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法师:金刚经讲话(节选)(1)(6)

「不会的,佛陀!怎么说呢?因为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法叫做阿罗汉。所谓的阿罗汉是彻悟我、法二空,不再随妄境动念,只是寂然如如,才为此立一假名。佛陀!如果阿罗汉起了我得阿罗汉的念头,那么,就是有了我、人、众


「不会的,佛陀!怎么说呢?因为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法叫做阿罗汉。所谓的阿罗汉是彻悟我、法二空,不再随妄境动念,只是寂然如如,才为此立一假名。佛陀!如果阿罗汉起了我得阿罗汉的念头,那么,就是有了我、人、众生、寿者等法相对待分别,就不可以称为阿罗汉。

「佛陀!您说我已证得无诤三昧,是人中第一,亦为罗汉中第一离欲的阿罗汉。但我并没有执着我是离欲罗汉的念头。佛陀!如果我有得阿罗汉道的念头,佛陀就不会称我为阿罗汉,那么,佛陀也不会赞叹我是欢喜修阿兰那行。因为须菩提并不存有修行的心相,妄念不生,所以才称为是欢喜修阿兰那行的。」

注释

本文叙述所谓“般若实相”,非有相非无相,非一非异相,离一切相,即是实相。佛陀藉声闻四果为喻,破除有惑可断,有果可证的妄念。

须陀洹:

华语“入流”,声闻四果中之初果。有三种义:一、入流,谓初入圣流也;二、逆流,谓逆生死之暴流也;三、预流,谓得预圣人之流也。此位须断尽三界八十八使见惑,方证得之,当未断尽时皆为向,已断尽为果。

斯陀含:

华语“一往来”。声闻第二果。谓其当于欲界的天上、人间,各受生一次也。此位除断尽三界见惑外,须更断欲界思惑前六品,方证得之。当断一至五品时,皆为向,已断尽第六品为果;又名“薄淫怒痴”。

阿那含:

华语“不来”或“不还”,声闻第三果。谓不再来,或不再还于欲界也。此位须断尽界见惑及欲界九品思惑,方证得之。当断第七、八品思惑时皆为向,已断尽第九品为果。

阿罗汉:

华语“无学”,声闻第四果。谓断尽三界烦恼,究竟真理无法可学。含有三义:一、杀贼,杀尽烦恼贼也;二、应供,谓道高德重,为世福田,堪受人天供养;三、不生,谓永入涅槃,不再受分段生死也。

此位须断尽三界见惑及欲界九品思惑,并色界、无色界八地七十二品思惑方证得之。当未断尽时为向,已断尽则具六神通,入无学位(前三果皆为有学位)尚须进趣修学也,所事已办(即断见、思惑之事已办),不受后有(未来的果报或后世的心身,曰后有),称为阿罗汉道。

前三果,都叫作“果”,为什么到阿罗汉,不称为“果”而称作“道”?因为前面三果罗汉还有学位;就是还要修学,还未达到最高境界。而无学位的第四果阿罗汉,已证到般若、无为的真理。他这个“道”已与“觉道”、“佛道”相近了,所以不用“果”来说。

无诤三昧:

梵文Araņa,音译阿兰那,华语“无诤”。梵语Samãdhih,音译三昧,华语“正定”,就是入了禅定之意。“无诤三昧”,就是无我人、彼此高下、圣凡之分,一相平等。连真空亦无住,若有住者,即有对待,便生诤论,长系生死矣。

第一离欲阿罗汉:

此专指须菩提尊者,因为须菩提是发愿修“无诤三昧”的罗汉,为人中第一,亦为阿罗汉中第一,故称第一离欲阿罗汉。

乐阿兰那行者:

乐于在山林中寂居静修的人。



              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译 文

佛陀再问须菩提:「你认为如何?佛陀以前在然灯佛时,有没有得到什么成佛的妙法?」

「没有的,佛陀!因为诸法实相,本来清净具足,没有什么可说,也没有什么可得的成佛妙法。如果有所得的心,就无法和真如实相相契合。」

佛陀颔首微笑,因为须菩提已领悟了真空无相法的真谛。于是,佛陀接着问道:

「须菩提!你认为如何?菩萨有没有庄严佛土呢?」

「没有的,佛陀!为什么呢?菩萨庄严佛土,只是权设方便,度化众生,若存有庄严清净佛土的心念,便是着相执法,就不是清净心。着相的庄严佛土,便落入世间的有漏福德,即非真正庄严佛土。庄严二字,只是为了度化众生,权立一个名相而已。」

「所以,须菩提!诸位大菩萨都应该像这样生起清净心,不应该对眼识所见的种种色相生起迷恋、执着,也不应该执迷于声香味触法等尘境,应该心无所住,令清净自心显露。

「须菩提!譬如有一个人,他的身体像须弥山王那样高大,你认为如何?他这个身体大不大?」

须菩提回答道:「很大的,佛陀!为什么呢?佛陀所说的不是无相的法身,是指有形色、大小的色身,因此称这身体为大。如果以法身而言,是不可丈量,当然不是世间大小分别所能涵盖的。」

注释

第九分言四果无可得,此分则云圣果亦无可得;若是有得,皆是住相。凡夫总以为,四果既无所得,为何有四果之名?圣果若无所得,又何以有圣果的名称?这都是犯了住相的毛病。要知道,圣贤的名称,都是假名、有为法。所以,般若即要处处破这些有执,唯恐凡夫贪爱有为法,被假名所蒙蔽。所谓“庄严净土”,并非就是凡夫眼中所见的色相庄严,而是指那无形无相的法性庄严。

然灯佛:

即是授记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本师。佛陀在因地修行,以七朵青莲花供养然灯佛;然灯佛便以神通力变一方土为泥澜地,儒童解鹿皮衣覆泥,并以发布地,请佛蹈其身而过,并发愿当于未来世作佛,愿佛授记。然灯佛蹈其身而过,为之授记曰:“过后九十一劫,等你修满三阿僧只时,你应当作佛,号释迦牟尼。”

庄严佛土:

庄严者,庄盛严饰也。菩萨于因地修行六度万行功德,并以之回向,庄严成时之依报国土,谓之庄严佛土。

清净心:

即是人人本具的自性清净心;不生不灭,清净不染,远离客尘烦恼,不住法、非法,超越能所对待、有无分别的本心。

须弥山王:

即是须弥山,华语妙高山,此山四宝所成,高出众山之上,故称山王。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