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研习报告(第四集)(4)

念佛有事理,事念则一心忆念。】 不管是事或者是理,关键都在「一心」。所以一心非常重要!一心就是你没有杂念、没有妄想,这个才叫一心。有杂念、有妄想掺杂在这里面,那就不叫一心。念佛的人多半还是杂心在念佛,

  念佛有事理,事念则一心忆念。】

  不管是事或者是理,关键都在「一心」。所以一心非常重要!一心就是你没有杂念、没有妄想,这个才叫一心。有杂念、有妄想掺杂在这里面,那就不叫一心。念佛的人多半还是杂心在念佛,妄想心在念佛,一心念的人不多。真正一心称念,就像前面所说的,「一七、二七」他真正成就三昧,他真成了。事上就是「一心忆念」,我们前面所讲的都是属於事上的,乃至於忆念诸佛的发心,诸佛的功德,诸佛的修行,统统属於事念。

  理念,念即始觉,佛即本觉,始本相合,始本不二,名为念佛。】

  「理念」,实在讲就是底下一条,四种念佛里面「实相念佛」,这是属於理念。「理念」,对凡夫初学的人来讲很困难,换句话说,我们还是从事念上下手。事念,念到一定的功夫,事念就变成理念了。到什么时候变成理念?我们从事一心不乱念到理一心不乱,得理一心以后,事跟理就圆融了。事就是理,理就是事,理事不二,所以从事念就变成理念。这一开头就从理念,那是圆教初住以上的事情,我们做不到。为什么?我们始本合不了。不晓得什么叫始觉,什么叫本觉,怎么合也合不上,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换句话说,圆教初住以上,四十二个位次的菩萨,他们念佛都是理念。十信位以下的,统统属於事念。

  我们再问一问:专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往生的时候预知时至,站著走的,坐著走的,没有生病的,这种人是事念还是理念?事与理统统有。实在说,功夫好的事念入了理念。功夫念到这个境界,自己晓得什么时候往生,换句话说,世出世间一切事理没有不通达明了。也就是禅宗里面讲「大彻大悟,明心见性」。

  既然到这个程度,他为什么不多住几年弘法利生?他要急著走干什么?这个地方我们不能不知道,世出世间一切法,成就与否都在一个「缘」字。佛法在缘,世间法也在缘。这个人跟那个人有缘,这个人跟那个人没有缘,没有缘怎么谈也谈不来,都在一个缘字。他在那个境界当中,他统统明了,他想弘法利生,没有缘,住在这里没有用,白住了。换句话说,人家瞧不起他,虽然讲的是真实法,没人听他的,没有缘。他这一走,样子一示现,那也是弘法利生。是另一种方式接引众生,给一切众生做念佛往生的证明,他也是弘法利生。换句话说,住在这里是利益众生,他走也利益众生,让一切众生永远记住他这个榜样,记住他的成就。世间人实实在在讲迷惑颠倒,真假不分,给他说真实的他不相信;给他说假的,一说就相信,诸佛菩萨也没有办法改变他。佛菩萨来了,给你说真的,不相信;妖魔鬼怪来了,天天骗他、耍他,他相信,他喜欢。所以都在一个「缘」。缘不成熟,教化众生有他的难处存在。第二段讲:

  念佛有四。】

  这是四大类,念佛的方法很多很多,但是归纳起来不外乎这四大类。第一:

  实相,念自性佛。】

  这是念佛方法里面最高的,我们初学的人学不到的。旁边有个小注,「谛了自心真性」,「谛」是真实,「了」是明了,是真真实实明心见性。这是「念自性佛」,这是属於实相念佛。从第二种以下的,这是我们可以学习的。为什么?「实相」,不用心意识,所以我们做不到。十六观以下是用心识意,那我们就都能做到。我们现在是心意识当家,真如本性不晓得在哪里,心意识当家,意识心来念佛。

  观想,如十六观,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这一句是《观无量寿佛经》上的经文。大乘经上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佛的这句开示,我们要牢牢的记住。一切法不仅讲世间法,包括出世间法,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从心想生,你心里想什么就变现什么。虚空法界现象是无量无边,从哪里来的?从众生心想成就的。你知道这个原理,知道这个事实,我想佛,心就变成佛了,就现佛的相,想菩萨你就成菩萨,想阿罗汉就成阿罗汉,想什么就成什么。

  再浅而言之,我想我的身体健康,身体就健康;想我这里有病,那里有病,过两天真的就生病了。病从哪里来的?从心想生。年岁大了,老了、老了!天天在想老,他怎么不老?他就老了。你要不想老,天天想年轻,你活一百岁还是年轻,没有老相。为什么?从心想生。这是佛告诉我们一句真理。你为什么不向快乐、健康那一方面去想?天天想烦恼,你的烦恼怎么能断得掉?所以这是很重要的一句开示。

  佛菩萨那个身体、容貌永远不变的。他为什么不变?他没想头,所以他就不变了。有想就有变化;他没有想,他没有变化了。你问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容貌都相同?为什么都无衰无灭?因为他没有妄想。我们今天妄想不能断,不断,要往好的方面去想,想阿弥陀佛这是最殊胜的。所以家里面供养阿弥陀佛的像,你常常看他,常常想他,看久了、想久了,你的容貌就跟佛的容貌一样。「相随心转」,算命看相的都会说相随心转,这是真的。相随心转,身体的体质也随心转。心造万法,这很重要!这个要是学会了,你一生受用无穷。

  「观想」,《观无量寿佛经》里面,世尊教给韦提希夫人修学的方法,说了十六种。这十六种方法,我们今天叫它做十六观。十六种修学,任何一种都能成就,不一定要十六种都修,不必。随取一种或两种兼修也行,三种合修也行,专修一种也行。十六种方法,前面十二种都是观想,第十三种叫观像,那不是属於观想。观像是什么?家里供养阿弥陀佛的像,你天天看这个像,心里想这个像、念这个像,这叫观像念佛。观像,离开像,你功夫就间断了。观想念佛,那个心要很微细,粗心大意的人,这个方法不适用。

  第十六种方法,就是最后一种方法,凡是排列在最后的,都是最特别的,也是最殊胜的,最后一种方法是「持名念佛」。所以我们念阿弥陀佛,执持名号是出在《观经》第十六观。这是最殊胜、最方便,不必观想,也不必观像,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念这六个字,或者念四个字都行,这是最方便的法门。它的成就就是刚才讲的「相随心转」,你念佛、想佛的时候,心变成佛心,相自然就变成佛的相好,所以它会变的。第三: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