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法师:佛教的生活学(3)

第五点,学习放下。人生像一个皮箱,有用的时候,要把它提起;不用的时候,你要把它放下。应该提起的时候你不提起,不积极、不勇敢,就没有生命力。应该放下的时候你不放下,拖着那么重的行李、皮箱在手上,会很自

    第五点,学习放下。人生像一个皮箱,有用的时候,要把它提起;不用的时候,你要把它放下。应该提起的时候你不提起,不积极、不勇敢,就没有生命力。应该放下的时候你不放下,拖着那么重的行李、皮箱在手上,会很自在吗?佛陀有一次在讲经,有一个外道他想一想,还是信奉佛陀的教法比较好,他就带了两盆花,去见佛陀,供养佛陀。到了以后,佛陀就指着他说:“放下!”他赶快把手上的一盆花放下。佛陀说:“放下!”他赶紧把另一盆花放下。佛陀又说:“放下!”他说:“哎,佛陀!我都放下了!还要我放下什么呢?”佛陀就跟他说:“我叫你放下你思想里的执着、身心里的执着,两盆花放下太简单了。你思想中的成见、执着不放下,我的佛法怎么能灌注到你的身心里去呢?”现在人类,一般我看最愚痴的就是说理,他对自己的道理一点都不肯放下。你看,一个人迟到了,会议迟到了,或者什么事情迟到了,你就不必说理由了,直接就说:“对不起,我迟到了。”他不是这样,他一定会说:“哎呀,我刚要出门,来了一个电话;又来了一个朋友;天又下雨了;车子又堵塞.......”他都有理,你的理,迟到,你都没有理了。我们见到一个人,问他:“你吃饭了吗?”很简单地回答:“吃过了,或者没吃过。”他不是这样讲,却说:“刚才,十一点钟,我正在准备要吃饭的时候,哎呀,忽然来了什么事情......讲了好半天。”到最后问他:“你究竟吃饭没有呀?”他不肯说出来,为什么?他要说出很多保护自己吃或者没有吃的理由,他才肯说出来,他太过保护自己了。让我们人生这么多岁月白白过去了,我觉得这很无聊。理由不一定能保护自己,我刚才讲的认错、尊重、包容,才能让人接受,放下才自在啊!很多佛教徒念阿弥陀佛,为什么?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基督教徒祈祷,为什么?让上帝带到天堂。假如是阿弥陀佛或上帝,真的到了这个人的面前说:“喂,我现在带你到西方极乐世界;喂,我带你上天堂。”你一定吓一大跳,“哎呀,阿弥陀佛,上帝呀,我的儿子还没有结婚呢,我的女儿还没有嫁人呢,我现在还不行啊。”世间上的荣华富贵,人世间的你我他等,亲族、爱情、金钱,不要当然不行,不过,君子取财,取之有道,就是爱情也要合理、合法。一些不当的,你不放下,为了一句话,气得不吃饭;为了人家一个脸色,就把门关上不出来,这何苦呢?这么一点点的小事都放不下,刚才讲了,人一点担当都没有,没有力量,这个人生多么脆弱,不会很幸福快乐的。
    第六点,要学习感动。你们看电影、电视的时候,很多悲欢离合的故事,你会感动的流泪吗?见到别人的好人、好事,你会不欢喜吗?还是很欢喜、很感动的。人有个劣根性,不容易感动。比方说,看到人跌了一跤,赶快说:“哎呀,跌痛了没有?”他看到了,“哎呀,一个元宝!”很欢喜。人家跌倒了你欢喜什么?他就是没有感动的心。我们看到人家得到好处、幸福,我们也很欢喜;看到人家做好人、好事,都很感动。有感动啊,这就是一个爱心、一个菩提心。我自己本身,一生几十年的岁月,就想到,多少人的事情、语言让我感动,那怎么办呢?我也要努力,一定要想方法,让别人感动。所以,见到别人的好人、好事感动,不会嫉妒、不会幸灾乐祸,在人格上会有成长、会有进步。感觉到自己要给人家感动,就努力呀、勤劳呀、牺牲呀、奉献呀,也觉得自己的修行、道德在成长。所以,人和人相互感动,都要彼此学习。不少的青年人问我:“为什么每次听到梵呗、诵经,唱‘南无观世音菩萨’,我就要流泪呢?”我说:“很好呀,有感动,表示你有佛性、你有佛心呀!”假如没有佛性、没有佛心,再有什么东西都不会感动,别说音乐、艺术不感动,就是什么好事他都如如不动。除了感动,我也在想,从生长以来,宇宙之间,世界之上,所有的士农工商、所有的人等,都跟我结缘。比方说,我要买面包、烧饼、油条,住旅店、坐计程车,他们都跟我结缘,那怎么样报答呢?我也要跟人结缘!这世间上,最美好的就是:我跟你结缘,你跟我结缘,彼此是缘起缘灭,有缘才能生存。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像我们大家,过去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在佛世或者哪一位祖师前面必定结过善缘,今天能在红磡体育馆聚会,所以,因缘不可思议!什么因缘都能感动,什么感动都可以结缘。因此,学习感动,这也是提升我们人格的进步、升华!
