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法师:从四圣谛到四弘誓愿(5)

三、大乘佛教四弘誓愿的开展 佛 法不只以苦集灭道来解释宇宙人生的现象,佛法最主要的是要解决宇宙人生的问题,所以光是说明苦集灭道的真理,这是不够的,必须还要有愿力、修行、实践,这正如四圣谛的内容--要断

三、大乘佛教四弘誓愿的开展

佛 法不只以苦集灭道来解释宇宙人生的现象,佛法最主要的是要解决宇宙人生的问题,所以光是说明苦集灭道的真理,这是不够的,必须还要有愿力、修行、实践,这正如四圣谛的内容--要断集、除苦;要修道、入灭,从而到达人生的解脱之境。因此,从四圣谛延伸而开展四弘誓愿、六度行门,就是提供了人生解脱的方便。

说到四弘誓愿,就是一个菩提心愿!因为菩萨发心,一切都是为了众生,一切都是为了契合真理,一切都是为了证悟圆满。所以,从四圣谛而到达四弘誓愿,这是很自然的程序、很自然的次第、很自然的目标,所以有四弘誓愿来补助四圣谛的真理,就显得更加的圆融、更加的切实了。

因为,当你知道苦,而没有发愿去度苦,又怎能称为修行,又怎能成为菩萨呢?因为当你知道集,而没有发愿去断集(烦恼)又怎能入道呢?因为即使你有无量的法门,而没有修学,不要说不能成就无上佛道,即使是人间问题,你懵懂无知、不学无术,对正道不能契入,又怎能成就菩萨佛道的满愿呢?

所以,在原始佛教里,当通达苦集灭道「四圣谛」之后,应该继续承受「四弘誓愿」的启发、奉行、实践。

因为,当无边的众生在受苦,尤其在生死苦海里轮回、在生死苦海里沉没,我怎能不发愿度这些沉溺的众生登上彼岸呢?

因为,当我看清楚众生之所以受苦的原因,都是由于烦恼业集綑缚了自己的心灵,我又怎能不发愿去为众生解除桎梏、消除众生的业集烦恼,还给他们一个逍遥自在、离苦脱困的人生呢?

当然,要想断集离苦,不是容易的事情,不但自己要发心立愿,断集离苦,而且要靠他人的愿力,带领我们修道,带领我们离苦,带领我们断集,带领我们涅槃。

佛法有所谓易行道、难行道,五乘道、大乘佛道;所谓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等,我怎能舍弃无上的法门,而不成就无上的佛道呢?

所以,通达、了知四圣谛的真理之后,要学菩萨不舍一法;更要用四圣谛的佛法基础,再实践四摄六度的行门,来完成菩萨道的四弘誓愿。

诚如省庵大师说:「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劝发菩提心文》)

《大智度论》也说:「作福无愿,无所标立;愿为导御,能有所成。譬如销金,随师而作,金无定也。」(卷七)同卷又说:「庄严佛国事大,独行功德难以成就,须藉愿力方能达成。如牛力虽能挽车,亦须御者方有所至。」

由此可见,入道之由,莫不行愿,因为「果」虽然是由「行」所招感,但是如果没有「愿」力,即使是行,也无法到达所期望的目的。例如,船在海中,没有方向;人在路上,没有目标,虽然向前行走,如果没有行愿,何能有到达佛国净土的希望呢?所以发心立愿是成就一切事业的重要助缘与动力。

根据经典记载,过去诸佛莫不由发愿而成。如: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而成就净土(《无量寿经》卷上)、释迦牟尼佛发五百大愿而成就佛道(《悲华经》卷七)、弥勒菩萨奉行十愿而能当来下生(《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药师如来为灭除众生病苦而发十二大愿,终于成就琉璃佛国(《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等。乃至文殊菩萨十二大愿而成就般若智能(《佛说文殊师利行经》)、普贤菩萨十大愿,愿愿归入华严愿海(《华严经》)、观音菩萨发十大愿而能苦海渡生(《法华经》)、地藏菩萨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藏经》)等,可见每位菩萨都有无限的誓愿,才能完成他们的修行。

诸佛菩萨之愿,归纳起来,都离不开四弘誓愿。例如普贤十大愿:六者请转法 轮、九者恒顺众生,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四者忏悔业障,就是「烦恼无尽誓愿断」;五者随喜功德、八者常随佛学,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七者请佛住世、十者普皆回向,就是「佛道无上誓愿成」。

四弘誓愿是一切菩萨的「总愿」,有关四弘誓愿的内容与解释,散见于诸经论,例如:

(一)根据《六祖坛经》之说,即:

1.众生无边誓愿度,意谓菩萨誓愿救度一切众生。

2.烦恼无尽誓愿断,意谓菩萨誓愿断除一切烦恼。

3.法门无量誓愿学,意谓菩萨誓愿学知一切佛法。

4.佛道无上誓愿成,意谓菩萨誓愿证得最高菩提。

(二)《道行般若经》所说的四弘誓愿,则有所不同:「诸未度者悉当度之,诸未脱者悉当脱之,诸恐怖者悉当安之,诸未般泥洹者悉皆当令般泥洹。」(《道行般若经卷八·守行品》)

(三)《法华经》中所举的四弘誓愿,与《道行般若经》大致相同,惟所用文字较为简单,其曰:「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法华经》卷三·药草喻品)虽然文简,而意义严谨,实有所一致也。

(四)《菩萨璎珞本业经》所说的四弘誓愿,正是把四圣谛的苦集灭道关连起来,经中说:「所谓四弘誓愿,未度苦谛令度苦谛,未解集谛令解集谛,未安道谛令安道谛,未得涅槃令得涅槃。」(《璎珞经》卷上)由此可知,四弘誓愿是为了要让「苦集灭道」得到一股后加的力量,而能成就佛道。

(五)《陀罗尼杂集》中又有不同的说法,他说:

1.心如大地,这是说菩萨的誓愿,心如大地,长养众生道芽善种。

2.心如桥船,这是说菩萨的誓愿,心如桥船,运渡众生达于彼岸。

3.心如大海,这是说菩萨的誓愿,心如大海,涵育众生,同得真源。

4.身如虚空,这是说菩萨的誓愿,身如虚空,包容万物,与诸众生平等无二,同证法性。(《陀罗尼杂集》卷三)

(六)《摩诃止观》和《六祖坛经》所说类似,亦以:「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知,佛道无上誓愿成。」(《摩诃止观》卷十下)《六祖坛经》为「法门无量誓愿学」,《摩诃止观》为「法门无量誓愿知」,两者只有一字之差,可能只是诸师的用字不同而已。

(七)密宗的《受菩提心戒仪》里,说法又不同了:「众生无边誓愿度,福智无边誓愿集,法门无边誓愿学,如来无边誓愿事,无上菩提誓愿成。」成为五句,又称五大愿。当初译者,心意不同,加出「如来无边誓愿事」,这又是有另一番的解释了。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