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论语·里仁》 金钱和地位,这是人人所想望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不接受。 君子爱财,取之以道;贞妇爱色,纳之以礼。 明·佚名《增广昔时贤文》 君子爱好钱财,但要用正当的手段取得它;贞洁的妇女爱好美色,但要按一定的礼仪去接纳它。 不以富贵妨其道,不以隐约易其心。 唐·韩愈《省试颜子不贰过论》 不因为富贵妨碍他的道义,不以名位改变他的心志。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用不正当手段得到的富有和显贵,对于我就象飘浮在空中的云一样不值得关心。 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 《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 意谓富贵对于我来说,象秋风经过耳边一样。 家有不义之财,则伤本。 《战国策·秦策》 家中如有来路不正之财,就会伤害根本。《挚虞库居铭》“有财无义,恒家之殃”,意近。 人欲余财积蓄之富,而穷年累世不知足。 《荀子·荣辱》 欲:想要,希望。穷年累世:指接连不断,时间长久。意指人对财富的求索是不会厌足的。 自古以来,身居富贵,能知足者甚少。 《旧唐书·李靖传》甚少:很少。 贫贱常思富贵,富贵必履危机。 《晋书·诸葛长民传》常思:常想。必履:必然践履。在贫困卑贱时常希望得到富贵,在富贵时却必会遇到潜伏的祸机。 富以苟,不如贫以誉;生以辱,不如死以荣。 《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 富有但苟且,不如贫而安乐;生而受辱,不如死而光荣。 何可屈曲从俗,苟求富贵? 《汉书·儒林严彭祖传》 不可因为追求荣华富贵而屈曲迎合世俗。 浮荣不足贵。 唐·陈子昂《感遇》 表面上的荣华并不可贵。 富贵如浮云,金玉不为宝。 南朝·梁·江淹《效阮公诗》浮云:飘浮于空中的云。此喻不值得关心的事物。金玉:泛指珍宝。意指权势和财富不值得去汲汲追求。 富贵于我如浮云。 唐·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浮云:飘浮于空中的云,比喻不值得关心的事物。意指不把富贵放在心里。 富者非财也,贵者非宝也。 三国·魏·曹植《玄畅赋》 非:不是。有财有宝未必就是富贵。 不取于人谓之富,不辱于人谓之贵。 秦:孔鲋《孔丛子》 取:取得。 谓之:叫做,称为。 财产不掠夺于人,可称为富;人格不受侮辱,可称为贵。 乐能知足乃为富,岂必金玉名高资? 宋·欧阳修《盘车图》 名高资:富有著称于世。知足常乐本身就是一种财富,为什么一定要去追求金珠玉石的富有高名? 天下有至宝,而非势也;有至富,而非金玉也。 《艺文类聚·鉴戒》 世上的至宝至富,不是权势地位和金银珠宝。 富以能施为德,贫以无求为德。 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 富贵以能布施行善为德,贫穷以节俭自奉为德。 功名富贵知何物,风雨尘埃惜此身。 金·元好问《感遇》 风雨:喻艰苦生活。 尘埃:喻污浊。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晋·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先师:此指孔孟等儒家先辈。 儒家先辈们留下的教诲,只忧虑仁义之道得不到施行,而不忧虑生活贫困。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戚戚:忧惧貌。 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身处贫贱而坦然自若,不屑于热切地求取富贵。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礼记·大学》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财物是次要的东西。 贫穷自在,富贵多忧。 明·佚名《增广昔时贤文》 忧:忧虑。 多藏者厚亡,故知富不如贫之无虑。 明·洪自诚《菜根谭》 财货储藏得多损耗也多,所以,财富丰厚的人忧虑也多。 安贫福所与,富贵为祸谋。 晋·傅玄《杂诗》 安贫:安于贫困。 与:给予。 谋:图谋,营求。 意谓安贫可能得福,富贵容易招祸。 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唐·王勃《滕王阁序》 达人:指通达事理的人,达观的人。 旧谓有贤德的人安于贫困生活,通达事理的人知道命运。 安贫乐贱,与世无营。 《后汉书·蔡邕传》 安于贫困的生活,乐于微贱的地位,对世上也无其他谋求。这是旧时儒家的一种处世哲学。 与我同心人,乐道安贫者。 唐·王维《过李揖宅》 乐道:以遵行自己所信奉的道德准则为乐。 安贫:安于贫困的生活。 君子忧道,不忧贫。 《论语·卫灵公》君子用心求道而不费心思去求衣食。 人贫则志短,马瘦则毛长。 唐·张??《朝野佥载》 旧谓处在贫困境况中的人,往往缺乏志向和勇气。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