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布施的原理和方法(15)

目前之果报:如能施舍财物,纵然自己不要资财,资财也会自然而来。由于布施之故,可以摄受众生,令他们趋入殊胜的法行。 有关布施的小故事 故事:献净供 佛住世时,印度有一对老夫妇,极为贫穷,只靠一小块田地聊以
目前之果报:如能施舍财物,纵然自己不要资财,资财也会自然而来。由于布施之故,可以摄受众生,令他们趋入殊胜的法行。

有关布施的小故事

故事:献净供

  佛住世时,印度有一对老夫妇,极为贫穷,只靠一小块田地聊以糊口。一天,他们觉悟到自己越来越老,离死越来越近。他们觉得应该利用为人的宝贵机会,至少要在去世之前做一件积达福德和增长觉慧的事。他们商量如何趋做最为适切。碰巧舍利弗(佛陀最有智慧的弟子之一)就住在附近。他们决定邀请舍利弗尊者到他们的家中接受午餐供养,然后在舍利弗面前祈祷,以得其加持。

  于是这对老夫妇做好准备,请来舍利弗,以午餐供养,陈述所愿,并且得到舍利弗的加持。事后一切如常,只是当稻米成熟,他们也像别人一样去收割时,却发现他们那一小块稻田所产的根本不是稻米,而是纯金。

  不久,人人都在谈论金稻田,这件奇闻很快就传到信佛的著名的印度国王阿闪世耳中。他自言自语地说:“这完全不当。我是国王,我应有那块田地的主权。”他命令大臣没收老夫妇的土地,而将另一块同样大小的稻田给他们。阿闪世王的使者奉旨前往,找到了老夫妇,叫他们搬到另一块土地上去住。但是这样一来,没收的金谷又变成稻米了,而在老夫妇移居的那块新地上的稻米却又变成黄金。获悉此情,国王说:“去,再照样做一次,把金米没收。”

于是做了第七次,每次当使者没收了老夫妇的地,而把另一块给他们时,都起了同样的变化:国王得米,老夫妇获金。

  七次过后,人们对此事之原由,极欲求知。他们去见佛,把情形描绘一番,佛为他们解释说老夫妇今生做功德与其今生得果报之间的业缘。这件事成为业报不爽的著名实例,极有助于令人确知业乃诸事起因之一,并且显示出所做与所受之间的关联。

老夫妇的行为之所以极具功德,理由有二:第一,他们虔诚恭敬的对象是舍利弗,而舍利弗乃及其清净庄严的圣者。此即佛学名词中所谓的“福田”,如果我们虔诚供养的对象,亦即我们耕作之田是清净的话,则所的之福报必定甚丰。第二,老夫妇献供的动机纯正,完全出自敬与信,田净意亦净,使的他们的供养有利,而能积大福德。

, 。

  前面讲的前后各五种真正布施,是三十三种不净布施的反面,即净施。佛在这里回答毗耶娑的提问,对"净施"作了一个概括:

  真正纯净的布施,就是要有爱心,尊重人家、信任人家,乐意帮助任何一个人,乃至猫、狗、虫子等一切有生命的生物。"慈心",即对一切众生生起慈悲心。慈,也可说是父性的爱心;悲,也可说是母性的爱心。这两种爱心合起来,也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常心",不是一时冲动,这是理性指导下的恒久的爱心。你今天做了好事,明天他还需要帮助,你依然肯牺牲自我去帮助他。"喜心",对人家的幸福生起由衷的喜悦感,乐于做好事。

  我初到台湾,两个孩子还未出生时,有位同乡出海办事没有回来,死于台风引起的海难。船长已经把救生圈丢给他了,本可以不死的。可是他神情镇定,依然站在甲板上四处观望,看到一位女子背着孩子,赶快把自己的救生圈给她绑上。"我是三期肺病的人了,早死迟死都一样,你还背着孩子,快下!"过了一会,船长看他还没有下船,又找了一个丢给他,叫他快点套上。他还是没有跳船逃生,看到一个年轻人急急慌慌走过来,"哎,你过来,你还年轻,赶快下去。"他就这样没有回来。你们到处学菩萨,我说这个人就是菩萨,这才是行菩萨道,这是非常难得的。生死存亡的关头,"舍物布施,彼一切净",心里没有任何挟带条件,只希望人家活着。这样的布施,才叫净布施,才能解脱人世间的痛苦。

在这净施的原则下,佛说更有五种最有意义的"无上布施",就是在做最了不起的事: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