僧伽略释究竟。

  可以看出,《阿毗达磨大乘经》中有“摄大乘品”,此品有十种殊胜教说,无著正是根据这十种殊胜撰写本论,故称《摄大乘论》。
  本论在讲述十种殊胜时,也经常引证《阿毗达磨大乘经》。在“所知依分”,为证明阿赖耶识实有,曾引:

  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
  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示。

  为说明阿赖耶识与前七转识互为因果关系,曾引:

  诸法于识藏,识于法亦尔,更互为果性,亦常为因性。

  “所知相分”中,为成立诸法唯识,曾引:

  若诸菩萨成就四法,能随悟入一切唯识都无有义……

  为说明染净诸法的生起,及断染取净的过程,曾引:

  法有三种:一、杂染分,二、清净分,三、彼二分。依何密意作如是说。

  此外,还有一些未注明出处的偈颂,或许也是引用该经的。
  可惜,此经汉地没有传译,我们无从查考,只能从本论内容想象其大概了。
  本论还引证其他经论,作为理论根据:
  1.引《解深密经·心意识品》“阿陀那识甚深细”一颂,证明实有阿陀那识(见“所知依分”)。
  2.引《增一阿含经》、《如来出现功德经》等,说明阿赖耶识在小乘经典中,已经用异门密意说了(见“所知依分”)。
  3.引《华严经·十地品》“如是三界,皆唯有心”的思想,说明诸法唯识所现之理(见“所知相分”)。
  4.引《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慈氏菩萨问世尊”一节,说明诸法唯识之理(见“所知相分”)。
  5.引《般若经》义,对治菩萨的十种散乱(见“所知相分”)。
  6.引《毗奈耶瞿沙广经》、《梵天问经》等经,以三性观点通释其深义(见“所知相分”)。
  7.引《菩萨藏百千契经》的十八种圆满,阐明佛果种种功德(见“彼果智分”)。
  8.引《辨中边论》“一则名缘识”一颂,说明第八与前七识的作用不同(见“所知依分”)。
  9.引《分别瑜伽论》“菩萨于定位”二颂,说明修唯识观的内容和次第(见“入所知相分”)。
  10.引《大乘庄严经论》“福德智慧二资粮”五颂,说明修道的过程(见“入所知相分”)。
  从以上所引经论看,本论虽以《阿毗达磨大乘经·摄大乘品》的十种殊胜为纲领,但绝不仅仅是此经的注疏或释论,而是大乘唯识学的概论。

三、本论的注释和翻译

  本论从印度译来的注释有二:一、世亲释;二、无性释。本论及其二释在中国共有七种译本: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