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问答(第一辑)(14)

印光大师云:“人命无常,光阴迅速,生死事大,老实念佛,莫换题目。” 印光大师云:“修道者,念念不忘‘死’字,则道业自成。” 88.请慈悲开示“明心见性”的重要性? 修道者之所以修道,无非为明心见性而努力,

  印光大师云:“人命无常,光阴迅速,生死事大,老实念佛,莫换题目。”

  印光大师云:“修道者,念念不忘‘死’字,则道业自成。”

  88.请慈悲开示“明心见性”的重要性?

  修道者之所以修道,无非为明心见性而努力,以见性即佛为宗趣。因为明心见性是破迷启悟的关键,是转凡入圣的枢纽。

  涅槃经云:“见佛性不名众生,不见佛性是名众生。”

  心是性之用,性为心之体,离性无心,离心无性,心性不二,是名明心见性,见佛性不可再称为众生,见性者以性为用,行住坐卧,施为动作,不染尘生心,得自在故。不见佛性依旧凡夫因地,起居生活,语默动静,生心染尘,不自在故。见性即见佛,佛是我心作, 离心别无佛, 离佛别无心,心与佛平等,心即佛、佛即心。众生不见性,始终离性觅,累劫终不得佛。

  般若三昧经云:“佛(梵语buddha)是我心,是我心见佛,是我心作佛。”

  修道根本意趣,若不以明心见性为要,因而舍本逐末,染境生相,是名外道;若知回光照,因而明心见性,是名真佛子。

  89.“无明”如何解释?

  不明白道理,无明(梵语avidya)即愚痴的别名,迷惑的别名,对广泛人生与浩瀚宇宙不知真相,是名无明。

  成实论云:“追逐假的事物和名相,叫做无明。”

  90.天台宗所立之三惑,何谓三惑?

  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名为三惑。凡夫、声闻、缘觉、菩萨,尚未证成无上佛道,因而拥有的一切迷惑。

  见思惑是凡夫的迷惑,见思惑中的见惑是知见的迷惑,如身见边见等五不正见,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如贪嗔痴慢疑等五烦恼,声闻缘觉行人若断了此二惑,即能证得阿罗汉果(梵语arahat),出离三界。

  尘沙惑是菩萨的迷惑,菩萨化度众生,如果不通达如尘如沙的无量法门,则不能完成教化众生的事业,故名尘沙惑。

  无明惑即根据根本无明而言,能障蔽中道实相之理,断尽即成佛。

  此三惑中,见思惑为粗,尘沙惑为中等,无明惑为细,其性质各不相同。这是天台宗将凡夫、二乘、菩萨未证成究竟果地,内心所有之迷惑,将经论统摄归纳为三惑,让我们能正见三惑真谛,因而证悟甚深菩提。

  91.在家弟子入大殿应注意那些规矩?

  是的,在家有家规,团体有团体的规范,国家有国法,佛寺有寺规,世间法与出世间法都各有其法治,平等平等!

  佛门在家弟子,若参访善知识(梵语kalyanamitra),将入三宝大殿之际,大殿若三个门,不得从大门而入,应从两侧小门而入;从大门而入,对三宝大失不敬,我慢贡高,亏损自德。若无三个门,只有一个门,就由此门而入。

  当你由两侧入大殿之际,切记身靠门之两边,若靠右则右腿先跨入大殿,若靠左则左腿先跨入大殿,这是第一件事;第二件事,入了大殿之后,住持位、维那位、木鱼位之拜垫,不得行拜,有失伦次,增长, 傲慢故。除了三位拜垫不得行拜之外,其余大殿空间皆得拜。

  首先礼佛三拜,第一拜拜下去的时候,两手反掌,心里默念: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行起立。第二拜拜下去,两手反掌,心里默念: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行起立。第三拜拜下去,两手反掌,心里默念: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而后起立,佛宝拜完之后,接著,顶礼佛寺之方丈和尚,面向著佛宝方向,嘴巴喊著:‘弟子某某向师父销假,顶礼三拜。’话一喊完,即时顶礼下去,两手反掌之际,通常师父会回答:‘一拜或礼佛一拜’。你听到一拜或礼佛一拜,即回答:‘阿弥陀佛’。表示依教奉行。师父慈悲不出声,要让我们种福田,你就礼佛三拜,不得违礼。礼敬三宝后,出家师父会带我们到会客室。到佛寺一切事办妥之后,欲归家亦必如法,首先到大殿礼佛,一切行法如前所叙述无异,先礼佛而后礼僧,当您欲向方丈和尚告别之际,亦然面向大殿,口里喊著:‘弟子某某向师父告假,顶礼三拜’。方丈和尚言:‘一拜或礼佛一拜’。即时下拜,两手反掌而答:‘阿弥陀佛’。此时此刻,来往佛寺的历程即告一段落。

  信是到佛寺乃至入大殿往返的寺规,广说不尽,略此一谈,简此唠叨,不知仁者清楚否?

  92.何谓‘三智’?

  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是名三智。

  一切智是声闻缘觉知一切法总相的智慧,总相就是空相。

  道种智是菩萨知一切道法差别的智慧。

  一切种智是佛通达诸法总相别相,化道断惑的智慧,合一切智及道种智二者,故名一切种智。

  93.佛陀常说五眼,何谓“五眼”?

  肉眼(梵语mamsa-caksus)、天眼(梵语divya-caksus)慧眼(梵语prajna-caksus) 、法眼(梵语dharma-caksus)、佛眼(梵语buddha-caksus),是名五眼。

  何谓肉眼?就是肉身凡夫之眼,遇昏暗、遇阻碍,就不能见。

  何谓天眼?就是天人之眼,远近昼夜,都能得见。

  何谓慧眼?就是声闻之眼,能看破假相,识得真空,不被境所惑动。

  何谓法眼?就是菩萨之眼,能透澈世间与出世间的一切法门,广行中道实相义。

  何谓佛眼?就是如来之眼,有了佛眼便兼有前面的四种眼,能无事不知,无事不见,一切法中,佛眼常照。

  94.大圣佛陀度化众生,存著什么理念而化导有情?

  世间危脆,皆事败坏不安之相,非久居之处,人命无常,轮回路险,生死事大,大圣佛陀怜念众生沉沦,不知醒悟,因而兴起大慈悲心,广度有情,佛陀以大悲心摄化众生,常住于三种之念,名大悲三念住。

  一、众生信佛,佛不生欢喜心,常安住于正念正智,是名第一念住。

  二、众生不信佛,佛也不生忧恼,常安住于正念正智,是名第二念住。

  三、同时一类信,一类不信,佛知之亦不生欢喜心,与忧戚,常安住于正念正智,是名第三念住。

  佛已证得平等性,心始终如如不动,是故,广度有情若遇顺逆苦乐之境,内心始终一如,无取无舍,无杂无染,无惑无动,不愧是人天导师、佛、世尊。

  95.在家弟子有优婆塞、优婆夷之称,是何意义?

  优婆塞(upasaka)与优婆夷(upasika)是梵语,华译为近事男或近事女之义。

  何谓近事男?就是亲近奉事三宝之男众。是在家曾三归五戒,及亲近奉事三宝男子的通称。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