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法师:金刚经讲话(节选)(2)(3)

授记: 诸佛预知弟子某世证果,及其国土、名号,而予以记别。 释迦牟尼: 为娑婆世界教主之佛名号。释迦,为其种族姓;牟尼,是能寂、能仁之义。 如来: 如,是不变的、静默的法身;来,是随缘的、变化的应身。应身


授记:

诸佛预知弟子某世证果,及其国土、名号,而予以记别。

释迦牟尼:

为娑婆世界教主之佛名号。释迦,为其种族姓;牟尼,是能寂、能仁之义。

如来:

如,是不变的、静默的法身;来,是随缘的、变化的应身。应身纵有千百个,法身仍然是原来的那一个。

无我法:

即是“人无我”、“法无我”的二无我,亦名二空。“我”是妄情所执的实体,而此实体,人法都无,毕竟空寂。人无我:人为五蕴假合,因业流转,没有一生不变的实体。法无我:不论佛法、世法,皆为依缘假立,对待而有,没有独立存在的实体。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译 文

阐发了究竟无我的义理之后,才能见万法如一,见众生心如我心。

「须菩提!你认为如来有肉眼吗?」

须菩提答:「有的,佛陀,如来有肉眼。」

佛陀又问:「如来有天眼吗?」

「是的,佛陀!如来也有天眼。」

「须菩提!如来有慧眼吗?」

「是的,如来具有慧眼。」

「如来有没有法眼?」

「是的,如来具有法眼。」

「须菩提!如来具有遍照一切十界的佛眼吗?」

「是的,佛陀!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你认为,恒河中的所有沙粒,如来说是不是沙?」

「是的,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如果一沙一世界,那么像一条恒河沙那么多的恒河,这河中每一粒沙都代表一个佛世界的话,如此,佛世界算不算多?」

「很多的,佛陀!」

佛陀又问:「须菩提!如你刚才所说,佛眼可摄一切眼,一沙可摄一切沙,在诸佛世界中的一切众生,所有种种不同的心,佛也是完全知晓的。为什么呢?因为众生的心源与佛如一,譬如水流歧脉,源头是一,心性同源,众生心即是佛心,所以,如来能悉知众生心性。但是,众生往还六道,随业逐流,遗失了本心,反被六尘的妄想心所蒙蔽,生出种种虚妄心念,这种种心皆不是真实不变的心性,只是一时假名为心而已。这过去之心、现在之心、未来之心,无非皆由六尘缘影而生,念念相续,事过则灭,这种种无常虚妄之心,是不可得的。

注释

所谓“一体同观”者,即是“万法归一,更无异观”之意也。故能以一眼摄五眼,一沙摄恒河沙,一世界摄多世界,一心摄众生心。众生与佛,本来无异。众生本有佛性,与佛原来无二无别,只是众生随业迁流,忘失了本体。而佛不为业转,了悟真心。佛知众生为同体,因同体而起灭度无量众生之大悲也。

肉眼:

五眼之一。所谓五眼,即(一)肉眼:世人所具的眼根,受种种障碍而不通达;(二)天眼:天人所具的眼根,人中修禅定可得之。虽内外、昼夜皆能得见,但仍有理障;(三)慧眼:为二乘圣贤照见平等法界空无相的智慧,但因所知障故,有智无悲,虽胜天眼,犹不及法眼能悲智并用;(四)法眼:是菩萨为适应机缘,度化众生故,照见一切世出世法,差别诸相,以及众生心数,前因后果,如幻缘起的智慧;(五)佛眼:佛陀照了诸法实相,圆具前四眼,而超胜四眼者。 *此答正显示如来不异凡夫,生佛平等,如来虽具五眼,亦不离众生肉眼。

以上这五眼的五问五答,皆是要表明平等真实相本体,在圣不增,处凡不减,所谓“溪山虽别,风月是同”,不仅佛佛道同,亦且在凡同凡,在天同天,在圣同圣,在菩萨同菩萨。所以虽在凡夫,亦可五眼具备,只是凡夫有所知障,各以己见为是,便不能彻见一切,局促于一偏之见。 五眼并不是说一个人长五个睛来看东西,而是同一个眼睛,就他所能看见的意义来说,有这五种不同的境界。傅大士偈云:“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唯观俗,慧眼直缘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圆明法界内,无处不含容。”

佛陀所证悟的法界真如,等同虚空,既无分别心识,则彼此一如,人我同等,众生皆是其心内之众生,当然皆能悉知。无分别心,就好像一面大圆镜,物来即映,了无遮碍,洞然明白。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译 文

须菩提!如果有人拿了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的话,你想,这个人以是因缘,他得到的福报多不多呢?」

「是的,佛陀!这个人以是因缘,得福很多。」

「须菩提!如果福德有实在的体性,那么,我也就不会说得福德多了。正因为以不可得心为因,用七宝作缘,以如是因,如是缘,所以我才说得福德多。

注释

法界者,十法界也;通化者,是指般若智慧充遍法界,无所不通,无处不化也。第十八分说的是三心不可得,既说心不可得,恐怕众生误会福亦不必修了。所以,此分告知以无福之福,无得之得的妙理。所谓“无福之福”,是虽有布施,而心无所住;“无得之得”,是虽有能所,而不着能所。因为住心布施,皆是有为的功用;不住相布施,方是无为的功用。有为的福,终有了日;无为的福,永无尽时。有为的福,是妄心所行处;无为的福,是真心见性处。

此分言,要以三心不可得之无住心为“因”用七宝作缘,如是布施,才能得福甚多。住心布施,所得的福德是有限的。住相为有漏之因,不能得无漏之果。若能破此执见,即能了悟无福之福,无得之得,此般若妙智,则能通化法界,无量无边。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