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问答(第一辑)(17)

阿含经云:“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 109.三论宗依何论而阐扬如来正法? 中论、十二门论、百论,是为三部论。这些论部广明大乘空义,就是中道第一义空,也就是诸法实相,中论与十二门

  阿含经云:“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

  109.三论宗依何论而阐扬如来正法?

  中论、十二门论、百论,是为三部论。这些论部广明大乘空义,就是中道第一义空,也就是诸法实相,中论与十二门论是印度龙树菩萨所造,百论是龙树菩萨之弟子提婆菩萨所造。

  110.何谓“三藏十二部”?

  三藏(梵语trini pitakani), 三藏就是经藏、律藏、论藏。

  十二部经(梵语dvadasanga-buddha-vacana) ,十二部就是佛广说一切经典,把经典分门别类为十二种类型,亦称十二分教。就是长行、重颂、孤起、譬喻、因缘、无问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授记等十二类型也。

  111.何谓“三轮体空”?

  就是布施者、所布施之物、与受物者,谓之三轮,行布施之后,此三轮相,空无自性 ,不存于心,名三轮体空;后五度亦如是。

  112.天台宗创立三观,何谓三观?

  空观、假观、中观是名三观。空观是观诸法空无自体;假观是观诸法但有缘生假相;中观是观诸法非空非假, 亦空亦假之中道实相。

  修此三观,能破三惑、证三智、成三德。列表说明如下:

修三观    修空观    修假观    修中观
破三惑    破见思惑   破尘沙惑   破无明惑
证三智    证一切智   证道种智   证一切种智
成三德    成般若德   成解脱德   成法身德
破三关    破本参    重关     牢关
      (转凡入圣)  (转圣入凡)  (凡圣不二)

  113.愿消三障诸烦恼, 何谓“三障诸烦恼”?

  烦恼障(梵语klesavarana)、业障(梵语karmavarana)、报障(梵语vipakava)  ,是名三障。

  烦恼障者:如贪欲、嗔恚、愚痴等之惑。

  业障者:如五逆十恶等轻重业。

  报障者:如地狱、饿鬼、畜牲等之苦报是也。

  众生因有这三个障碍,因此, 引生无边之烦恼,烦恼迷惑本性,所以不能开悟佛道。

  114.何谓“四种无碍法界”,如何解释?

  这是华严宗所创立的四种无碍法界,即事无碍法界、理无碍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事无碍法界者:就是世间万法差别之相,各有其不同,不能混淆,名事无碍法界。

  理无碍法界者:真如平等的理体,为万法所依,名理无碍法界。

  理事无碍法界者:真如能生万法,故万法即是真如,理体事相,互融互具,无碍通达,理即是事,事即是理,理事不二,名理事无碍法界。

  事事无碍法界:诸法互摄,重重无尽,不相妨碍,一多相即,大小互容 ,举一全收,具足相应,名事事无碍法界。

  115.请出家僧宝开示佛法,礼仪应该如何做才如法?

  请出家师父开示佛法,应如法而请法,晚近以来,佛教徒请法都太随便了,礼仪腐化,失去伦次,太随便往往容易轻法、轻僧,恭敬心提不起来,自生傲慢,增长无明故。

  请僧宝开示佛法所用之道场有多种,譬如有大型弘法、中型弘法、小型弘法、乃至一对一的开示佛法。

  请法之礼节而言,在整体佛教界所制定之仪规,大同小异;在请法者的心地而言,应具备有虔诚之心,恭敬之心,欢喜之心,庆幸之心,报恩之心,难遭难遇之心,为求解脱之心,具备这些心,就是请法者的动机与宗旨。

  通常请僧宝开示佛法,先礼佛三拜 ,长跪合掌,一心专注,聆听佛法,开示完毕,即时起立,礼谢僧宝开示,顶礼三拜。

  若请教家常便饭之事,以恭敬之心,合掌问讯,而后请教即可。

  116.菩萨行六度中,为什么称五度如盲,般若为导,为何如此说?

  六度万行是菩萨修证佛道的阶梯,六度圆满,就是佛道之圆满。

  六度就是布施(梵语dana)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梵语dhyana)、智慧(般若)是也。为什么称前五度如盲,般若为导呢?因为般若如大明灯,能普照黑暗天地,使天地光明,走路才不至于走错方向或跌倒碰伤;同样的理由,在修证佛法的过程,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若无智慧牵引,往往会修错了,走入歧途,甚至盲修瞎炼,不得其门而入,多费周折,始终无法证成菩提。

  五度如足,般若如眼,有足无眼易失事,有眼无足不成事,有足有眼登彼岸,无足无眼处忧戚。

  117.何谓‘三解脱门’?

  三解脱门,亦称摩地。就是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愿解脱门是也。

  空解脱门者:观一切法自相皆空。

  无相解脱门者:观一切法远离诸相。

  无愿解脱门者:观一切法远离所愿。

  118.佛法中时常提到“毕竟空”,是何意义?

  毕竟空(梵语atyanta-sunyata),佛陀慈悲众生,深怕众生执著一切法,而广说空义,众生听佛说空,又执著于空,佛又说空也不可得,因而说非空非有,是空是有中道实相之法。众生听佛如是说之后,又执著非空非有、是空是有中道实相之法,佛又慈悲众生说中道亦不可得。

  如是不断破除众生对一切诸法的执著,令大地一切众生,得证无上究竟菩提,是名毕竟空。

  大般若经云:“六度不可得、不得声闻、不得独觉、不得菩萨、不得如来,何以故?于菩提道中,一切法皆不可得故。”

  大般若经云:“虽然圆满一切佛法,而于诸法,无执无取,以一切法自性空故。”

  大般若经云:“诸法毕竟不可得,性非有故,既然非有,声闻(梵语sravaka)、缘觉(梵语pratyeka-buddha)、菩萨(梵语bodhisattva)、如来(梵语tathagata),皆不可得,六根六尘、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三十七道品、乃至一切空不可得,皆为名法假施设。”

  119.有为法与无为法,有何差别 ?

  有为法就是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理法。

  无为法就是无因缘造作的理法,也就是无生灭变化而寂然常住之法。

  这是有为法与无为法一般之见识,有为法可说事相方面而言,无为法可说理体方面而言。

  若站在中道实相义而言,有为法与无为法是不二的,离开有为法就没有无为法,离开无为法就没有有为法,有为无为不一不异,何以故?因为无为法建立在有为法之上,有为法由无为法而彰显故。

  大般若经云:“有为界不见无为界,无为界不见有为界,何以故?非离有为施设无为,非离无为施设有为故。”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