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恶,莫大于纵己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施之君子,则丧吾德,施之小人,则杀吾身。(罪,莫大于私欲;咎,莫大于欲得。) ○律己,宜带秋气。处世,须带春风。 ○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宏。人险仄,我带之以坦荡。 ○谦是保身第一法。安祥是处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以冰霜之操自励,则品日清高。以穹窿之量容人,则德日广大。以切磋之谊取友,则学问日精。以慎重之行利生,则道风日远。故曰:“忠以行己,恕以及物”。又曰:“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 ○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富贵,怨之府也。才能,身之灾也。声名,谤之媒也。欢乐,悲之渐也。 ○知足常有惧心,退一步做见益而思损,持满而思溢,则免于祸。(持而盈之,不知其已。--《老子》) ○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故常,而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殃咎之来,未有不始于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忧,逢喜而惧。 ○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恶,当不得一个悔字。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六祖) ○何谓“至行”?曰“庸行”(中庸)。何谓“大人”?曰“小心”。何以“上达”?曰“下学”。何以“远到”?曰“近思”。(注:中庸非道,此为世间上法不是无上道法。请参读:爱因斯坦三论解析与认识论四法)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 ○持己,当从无过中求有过,非独进德,亦且免患。待人,当于有过中求无过,非但存厚,亦且解怨。 ○何以息谤?曰:“无辩”。何以止怨?曰:“不争”。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宽。 ○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恩,怕先益后损。威,怕先松后紧。先益后损,则恩反为仇,前功尽弃。先松后紧,则管束不下,反招怨怒。善用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 ○张梦复云:“受得小气,则不至于受大气。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又云:“凡事最不可想占便宜。便宜者,天下人之所共争也。我一人据之,则怨萃于我矣;我失便宜,则众怨消矣;故终身失便宜,乃终身得便宜也。此余数十年有得之言,其遵守之!毋忽!” ○恶,莫大于无耻。过,莫大于多言。(希言自然-老子)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缓事宜急于敏则有功。急事宜缓办忙则多错。 ○以恕已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已则寡过。 ○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有智慧者,才情决然不露。 ○在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处逆境,必须用开拓法。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 ○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扁则戾。 ○一念疏忽是错起头。一念决裂是错到底。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实学者必不夸学。(天地何言?涵载一切。大道希声,演化一切。) ○明镜止水,以澄心。泰山乔岳,以立身。青天白日,以应事。霁月光风,以待人。 ○动若不休,止水皆化波涛;静而不扰,波涛悉为止水。水相如此,心境亦然。不变随缘,真如当体成生灭;随缘不变,生灭当体即真如。一迷则梦想颠倒,触处障碍;一悟则究竟涅槃,当下清凉。 ○《华严经》曰:“戒是天上菩提本,佛(本性)为一切智慧灯。” ○人生多艰,不如意事常八九,吾人于此当镇定精神,胸中必另有一番境界。(是以圣人处难之,故终无难。--《老子》) ○生于富贵之家,而不沉溺晏安,犹如莲华不著于水。 ○言易行难,能持久不变尤难。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