    第七点,要跟各位讲的是:学习生存。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学习生存下去。为了要生存,要维护身体的健康,不但对自己有利,假如身体不健康,让家人、朋友都不放心,那何苦呢?所以维护自己的健康,也是孝亲、安慰家人的很好的行为。为了生存,当然要学习勤劳、学习积极、学习待人的礼貌,因为这样大家才能接受我。前不久,我到欧洲去,忽然台湾大雨、水灾泛滥,我就打电话,到受灾的地方问:“你们安全吗?”他们就说:“哎呀,一点水灾,一点台风,都习惯了。”为什么?因为要生存,对于大自然给予我们的帮助、利益,我们当然很感谢。但是每一种东西不都完全是美的,有好的,有不如意的,为了生存,我们都习惯于防震、防泥石流、防水灾等等,甚至于防盗、防坏人,因为要生存,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人,为了生存,你一定要知道:你所相处的因缘很重要,你要让人家接受,就是要有好因好缘;假如你的所行、所作,让人都不接受,都变成不好的因缘,那你的生存就有了障碍了。所以,怎么样能生存的顺利?大家都希望要顺利、如意,那你给人家顺利、如意了吗?你有改善自己的行为吗?所以,在世间上要生存,先必须得到别人的欢喜,对别人的认同,别人对我们欣赏,你必然会获得自在。我觉得做一个人,先要让我们全家的老少、三代、四代、亲族接受我,然后,再怎么样制造我们这个家庭、让整个社区,也喜欢我们这一家。我自己是很努力这样做的,不仅是居住的社区,而且远处的人,只要跟我来往,让他们也能接受我。当然,人也不能做的太好,太好人也嫉妒、障碍,不客气说,我一生为了求好,遭遇的麻烦也很多,不过没有关系,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像我每年到香港来,做一次讲座,我住的大楼那个地方,香港的警卫很森严,他都要锁门、开门、关门,我们每一次到,还有很多的警卫,从很远的地方跑步,来替我开门,看到我下来了,他们都怕我不会开门,也在我前面给我开门,真感谢,香港人这么好,我应该更好好的待香港人。
    第八点要学习灵巧。灵巧就是随机应变,在一种环境里能制造大家的和谐,大家的欢喜,能把很困难的事,会化解,这些都需要灵巧。现在的社会,知识是爆炸的时代,五光十色,太多了,多得让人感到不快乐。我记得多年前到香港来,那时香港只有三、四家电视台,现在香港的电视台很多了,但是在过去十几年前,偶尔还是会打开电视看一看,现在不会了,为什么?太多了,很麻烦,不知要看哪一家才好,干脆就不看了。过去在台湾白色恐怖时代,不自由,偶尔会偷偷的跑到香港来,因为香港的报刊、杂志言论很自由,翻一翻,看一看,觉得很痛快。现在香港的报刊杂志那么多,不知道看哪一本才好,干脆不看算了。年青的时候,看呀、听呀,觉得好幸福,到了像我这样老年的时候,觉得不看、不听也很幸福呀!人在现在这个社会里,压力、很多的干扰、忙碌,确实增加心烦意乱,尤其迷乱的生活,在紧张当中,有时候紧张忙乱,哪里有什么灵巧呢?有一个笑话说:一个军队营房里,一个小兵,从外面买了两只鸭子回来了,被团长看到了。军队很严格,不能随便拿东西,要很威武整齐,团长看了小兵拿了东西,就问:“你拿了什么?”小兵很紧张,平常大概训练压力也很重。“报告鸭子,拿了两个团长来了。”紧张会出错,灵巧能化解很多难题而不出错。在佛教里也有这样类似的事,有两个寺庙,东面的寺庙和西面的寺庙,每天都派沙弥到市场去买菜,两个沙弥常常在市场的门口遇到。东寺的沙弥不灵巧,西寺的沙弥比较灵巧,每次见到面,东寺的沙弥就问西寺的沙弥说:“喂,你今天到哪里去呀?”西寺的沙弥回答:“我的腿跑到哪里去,我就到哪里去。”东寺的沙弥一听,下面再怎么问?不会问了。回去告诉师父,师父说:“哎呀,你好笨呀,你可以接着问,假如没有腿,你要到哪里去呢?这不就有禅机了吗?”东寺的沙弥一听,噢,师父指导的很对。第二天他们在路上又遇到了,东寺的沙弥又问西面的沙弥:“喂,你今天要到哪里去呀?”西寺的沙弥说:“风,吹到哪里,我就到哪里去。”东面的沙弥一听,糟糕,变了,下面又怎么问?还是不会问。回去告诉师父,师父说:“哎呀,你好笨呀,他说风吹到哪里就到哪里,你可以继续问,假如没有风,你要到哪里去呢?”东寺沙弥一听,师父指示的对呀!第三天,两个沙弥又在路上遇到了,东寺的沙弥又问:“今天你要到哪里去呀?”西寺的沙弥回答:“我要到市场买菜去。”东寺的沙弥一听,很茫然,为什么?缺少灵巧,不容易应变。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